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七大人才战略(二)


  

 

  日立:七大人才战略(二)

 

      2、创新是人才战略的基石

 

    日立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有着辉煌的历史。“电子显微镜”和“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荣获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大奖,先后成功的开发出日本第一辆子弹头列车、日本第一套核动力发电设备,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进行了光纤通讯实验等,这些都记载着日立的辉煌。

    在日立公司历史上,1915年完成7355千瓦水力涡轮机。1924制造出日本第一台大型电动机。完成日本首个在本土制造的大型直流电力机车。1931年完成10,000安培水力电解电池。1932年完成日立第一台电冰箱。1940年制成5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1943年完成85,000千瓦轴同辐流式水力蜗轮机和70,000KVA交流发电机。

    20世纪50年代的创新成果有,1952年完成21,000KW双级水泵水轮机。1954年完成在日本本土制造的首个大型带钢冷轧机。1955年完成100,000KW轴同辐流式水力涡轮机以及93,000KVA交流发电机。1958年电子显微镜获得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金奖。1959年完成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的创新成果有,1961年完成试验性反应堆。1964年完成首批新干线机车(子弹头列车)。完成运行于羽田机场和东京浜松町之间的单轨铁路。1965年采用稀土荧光材料进行大规模电视机彩色显像管的生产。1968年开发出混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针对高层建筑开发出300米/分的电梯。1969年完成联机银行系统。开发出并大规模制造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

    20世纪70年代的创新成果有,1970年为新干线(子弹头列车)开发出电脑支持的交通控制系统。1973年开发出新型辐射图像摄像。1974年日本首座460,000KW核电站进入商业运行。投放首批广泛用途大型计算机。1975年开发出日立轧辊表面高凸度控制轧钢机。1976年世界首次光纤通讯验证试验获得成功。1978年完成世界首个场致发射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创历史新高。开发出带有电晶体微型图像装置的试验性照相机。

    20世纪80年代的创新成果有,1982年通过使用电波全息摄影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磁场微观观测。日立第一台超级计算机问世。1984年开始大规模生产256-千比特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1985年完成供等离子体实验使用的“JT-60”大型托卡马克。1989年开发出世界上最快的超导体计算机。开发出超导体磁共振(MR)图像设备。

    20世纪90年代的创新成果有,1990开发试验用64兆位的动态随机存储器。研制出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巨型计算机。1991年开发出由变换器控制的电气机车,具有世界最大的控制能力。开发出高敏感度的图像电子显像管。

日立为了推动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启动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日立属下的六个公司捐赠的基金会正在为科技研究、教育,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提供支持。自1969年起,印度-日立奖学金计划已经为年轻的印度工程师们提供了机会,在日立的工厂中发展他们的技能。设立于1987年的日立国际学校教师交换计划(HISTEP)一直在鼓励美国、欧洲和日本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发起于1996年的日立青年领袖研讨会(HYLI)将六个亚洲国家最有才华、最有前途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并培养对该地区重要问题更大的注意力。始于1997年的CFR-日立奖学金计划,通过在日本进行的研究或相关的专业活动,为美国下一代的杰出领袖提供机会,扩展他们的知识和专业范围。自1998年起,已经在欧洲举行了日立欧盟科技论坛,讨论科学和技术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2000日立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后,积极与中国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共同研究。日立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日立未来先驱IT联合实验室,开展引导IT市场需求的先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