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9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丝毫没有给这个被解读为重大利好的消息面子,截止收盘,沪指收3114.8点,跌2.67%;深证成指收9778.23点,跌6.55%;创业板收1906.21点,跌7.49%,两市成交量为6799.7亿元,超1400股跌停。
《指导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历时近两年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国企改革的“1+N”模式中具有指导意义的“1”最终落地。本来投资者普遍认为《指导意见》吹响国企改革的号角,期盼《指导意见》能带动“国企概念股”重上牛途,但《指导意见》出台后,市场却如此不给力。让我们先分析一下《指导意见》给国企改革带来啥亮点?
其一,国资委将从“婆婆模式”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委“婆婆模式”的监管使得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弱,而向“管资本”为主的这种转变将有利于简政放权市场化,通过政资分离促进政企分离。
同时,国企也从原来的“国资委、国有企业”二元结构转化为“国资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三元结构。这样的国企改革结果从理论上说,会使国有资本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其二,从分拆上市到整体上市和资本注入。分拆上市一度成为国企上市重组的首选模式,这也产生了中国资本市场上所独见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模式。而这也产生了诸如关联交易和违规担保、集团公司容易转移上市公司融资和剩余利润、将不良资产向上市公司高价转让等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侵害投资者权益。究其根源是母公司资产的二元结构使得内部利益协调存在严重的冲突。
而《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着力推进整体上市”并对这些国企业重点考核经营业绩指标。而这会产生两大结果:一方面,整体上市能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整体上市后,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了分拆上市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的可能性,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改善公司治理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整体上市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分拆上市导致集团公司注入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性资产不完整,主营业务链条不配套,上市公司必须依赖于从集团公司获得其他配套服务才能正常运转。通过整体上市对国有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既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利用效率。也可实现了产业链、财务、经营的全面整合。
其三,此次国企改革在薪酬和用人制度方面也有所突破。过去国有企业是“政企不分”这直接导致企业的高管直接由上级委派,而非竞争上岗。这使得很多国企在宏观决策上频频产生重大失误。而且国企高管“只上不能下”、“薪酬不能与其业绩挂钩”的弊端也十分突出。
而在新的《指导意见》中,用人制度方面,赋予董事会依法选用高管的权利,根据国企的类别和层次,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等不同选拔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并实行国企高管“能上能下”的机制。在薪酬方面,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酬,推进全员绩效考核,以业绩为导向,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于高管薪酬的限制力度有所减弱。
显然决策层希望通过《指导意见》即可使国企人员选聘制度的市场化,也可使国企薪酬制度的激励机制的市场化,这无疑将会促使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营业绩。
应该说,我们从《指导意见》中看到了国企改革的诸多新亮点,从长期来看,国企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A股却并不买国企改革这个账。对此,分析师们解释是:由于国企改革在前段时间炒作已经太多太滥,况且经过了几轮暴跌之后,市场已经元气太伤,再加上此次场外配资被查禁,市场信心有待恢复。而笔者认为,大家对国企改革寄予了过多的期盼,但是国企改革的红利并不可能立竿见影。
首先,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就是一场攻坚战。它实际上存在两大难点:其一,国有企业本身体量巨大、情况复杂,对国计民生有着较大影响,需要更多元精准的改革手段,更有力地把控改革风险,所以改革并非没有风险;
其二,国有经济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上到经济建设、下至群众就业,改革需要兼顾的因素多、难度大,需要统筹推进。而且,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有类似成型的经验可以为我所用,所以国企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前途未明。
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必须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改革也不能耍“花架子”,必须稳扎稳打、务求实效。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想好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凝心静气、凝神聚力,层层推进、分类推进。唯有这样,才能打好这场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所以,国企改革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给股市带来立竿见影的利好效果。
再者,国企改革正式启动后,其上市步伐将要加快,从过去的分拆上市到现在的全面上市,这意味着中国股市IPO又将要重启,而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是率先上市的主力军,如果这些大型国企一个个都整体上市(过去还留一大块“非流通股”)。那么这对于A股市场来说是大利空。
可能,从国企上市的角度来说,整体上市后即可直接促进国企盈利能力不强的核心问题——政企不分,又可通过国企公司治理提升改善其盈利能力。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股的资金面并不宽裕,股市恐怕无力承受国企大规模整体上市融资的重压。
最后,国企改革利好,不及宏观经济利空。国企改革前段时间被恶炒,积累了大量的套牢盘,再获市场青睐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当前市场90%的国企改革概念股并没有突破3373点时的低点,这些股票仍然存在泡沫,有补跌行情。同时,数据显示,8月PPI持续下探至-5.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形势堪忧。
国企改革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长期的利好。改革能否成功,既要看决策层有无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积极进取的勇气,更要有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而且这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系统性工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国企改革的进程,支持国企改革的推进。但盲目看好国企改革能给股市短期带来多大利好,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现在国企概念股存在着一些泡沫,投资者仍应该加以警惕。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