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残酷的手机竞争,厂商亟需进行战略梳理(9月20日)
关键词:战略梳理 手机市场
2015年,中国的手机市场的竞争相比上一个年度更为惨烈。我们仿佛看到了10多年前的“前智能手机时代”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演。
董明珠要做格力手机,周鸿祎把智能手机打到了399元,并与酷派交恶;贾跃亭说雷布斯其实不懂“生态”,推出乐视手机;罗永浩的锤子科技推出了“坚果”;同时,雷军在国产手机阵营中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尴尬;HTC预测二季度业绩腰斩,王雪红向股东鞠躬致歉。刘军由于“业绩不彰”而离开了联想移动。
在手机这个已经明显呈现饱和的市场,再杀进去基本属于找死,但依然有人源源不断地杀将进去,希望通过阻击别人的方式证明自身价值。就像是商业地产,虽然大家都在做综合体、大盒子、都在做商业街、都在做餐饮娱乐。在没有进行战略梳理之前就仓促应战,除了感受到暂时的喧嚣之外,将会产生更多的炮灰。
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已占到全球的六成,有机构所公布的报告宣称,2015年有五家公司的手机销售量将超过一亿部,而2015年第一季度的手机总销量都没超过一亿部。这意味着市场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绝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将面临库存,而一味地追求规模效应,不过是在让自己在红海竞争中成为众矢之的。
在很多人看来,有了规模才有生态,才可能闭环,才有话语权,才有议价权,才有成本优势。吴晓波在2015年6月16日为手机市场诊脉的文章中,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时下手机生产的预警,主要预警是“四大忧虑”:对生态闭环的误解、“粉丝经济”与性价比的逻辑冲突、缺乏核心技术的行业颠覆、规模决胜一切。
所谓“通过生态闭环来打造自己的企业帝国”的企业愿景,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根本就无法达成,那不过是在营造梦想的意淫;所谓追求粉丝经济效果以及在性价比方面的自卖自夸,在商业逻辑上也是产生直接矛盾的;任何时候,对核心技术没有提升到战略高度,都不会对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有任何帮助。
吴晓波说,梦见一个大戏台。戏台上晃晃悠悠地出现好几个大将军。他们穿着鲜亮耀眼的盔甲,一枚枚鲜衣怒马,宛若神人。然后,就看他们打将了起来,吆喝声新奇尖响,仿佛真要开天辟地了。再然后,看他们的盔甲一点点地化掉,露出了跟我们一样的肉身。原来,那盔甲是冰做的。
没有核心技术优势,再高的估值、再亮丽的财务数据,都是在为别人作嫁衣裳。没有核心技术的领域,所使用的都是规模化与价格战,即使貌似有庞大资本的支撑,核心都是在为那些核心技术企业在拓展市场,即使再给自己披上什么样的外衣,都仅仅是在营销层面,无法颠覆现有格局的,自己无非在充当别人的勇士罢了。
在几乎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不止一台手机,甚至为了追捧新产品而卖肾的时候,我们却听到了手机即将在未来数年内消失的预判。
一面是手机的量产规模与迭代加速,一面是手机将在五年内被可穿戴设备所淘汰,我们看到的是红海市场的惨烈搏杀,进入这个市场的每个人都号称要做行业的颠覆者,做生态化平台的提供者,要做乔布斯那样具有划时代高度的行业教父,但真正的内力却是依靠在别人身上的。
在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的硝烟后面,我们看到的是高通芯片、安卓、ios等操作系统技术供应商,以及微信、whatsapp之类应用系统的胜利狂欢。
战略是需要不停地做减法,并在核心部分有战略性的大投入的。不要什么都想做!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以血泪证明自己不过是在重蹈前人的覆辙。不知道拒绝的人是没有长大的,不懂得裁员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不懂得细分市场的企业是迷茫的。
你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压低价格做规模,还是提高体验做粉丝经济?或者是收放有度做饥饿营销?当你热衷于市场需求的挖掘,并进行相应的潜力挖掘,那不过是在为技术与资本跑马圈地。
当进入端口从固定的PC端转移到手机移动端,每个群体与个体的行为模式与消费习惯,都被技术收录并统计生成数据,行为变成了被研究的标本,指引商家对症下药。通过满足自身所设定的客群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概率。
贾春宝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