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内涵


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主要在于突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最大程度地实现有效的经济产出及经济效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二、兼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以及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式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所区别,其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式是依靠资源、资本要素推动,还是依靠劳动(含科技等复杂劳动)推动等方面。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发展目的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所区别,其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实现全体公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而服务,还是为了少数即得利益集团实现资本的快速扩张而服务等方面
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目的如何实现,主要表现在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及政府投资方向选择上,即投资、出口、内需在拉动GDP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科学地配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受益群体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所区别,其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是使少数人受益,还是使广大群众普遍受益等方面
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在生产要素如资源、资本、劳动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异。为了调节个人之间收入差距,就必须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平抑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演绎情况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初期,个人之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1929年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导火索。为了缩小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理论由此诞生。
在福利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行高福利制度,使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体来看,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福利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税收调节。其主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等税收制度来加以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2.政府再分配。其主要通过增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方式平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如美国等其它高福利国家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3.高度重视“劳动”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作用。其主要体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注重提高专利技术拥有者的专利收入水平、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以及对蓝领工人实行高工资待遇等方面。高度重视“劳动”要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在经济增长中受益水平的相对均等化。[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受益群体必须是全体公民。为此,借鉴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福利国家的实践,可通过以下几点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1.坚持鼓励经济发展过程中合法收入,杜绝非法收入
所谓合法收入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取得方式、生产要素运用方式、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合法性。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生产要素取得方式的合法性。生产要素取得方式的合法性系指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而不是通过非法手段来取得这些生产要素。当前要特别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取得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产权等重要生产要素,其一方面侵蚀了国家财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新的收入分配不公。
(2)生产要素运用方式的合法性。生产要素运用方式的合法化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具有真正使用价值的商品,而不是通过生产有害商品如毒品、假冒伪劣商品、精神毒品等方式,谋取高额收益。
(3)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合法性。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合法性主要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应根据其投入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程度,取得相应的收入,而不是通过寻租、垄断等手段取得非法收入。理论上而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充分竞争而形成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在保证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合法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受我国二元所有制结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非法手段,侵占国有企业利益。一些垄断型的国有企业收益分配也极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这种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巨额流失,另一方面也虚增了利润,在纸币流通的背景下,会导致通货膨胀。为此,必须对我国现行的国有产权结构以及垄断性行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使生产要素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参与国民收入分配。     
 2.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1)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居民福利水平持续提高的关键要素。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在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美元作为信用货币与世界货币并存以及自然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背景下,依靠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福利水平的持续提高。
(2)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第一推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依靠掌握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我国最早掌握了农耕技术,使我国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领先世界近千年;十八世纪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发展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成为那个时代的“日不落帝国”;十九世纪后期,德国的化学革命使德国成功地实现了崛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一跃成为领先于全球的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发明的计算机技术使美国二战以后在经济发展上一直傲视全球;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依靠在机电、汽车方面掌握的先进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二战以后经济的快速复苏,并一跃成为排名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通过信息技术革命,使其经济发展再次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进而成为当今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从现代经济理论来看,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构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中,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实现内生性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鉴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居民福利水平密切相关,因此,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第一推动力。
3.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就人口数量而言,我国目前人口数量居于全球第一;就人口质量而言,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不发达因素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教育水平目前仍处在较低的状态。考虑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等具体国情,当前发挥我国人口资源相对优势、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的经济政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2)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储备必要的人力资源。
(3)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内需为主,通过内部需求的拉动,实现经济的基本内循环。就需求而言,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大国,内部需求十分巨大,其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内部需求为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就供给而言,虽然现代国际分工理论提示我们,各国可以通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方式,实现产品的相互供给,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客观现实,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对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科学技术以及直接关系居民生存的生活必需品、自然资源等,必须做到以内部供给为主或者进行充分的物资储备。
(4)考虑我国具体国情,走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理论上而言,一国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在于城市需求与农村需求的相互补充和循环。从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所依托的基础条件来看,发达国家城市化建立的基础就在于通过全球产业分工,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优势互补。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的客观现实,我国很难通过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型的方式实现城市化,由此决定了我国只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才能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5)通过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发挥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6)大力加强科技、教育投入,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
(7)加强居民道德修养教育,鼓励通过捐赠的方式进行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
(8)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建立“分红派现”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有良知的独立经济学者  鲍银胜
                         201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