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股灾同样是泡沫——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2015年开年,在各种人为利好的刺激下,中国股市开始发动了一轮没有实体经济业绩做支撑的牛市,沪指由年初的2000多点,冲刺到六月份的5000多点。但正如谷歌执行长施密特所言:“泡沫破碎之前没有人知道那是泡沫。”
沪指先是在六月中旬剧烈震荡下跌,之后国家队强力注资;但好景不长,政府救市也于事无补,A股在8月24日狂跌8%,25日再次暴跌7%,两天时间大盘跌破3000点,2000余只股票跌停。美国股市也随之大跌,索罗斯也减持美股阿里、百度股票;随后阿里巴巴跌破68美元的发行价收盘65.8美元。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本世纪初由经济危机引发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911事件后,世界经济严重下滑;美国“创业板”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下降到1600多点;新浪、网易、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史上最低谷。虽然距离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已经过去15年之久,但这一次我们似乎又嗅到了相似的气息。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
移动互联网引泡沫会破裂么?
在国家的各种鼓励下,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仅2014年一年中国大陆新增企业365万家,创业人数达到291万人次,这意味着每天有将近1万家公司诞生,每分钟诞生7家公司,其中一半以上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洗车、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维修、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互联网交友等等打着O2O旗号的创业公司迅速吸引着投资方的兴趣,整个行业出现空前的繁荣,梦想一夜暴富的青年创业者一股脑扎入这个日益庞大和臃肿的创业大军。
有人开玩笑:“这年头不说自己是互联网创业者都不好意思进咖啡馆。各种互联网公司瞄准资本市场,估值不过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融资的事儿。”
然而正如巴菲特所讲名言:“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创业板跌破2000点,出现断崖式暴跌,纵观历史几次股灾无不经历从兴起到疯狂炒作再到破灭这样的演进过程,科技改变世界,互联网万能论充斥着人们的视听,2015年移动互联网概念炒作达到顶峰,大潮之中一个概念,一个PPT就可以吸引到投资人投资,并给出高出其真实价值的千倍万倍估值,互联网创业公司之所以会有如此之高的估值,正是人们对未来公司上市后股价大涨的盲目乐观期待。本轮股灾无疑给了创业板当头棒喝,那些飞在风口上的猪,很可能重重的摔倒地上变成死猪。
人民币贬值,股市大跌,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原本希望通过改革促使市场非理性的虚拟经济热潮能够有所降温,实体经济能够借势调整,不料一声枪响股市这只鸟便重重的摔到了地上。
近两年来过分强调互联网新兴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冲入互联网等虚拟经济行业,固定资产类投资增速放缓,实体企业缺乏资金,融资成本走高,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牵引着GDP的劳动力水平、资本(生产资料)、科技水平、资源四驾马车动力消失。上半年中国消费指数CPI持续上涨,同比上涨1.7%;但工业价格指数PPI同比下跌5.4%。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和库存压力增加。实体企业的销售困境和偿贷能力将受到进一步拖累,经济下滑压力仍将进一步持续。一旦实体经济基本面被破坏,随之而来的将是整个经济态势的急转直下。
瘸腿的O2O
互联网创业公司估值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诸多创业者用O2O,即online to offline 线上到线下的概念,吸引投资人注意。一但融资成功,后续作为offline 的线下很难同时跟上发展步伐,造成“瘸腿”的事实;因为线下布局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超强财力很难在线下有所作为,君不见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帝国在O2O领域也不得不寻求苏宁这样的巨头合作?君不见百度、腾讯要搭万达这样的实体经济航母?O2O说来轻松愉快惬意,做起来就苦大仇深了。
由此看来在“赢家通吃,落井下石”的时代,要想保住来之不易的上升势头就必须向明朝的开国君王朱元璋学习“广积粮,高筑墙”的策略,才能在泡沫破灭时不至于一同灰飞烟灭,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后,列上美国Broadsight科技咨询公司创始人阿伦·帕特里克(Allen Patrick)关于互联网泡沫来临的十条标准,有人说同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出现的情况很像,仅供参考:
1.大公司为收购新事物埋单;
2.有人预警泡沫产生;
3.科技公司的前雇员创业时会没有任何理由地获取投资;
4.为了创业公司,会有大量投资基金公司逆向诞生;
5.公司仅凭PPT介绍就可获得资助;
6.MBA们纷纷离职,自己创业;
7.出现大市值公司上市;
8.银行为新事物炒作市场,开设创业基金,将养老的钱投到里面;
9.出租车司机开始向你建议买此类股票;
10.受宠的新生事物开始购买传统公司。
本轮股灾会不会刺破移动互联网泡沫?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