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9月23日,据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淡马锡控股以每股4.696港元的价格增持3000万股工商银行H股,涉资约1.41亿港元,持股比例由9.97%提高至10%。截至今年3月31日,在淡马锡投资组合中,中国公司所占比例上升至27%,高于2014年的25%。其中,持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股权分别为5%、2%和近1%,持有上述3家银行的股票市值总额约为1390亿港元。
此外,昨日(9月24日),据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相关各方正接近达成协议,在计划中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启动前,向瑞银、淡马锡等投资者出售约15%股份,价格逾65亿美元。不过,淡马锡和邮储银行均未对此作出回应。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像高盛、美银等国际投行都在抛售中资银行股,而淡马锡却是为数不多的增持中国银行业的外资投资机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今年四季度保持经济稳定的难度加大,多家评级机构近期调降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评级。
近日,标准普尔又将其对中国银行业经济风险趋势的看法,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报告称,“银行信贷规模的大量增长,及2009~2013年不规范的影子银行体系的迅猛扩张,均导致了经济失衡和信贷风险进一步恶化,并认为此情况并不会快速好转。同时,国际清算银行近期也指出,一个国家信贷/GDP比率若大于10%,则在未来3年将有2/3的概率发生严重的银行业紧张情况。
事实上,前几年中国银行业信贷大跃进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从2015年中报来看,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率最高达到1.83%,仅一家不良贷款率未有上升。截至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连续14个季度反弹,不良率连续8个季度上升,且利润增速也普遍进入个位数时代。只不过中国银行业的不良率略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而已。
同时,我国上市银行的业绩滑坡也惊人。在四大行中,工商银行净利润增速由去年同期的7.05%下降至0.6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规模1490.21亿元;中国银行净利润增速由11.15%降至1.14%,上半年净利润增长907亿元;农业银行净利润规模为1043.15亿元,增速由12.65%滑坡至0.27%;建设银行净利润增速由去年同期的9.15%放缓至0.97%。
那么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国际知名投行的淡马锡为何会对中资银行股情有独钟呢?
首先,淡马锡是坚定的银行股持有者,之前淡马锡持股工行因为其是“亚洲最赚钱的银行”,而现在即使是形势堪忧,淡马锡要想全身而退已无可能,因为这么做银行股股价会遭遇较大波动,所以也只能通过增资的方式给自己和市场打气。
资料显示,2012年4月,淡马锡从高盛手中购买了35.5亿港元工行H股股票,每股5.05港元;2013年5月,该公司再度从高盛购买了2.8亿港元工行H股股票,每股5.5港元;2014年10月,淡马锡再度以4.935港元的价格增持3456万H股股份。据淡马锡控股9月23日向港交所提交的文件披露,淡马锡增持中国工商银行H股至10%。
再者,虽然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各种负面消息持续不断,但淡马锡更迷恋于银行股的价廉和有长期、稳定的分红回报。工行高层在201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自2006年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以来,一直坚持长期稳定的现金分红机制,为股东累计创造了折合人民币约5634亿元的现金分红回报,2007~2014年平均分红比例高达约40.6%,处于同业领先水平。显然淡马锡对工商的“慷慨分红”始终恋恋不舍。
最后,淡马锡增持中资银行股心里也有底气:一方面,在淡马锡看来中资银行就算发生信贷危机,也会有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极低。另一方面,淡马锡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信心。中国经济增长在长期将放缓,但仍可持稳,淡马锡会抓住中国改革和转型过程中涌现的机会,继续投资于中国。除了投资中国银行业外,还加大了对科技、保险及消费品领域的投资。
现在的状况是,在经济学家许小年看来,中国经济至少萧条5年,他对银行业前景持谨慎态度。而另一边是投行淡马锡乐观看好中国经济,坚持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步伐。那么究竟是谁对谁错呢?
笔者认为,淡马锡在拿之前中国经济几十年持续繁荣的经验来赌自己的未来。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银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业绩下滑、不良率上升、创新的缺失都是掣肘其发展的瓶颈。虽然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强大的政府背书来化解,但是国内银行业的闭着眼睛赚大钱的日子已经远去,业务转型已迫在眉捷。
通胀上升,存款为负,如何对抗通胀? 理财投资看这里,注册就送1万元体验金,给您15%年化稳定收益!理财范刚融资2.1亿,财经专家推荐,让您投资安全又放心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