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中国怎么办:美三大焦虑会改变对华战略?
——美国智库激辩对华政策声音透视
随着习近平9月访美的日益临近,大洋彼岸的美国智库与军方正在展开一场紧张而焦躁的思想辩论——“我们该拿中国怎么办”。他们深度反思、检讨了过去八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的对与错、取与舍、效与果。在这场旨在影响美国对华战略走向的思想辩论中,他们的希望与焦虑又都是些什么呢?美国又会不会彻底放弃它的对华接触政策,而轮回到另一极上?
面对中美在南海、亚投行等问题上的激烈博弈,美国的智库与军方能够以“我们该拿中国怎么办”为主题而展开深度的思想辩论,一方面表明了他们对中国强势崛起的焦虑与无奈,另一方面也可能预示着美国的对华战略正处于行将发生大剧变的前夜。
美国的焦虑之一——中国密谋在2049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2015年,中国威胁论的超级渲染者——《百年马拉松——中国密谋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一书在美国出版,作者是现任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政策研究室顾问的白邦瑞。在书中,白邦瑞“揭露”了中国鹰派的密谋——在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百年时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这本书在华盛顿不仅迎合了一些人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同时也很合那些对华遏制派的口味。它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渲染、叫嚣中国威胁,而试图颠覆美国目前的对华接触政策,使其尽快滑向对华遏制与强硬的轨道上来。
但是,白邦瑞的这种渲染,在华盛顿的智库圈中却获得了不少的差评。有的说这本书是“垃圾”,“糟透了”;还有的说这本书中“充满事实错误”。
在这个圈里,对中国崛起、中国威胁的反应,一部分相对温和,另一部分相对怀疑。一般而言,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对华相对温和,而有军方背景或从事战略研究的人,则对中国多一分怀疑。总的情形是并不太焦虑中国的崛起。他们认为,中国显然是在利用美国对华政策的软弱,并通过其过度扩张的外交举动而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但中国的力量还不足以挑战美国,美国也有许多办法阻止中国的挑战。
至于华盛顿对中国焦虑的风生水起,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萨特称,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对美国的傲慢使后者“惊醒”,以致增强了华盛顿反制中国的一些决心。
透过环球时报记者对更多美国学者的采访,其表达出来的也更多都是美中“除了合作,别无选择”的强音。比如,在号称华盛顿第一智库的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专家波拉克说,中美之间有太多分歧,未必能解决,但必须被合作管控。
被少数人渲染起来的美国焦虑终归不过是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而已,但理性呼吁中美合作也还依旧是不可动摇的主流。
美国的焦虑之二——八任美国总统推行的对华政策过时了?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在奥巴马的庄园会晤中早已达成的一种共识。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也曾经一度成为热议中美关系如何规避历史老路的关键词。
在这种背景中,很难想象八任美国总统推行的对华接触政策会成为过去式,也很难想象一个基于全面敌对假设的中美关系会行得通。
是继续对华接触,还是重回冷战老路,这是一个很难割舍的十字路口。美国出现这种焦虑,根子在于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缺乏战略互信。
在环球时报的记者采访中,搞不清中国究竟想做什么,几乎成了美智库对华温和派及其强硬派的一个共同疑虑了。与这种疑虑相伴生的,则更多是他们对中国战略动向的误解,甚至是敌意化的误解。
比如,在南海争端上,他们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中国的睦邻政策十分成功,但最近几年中国咄咄逼人的主权声索及其填海造岛似乎不想再做“好邻居”了。一些人进而以此怀疑强大了的中国势必挑战西方主导出来的现行国际体系与规则。在对亚太格局的分析上,美国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学者罗伯特·戴利称,中国在西太平洋给美国传递的信号是“让路”,而美国的政策是“我们不走”,这种对立似乎无法调和。
基于这种格调的战略研判,美国外交学会在今年3月发表了一个《修改美国对华大战略》的报告。该报告强调美国需要一个新的旨在平衡中国崛起而非帮助中国崛起的大战略,批评现行对华政策以牺牲美国主导地位和长期战略利益为代价,认为美中战略竞争才是未来新常态。
美国的对华政策真的要改弦易辙了吗?是继续温和的接触,还是重拾冷战的强硬?究竟哪种思想才是美国对华态度的主流?
在布鲁金斯学会这份“改变对华政策——我们是否在自寻敌人?”的最新报告中,曾在奥巴马第一任期任总统亚洲政策顾问的杰弗里·贝德,对美国近期不少外交政策专家的对华负面论调表示了极大的担忧,他尤其反对一些人关于尼克松以来八任美国总统所推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已经过时的看法,强调从实践层面看,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基于全面敌对假设的中美关系会行得通。
透过这两个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智库在这方面的焦虑也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国的焦虑之三——如何有限“容纳”中国崛起?
中国的崛起,这是美国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
在中美存在战略互疑的大背景下,对华比较温和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美中需要找到合适契机向彼此澄清战略意图。
可中美又怎样才能打破彼此之间的信任鸿沟呢?换句话说,美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中国的崛起?又希望中国怎样的崛起?
中美都是核大国,最后的战争选项不应进入对华接触的政策箱中。奥巴马应该非常清楚,他必须找到与中国和平相处之道。这也意味着美国必须容纳中国崛起,中国也必须适应美国存在,即使通过妥协以求和平之道,但也必须是双向的。
用对付苏联的那一套遏制政策来对付中国,这种想法受到了不少美国智库学者的否认。在他们看来,美国每年接纳如此多中国留学生,这么多美国企业在华投资,这显然不是“遏制”。
习近平一再讲过,宽广的太平洋完全能够容纳了中美两个大国。
但又如何容纳呢?
美国亨利·史汀生中心中国问题专家容安澜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美国不反对中国变得强大,也认同中国希望在国际规则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大发言权,但美国不希望中国颠覆现有规则,但同时也还要影响和塑造中国的行为。
在《中国挑战——塑造一个崛起大国》一书中,前美国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柯庆生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对美国及其盟国而言,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绝不能是阻止中国崛起,而应是塑造中国的选择,使之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
中美两国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
从当前看,继续对华接触,同时塑造中国选择,让中国守规矩,仍是美国智库主流思想,但未来如何变化就不好说了。毕竟,从历史角度而言,中美的确处在这种“修昔底德陷阱”之中,面对中国崛起的强势表现,美国被激发出恐惧与焦虑,也是难免的。当下美国智库的这场对华政策大讨论也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
根据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调查,对于剧变前夜中的美中关系,美国搞经济的人比搞战略的人乐观,在政府实际操作的人比搞研究的人乐观,华盛顿以外的人比在华盛顿的人乐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样的乐观呢?说到底也还是导源于中美两国之间日益加深的经济互依关系。政治总要为之服务的。
列宁说得好,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面对中美政治领域无法轻易解决的诸多分歧,对华接触的意向应将目光重新投向经济领域。经济相互依赖是中美过去30年双边关系的压舱石,只要经济相互依赖得到进一步提升,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就会不可回头地继续走下去。有消息爆料称,中美将利用习近平访美,加速双边直接投资协定谈判,这将是中美进一步增进经济相互依赖的重要契机。
一个必须警惕的战略动向
对华继续接触的政策,从目前看虽说是不可逆转的,但也不能丝毫放松对美国亚太重返战略的警惕。美国将把60%的海空力量部署亚太,并把最精锐的F—22、F—35、B—2等战机率先部署到关岛等第二岛链,这本身就是一种极明显的信号——遏制中国影响,继续保持美国亚太主导权。经济政治上继续接触,军事外交上加强遏制,这将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两面。美国对中国崛起焦虑的加深,将会使其对华接触政策出现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拐点——由备受诟病的对华软弱转为军事遏制上的日趋强硬,奥巴马和平变革世界的想法正在被中国的强势崛起所冲淡,因而绝不能排除美国对华战略出现颠覆性变化的可能。美国对华军事交流的自裁自减,可能就是这种变化前夜的一种征兆。
2015年8月27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