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由一支铅笔娓娓道出市场经济的真谛,商品和服务是人们追求价值的体现,而对于生产和流通到底是什么人所参与并不关心。这一论断为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种族、宗教复杂的地区,正是由于人们如此不同使得市场被有形无形的彼此分割。反过来讲,正是现实存在诸多阻碍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才显得铅笔经济学如此的深刻。
尽管如此,不同市场之间的人们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彼此的商品和服务,在存在贸易壁垒的双方也会在第三方市场上争取得到想要的商品。人们并非非要如此消费而是基于观念、价值等的传播或者规避风险、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等理财策略的考虑,人们消费理念如此重要,以至于没有了国界。
这也联系到金融领域,普遍认识基于供需矛盾,但是基于人们经济考量和金融观念的传播,也会产生信贷。一般而言,越是资金充足的经济人越需要贷款而且也能够得到贷款,承担风险能力或者对风险的偏好促成这一点。相反的,资金匮乏的经济人一般不会发生贷款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储蓄或者积累才是应时的作为。这仅仅作为浅陋的分析,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确实是富人是信贷的主体,而且越是靠近金钱的群体越能赢得更多的金钱。
群体间观念的传播如此之重要,以至于穷人的根本不在于智识上的贫乏,也不在于致富资金的不充足,而在于他们所在群体间所能传播的观念是否能够有助于赢得致富的资金。因此跨越群体间的观念对接、打破群体藩篱的意识成为彼此得益的重要经济方式。新经济、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也基于此。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就是成功的范例,他立足于“穷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观念调节人们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
相反的,如果越是富人越能得到信贷,社会资本就越趋于集中,穷人则更趋于保守与积累,但是储蓄是无法真正致富的。在此前提下,企业的盈利如果仅仅站在靠近富人的领域来推行则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靠近金钱并非远离穷人,企业获取利润并不能单纯以数量多寡简单而论,而是以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发挥的社会功效而论。如果以后者作为标准,企业盈利越丰厚则社会越趋于公平。企业确立所在行业的使命而追求百年大计也是基于上述观点所在。
阻碍人们取得这一认识的基础在于价格,正是价格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也形成了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也许人们觉得正是人们不同的短期选择才促成了长期趋势,正确的关系则是短期选择符合上述原则的发展得更为久远形成长期趋势的所在,但人们不易察觉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