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


祛除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对广大人民群众饱含深情,充满热情。但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患上了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比如,有的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有的对群众没有感情,和群众坐不到一条板凳上;有的不关心民情民苦;有的甚至损害群众利益。

  人无信不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能够始终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根本保障。干部患上“冷漠病”,源于理想信念上的“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很多领导干部走向腐败,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实质上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比如,有的信仰迷茫,不信真理信金钱,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中国信西方;有的党性淡化,在党不言党,对党不忠诚,不遵守党的纪律,不执行党的决定;有的修身不严,不修马列主义、品行操守,却潜心研究“官场秘笈”、“麻衣相法”等歪门邪道;有的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异化为为领导服务、为人民币服务。因此,要想让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有热情、不冷漠,首先要强化对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党的宗旨观念教育和公仆意识培养,使党的群众路线根植于脑、内化于心,始终将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按理来说,作为人民公仆,必须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做到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党员干部,包括某些领导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想多做事,不愿多问事,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作风漂浮、干事懒散,人浮于事、无所事事,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在这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下,难以保证能够将全部身心倾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正事上,更不用说能够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了。对工作不敬业、对事业不担当,必然会患上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因此,要想祛除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必须从转变干部作风,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专项整治等方面着力,从而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从严从实,是做事为官的底线和原则,也是对待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的遵循。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严肃认真地做好。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敢于担当、勤政务实、严谨细致。而反观时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能以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和约束自己,特别是在对待群众问题上,大而化之、简单应付,对民情民苦不上心、不热心、不用心,总认为民生工作就那么回事,没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即便做了,也习惯于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面子事业,甚至有的干部还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与民争利、与民为敌。这样做,不仅背离了“三严三实”的要求,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践踏了群众的感情,“冷漠病”便会乘虚而入。为此,必须以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续整改落实和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强化和激发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进而祛除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到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待群众上的“冷漠病”,也不是偶然患上的。祛除起来,也往往难以一针见效。各级各地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以“三严三实”作为一面镜子,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将人民群众当作父母亲人,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巩固执政基础,提升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公信力。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