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同领
《弟子规•余力学文》是分叙的第七部分,主要是应该德才兼备的介绍。
在古人看来,“德才兼备”是德在先,德是最重要的。是在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后,如果有余力才去学文。现在我们看到的环境好像全变了,想学的、交流的都是属于“才”的部分,真正对于“德”的学习和研究少之又少。
3、读书用好“心眼口”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原文解释】读书的方法,要讲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思考、仔细阅读、口中朗读,扎实做到这三者才行。
受信息量和工作繁多的影响,现在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眼睛看着报告,口上跟人交谈,心里想着其它的事情,这样能做好事情吗?“心眼口”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用心。
常见微信有人分享说,自己爱好读书,三天读一本,或者一天一本,这样的读书效率看上去高,但效果呢?如果一目十行,看了也没有读到心里去,能有多少收获呢?当然现在的书鱼龙混杂,有些书质量确实不高,但对于有思想的圣贤书,还是要用心揣摩,每次读书会发现都有新的收获。
关于记忆,外国人说用脑记,中国则喜欢说用心记。中国人说的心,并不仅仅指人的心脏,而是一种引申意义,即心灵、心智,是指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一心一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学习的目的不是只了解一点皮毛,关键是记到心里去,通过感悟,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不能触动心灵、不能印刻在心里的学习,实际上也起不到什么变化,这样就等于浪费了时间。
企业中的一些会议,不论是培训还是问题研讨,也要注意心眼口同时用上。对于他人所讲的内容用心听、用心记,眼睛注意所展示的文字,在交流时要积极发言。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集体活动,很多的领导、同仁、同行等都聚集于此,是最能展现自我能力的场所,把握好了就能快速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
集中精力做事,不但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工作的时候有时会发生“恍惚”,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方法也是“心眼口”同时用。一旦养成工作时“心眼口”同时用的习惯,日后将受益无穷。
4、学习贵在专一、深入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原文解释】正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同时还想着其他没读的书。做学问要专一,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不要半途而废去读另一本。
学习不要贪多,恨不得一下子看很多书,贪多嚼不烂,最终反而得不到多少。
现在知识更新快,会容易贪多。其实有些书大同小异,只是作者写作的思路有些不同而已,关键是学到心里去,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从外界吃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最终通过自己身体的消化,各种物质分子重新组合,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宋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宰相叫赵普。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论语》,十分奇怪,就说:《论语》是小时候在学的东西,怎么还在读它?赵普告诉宋太祖:以前是用半部《论语》帮你得天下,以后要用另外半部《论语》帮你治天下。一本经典,在不同时期从中悟到的心得体会是不同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关键是要学精学专,现在是需要专业型人才。很多人干什么都想找到最好的。与人打交道想找到最合适的,找咨询公司希望找最好的,请教专家希望是行业最权威的……这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要去做这些细分领域的“最”,“样样通样样松”。学贵以专,心有多专,见就有多深。
“此未终,彼勿起”,是告诉我们不要贪快,做事要从一而终,不要跌倒在最后一步上。人们读书往往虎头蛇尾,开始很兴奋看一点,中间翻一些,结尾再瞅两眼,如此读书,要想了解它个中真理、真谛,肯定很难。所以古人勉励自己,都是一部书读完之后,再读另外一部。据历史记载,唐朝的科举、太学里,有《论语》、《四书》、《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所学习的年限是一年。
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企业中,有些人这件工作还没有做完,就去做另外一件。有一位同事,做事情很积极,但总是很难坚持到最后,新鲜劲过去后,就把这件事情抛到脑后了。如此朝三暮四,顾此失彼,反而没有多少成就。
做一件事情要开花结果才行,到了花骨朵时期而放弃,岂不可惜?很多事情的成功,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