中国文化是杂交的结果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民族主义的学者喜欢把原因单一化,建立一种“单一起源”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支配了从学生到学者的很多人的脑袋。
朱大可:他们强调“多元起源”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单一起源”,强调中国是高度自闭、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独立发生和成长,跟外界没有任何关联的民族。他们喜欢强调这个——所谓人种、物种、器物原创的高度自足性。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历史的真相,实际上只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幻觉而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明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的西亚以及中亚草原文化进入的痕迹。这种交流的痕迹,在考古学上已经被充分证实。
华夏文明的成分构成,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生物人类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早的中国人是来自非洲的殖民者,我们把他们叫做“土著”(第一次世界体系的形成,就是非洲人向全世界扩张所造成的。但我们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扩张。他们人口又不多,新殖民地的猎物足够他们享用,为什么还要不停地跑啊跑,一直跑到美洲去,这个内在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啊?他们到底接受了谁的指令?这个现在还没有办法解释)。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非洲人从越南进入中国广西、然后散布到全中国去这样的漫长过程。这些人形成了农耕文化的基本图景,在东部沿海地区住下来的,后来被叫做“东夷”,它的北端发育出红山文化,它的南端发育出良渚文化。但还有一部分是从西边过来的,从中亚和西亚不停地进入中国,大约在公元前4000-5000年时形成第一个高潮,后来便一波一波的过来,一直持续到金元殖民地时期。最早形成的是半游牧半农耕的仰韶文化,然后形成了齐家文化,包括夏和周。夏这个国家实际上是典型的西域品种,它是半游牧的,带来了西亚的小麦、牛羊和彩陶,而东边的“土著”则是种稻子、养猪和做黑陶的。
神话里面的炎黄大战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炎帝族代表东夷,是本土的,黄帝族则是西来的——在考古学方面,这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但民族主义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它不符合所谓的“历史常识”。炎帝族和黄帝族的冲突是极其血腥的,双方发生过至少两场大战,杀得死去活来,并由炎帝族落败而告终,它被迫向南退却,跟南方土著结合,成为所谓“南蛮”。整个中原都被黄帝族所占领。然后他们的大母神黄神,就变成中国的神,被尊之为“黄帝”,这是必然的。通常的规律是,游牧民族因为战斗力特别强悍,通常都是战争的胜利者。这也是整个中国的历史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原住民不断溃败,游牧民族最终成为征服者和统治者,就这样不断地混血、混血、混血。所以,中国人一定是杂交的民族,中国文化也一定是杂交的结果。
草原的肉食牧人往往更彪悍和强势,他们变成了国王和贵族,而本地的草食农夫比较孱弱,所以总是落败,成了被统治者。你看清殖民地不就是这样吗?汉族是被统治者,满族是少数人,但他们却能统治汉人,元殖民地也是一样,蒙古人是属于少数派,却是统治整个中国的主人。上古时期的历史逻辑难道不是也一样吗?同样一种逻辑,为什么这个你能承认,而那个却不敢承认呢?
有人说我的观点是“西来说”的延续,我说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我主张的主要不是“西来说”,而是“杂交说”。我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三个部分,它的主体部分是杂交的,但也有少数部分属于“本土”,还有少部分属于“西来”。
记者:这种批评可能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不是文化的原因。
朱大可:对,被教科书洗脑之后,他们就觉得我这个说法不得了,是异端邪说。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常识,是历史演化的基本逻辑。
“同化”是种族主义词语,应该慎用
记者:大多数人都觉得能够同化其他民族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力。现在得到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就是因为能够同化那些不断入侵的外族。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呢?
朱大可:我完全不认同这种观念。第一是“同化”本身是一个种族主义概念;第二是谁同化谁根本就不清晰,什么是“同化”这个概念也不清晰。
查看一下历史,其实你很难说是谁“同化”谁。农人有“同化”牧人的部分,牧人也有“同化”农人的部分。我们现在吃的牛羊肉、小麦食品、身上穿的短卦(胡服),都是从“戎狄”和“胡”那里学来的,这到底是谁在“同化”谁呀?当然是牧人“同化”农人啦。历史上也有本地人同化胡戎的例子,那就是丝绸了。我觉得正确的说法是互相渗透和融合。打个不太合适的比喻,你爸爸跟妈妈究竟谁“同化”谁啊?生出一个小宝宝来,既有爸爸的基因,也有妈妈的基因,这不是谁“同化”谁的问题,而是对等地互相融合。现今的汉文化,就是一个父本跟一个母本不断杂交的结果,当然这个父本在不断变化,母本变化得比较少,最后形成今天的华夏文明。从生物学的立场看,中国人基本上都是杂种。我一个朋友在复旦大学做的基因测试,一查吓一跳,因为他祖上是西斯拉夫人。据说现在2000块钱做一次。建议大家都去做一下这种血缘寻根,然后你的观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
中国人是相当精神分裂的。许多人坚持大汉民族主义,却又把那些华夏历史上的被殖民时期视为自己的“朝代”,这是特别可笑的事情。比如元朝,它哪里是中国的朝代呀?分明是蒙古人的殖民统治期,清也是,就是一个满族人的殖民统治期,根本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朝代”,因为它建立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南北朝更不是朝,那是天下大乱。这些都是历史观念的严重误区。
我觉得使用“同化”这个词有很大问题。撇开那些历史恩怨,以现代性的立场看待历史,“融合”这个词比“同化”更加公正、科学和理性。融合就是互相都有东西拿出来,放到一起,游牧民族的那些生活习俗、语言、绘画、音乐也会渗透到汉族里面去。比如北京话,受到蒙古语和满语的深刻影响,近代上海方言里的主要俚语,基本上都是洋泾浜英语,是英语和吴语的混合物。而吴语里则有许多突厥语成分。你自以为“同化”了别人,其实被人家“同化”了都不知道。“同化”这种词本质上就是一个种族主义的词,有强烈的文化歧视倾向,应该慎用,而代之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认同和表达平等杂交的优势,鼓励各个民族之间走向和睦与和谐,并忘掉那些历史上的战争创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文化一定是“杂交”的结果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