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膏滋”说源


             

近年来随着中医“治未病”工程的推广,原本在江浙一带用作“冬令进补”的膏滋民俗,得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冬令进补服“膏方”,已然成为一种时尚每年各种类型的中医膏方培训不同规格的“膏方节”应接不暇。

  然而在中医膏方繁荣的同时也伴随一些问题出现一些人对江浙民俗的概念不清楚,一些医生开具膏方时直接将平时治病开的汤剂乘以10倍或20倍扩量,再加入胶类等辅料,一料“膏方”就形成了,这种所谓的“膏方”,实际是一种剂型概念的膏剂,缺乏传统膏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治未病功能严格意义上讲是不能称为“膏方”又,膏滋本是适合于冬令调补的剂型,“四季膏方”的宣传,则被赋予了浓厚的商业气息。

探寻膏方本, 厘清膏方概念,明晰膏方理论基础,对于更好运用和推广膏方具有重要意义。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得龙砂膏方嫡传,对江南膏滋民俗有深刻理解。兹将笔者近两年跟随顾植山老师听老师对膏方的一些论述意见整理成文,飨读者。

膏剂、膏滋、膏方说异

膏剂仅是从剂型上论,属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剂又分为内服膏剂与外用膏剂,外用膏剂又叫膏贴、薄贴、膏药等,如“狗皮膏药”早期内服膏剂有时也冠名“某某煎”,如《金匮要略》中的大乌头煎、猪膏发煎等

§ 现在有的学者论述膏方源流,往往追溯到《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有“肪膏”、“脂膏”、 “彘膏”、豹膏、蛇膏《黄帝内经》“豕膏”、“马膏”等,这类膏剂基本上都是动物脂肪,外敷涂抹于体表(故“膏”作动词用又有涂敷的意思),主要用以治疗外、伤科疾病的。以后把用植物熬成的粘稠膏状物也都叫做膏,不再专指动物油脂。

江南民间冬令用作调补“治未病”的膏,习“膏滋药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讲的吃“膏方”实际上是吃“膏滋”,严格说来医生开的膏滋叫“膏方”,至今在“膏滋”民俗区,尤其是在龙砂文化区,大家仍习惯叫“吃膏滋”。用作冬令进补的“膏滋”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制剂形态,也不仅仅是滋补而已。“膏滋”或“膏方”,在江浙一带是一个已约定俗成的有特定概念的名词,具有医学上的特殊含义。膏方、膏滋与膏剂的区别显而易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对膏方的定义为:“膏方”是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所服用的中药膏剂,又称“膏滋”明确指出膏方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病(治“已病”),而是养生调体“治未病 ”,这种定位是的。

若问江浙以外的医家你们儿以前膏方吗?”回答都会讲没有。这说明大家心目中的“膏方”不是膏剂。因为江浙以外的地方不会没有膏剂膏剂在清代宫廷中也颇有应用,如治疗眼疾的“明目延龄膏”,治疗肝病的“清热养肝和络膏”北方医家治病的膏剂并不陌生,陌生的是冬令运用膏方调补“治未病”的膏滋

膏滋冬补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民俗

 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对江浙一带冬服用膏滋进补的民俗进行了调查,发现民间服用膏滋进补的民俗范围主要是江南苏锡常和浙北地区,东至上海,西至镇江,南至…………环太湖的龙砂文化区是膏方民俗的中心在龙砂文化区民间至今流传着冬季自己制作“膏滋”的传统。

那么膏滋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膏滋的民俗文化内涵,即为“冬令进补”。从膏滋起源的民俗文化可以看出,膏滋的兴起原本不以治病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养生防病的措施。谚语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

 

冬补选择“膏滋”有剂型优势

膏剂粘稠,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比其他剂型能更好地发挥滋养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冬令进补以填补命门元精为主,膏剂就比较适合。

    此外,膏剂具有服用方便,口感好,易于贮存,方便携带等剂型优势。

“龙砂膏滋”文化积淀深厚,为膏方之源

龙砂地区襟带三吴,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宋末元初的江阴大学者陆文圭集两宋学术的大成,被学界推崇为“东南宗师”。陆氏在龙砂地区专心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医学人才,由陆氏传承的两宋河洛思想,为明清学说之嚆矢由陆文圭奠定文化基础而形成的龙砂医学流派,运用命门学说和“冬至一阳生”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冬藏精”理论在江南地区议和推动膏滋方民俗。擅用膏滋养生“治未病”是该学术流派的重要特色之一。

龙砂地区民俗文化是膏滋产生的温床两宋太极河洛思想是膏滋产生的酵母《内经》冬藏理论和明清命门学说是龙砂膏滋的理论基础(学术支撑)龙砂医家的阐扬和实践推广丰富了龙砂膏滋的内涵和外延(实践运用)结合运气学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是龙砂膏滋的独门绝技(学术特色)独特的“心法口诀”和精良制作工艺是龙砂膏滋的质量保证(技术支持)综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龙砂膏滋为中医膏方之正宗源头,最能体现膏滋的民俗文化内涵,龙砂名医柳宝诒、张聿青等是江浙膏滋方的杰出代表

“龙砂膏滋”具有四大特色

      经过研究历代龙砂医家膏滋方脉案,归纳龙砂膏滋具有顺应“冬至一阳生思想,注重命门元阳讲究阴阳互根,阴中求阳结合五运六气因时制宜注重熬膏技艺,工艺精良四大特色。

“龙砂膏滋”有特定理论基础

前面已谈及膏滋方体现了特定地域民俗文化内涵。从学术层面论述,《内经》冬藏精理论、资化源理论、宋明理学的太极河洛思想、明清学说等都是龙砂膏滋的理论基础。

 “龙砂膏滋”遵循七损八益时机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调阴阳的基本大法近代学界大都将其解释为房中术。失去了“七损八益“重要意义对此,顾植山老师早已在2006年7月21日的中国中医药报上就发表了《黄帝内经“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的作了驳正。

顾植山认为:“阴阳应象大论”的命名,是因为该篇主旨强调的是自然界的阴阳与人体阴阳之“象”的对应,人体的一切活动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气化之“象”保持一致, “七损八益恰是自然阴阳气化的象态特征

根据顾老师绘制的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位于东北方,相应于初春“太阳为开”之处,天气左升右降,之后阳气渐旺;位于西方主秋之位,之后“阳明为阖”,阳气逐渐闭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春夏养阳”就是“益八”,“秋冬养阴”则是顺从“七损”的自然规律,阳杀阴藏帮助阳气收藏。

因为冬天的阳气以精的形式封藏于正北少阴之位,故有“少阴君火”和“肾间命门”之说。“命门”即上文中的“生长之门”。春夏阳气表现在外为“浮”,秋冬阳气收藏于内为“沉”。顺从七损八益是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方法,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境界。

根据“七损八益”规律,对一些入秋以阳气失于收藏的人在秋季可以先服用一些秋膏,秋膏作为冬令进膏滋的“开路膏”,目的在于使阳气更好的收 

“龙砂膏滋”提倡冬至始服用的理论基础

“龙砂膏滋”提倡冬至开始服用,因为冬至是阴极而阳生之时·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宋·朱淑真《冬至》:“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依据顾氏三阴三阳开合枢图,可以充分理解冬至一阳生的概念。

冬服“膏滋”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阴极阳生之时服用一些滋补肾命的药物,有利于肾藏精的功能,藏精还需化气,只讲补肾填精是不够的,龙砂膏滋顺应“冬至一阳生”的气化规律,在温阳滋肾药中,常酌加黄芪、桂枝等帮助阳气发的药品。膏滋讲究静中有动,结合”,根据开阖枢“冬至一阳生”思想,加用佐助太阳“开”和“升”的药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动”。

 龙砂医家结合运气丰富“膏滋”内涵

      在陆氏传承的两宋学术的影响下,龙砂地区医家十分重视运气学说临床运用,这一特色也反映到龙砂医家的膏滋方中,龙砂名家的膏滋方中常会看到根据不同年运气特点灵活组方用药的思路

 

龙砂医家扩大“膏滋”应用外延

膏滋是用来冬补治未病的,一些医家在运用膏滋调补过程中,发现冬季服用膏滋一些慢性病常能收到意外疗效,故而一些医家在冬季也常利用膏滋结合治疗一些慢性病,扩大了膏滋的适证范畴。

秦伯未《膏方大全》指出“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床善用膏方,他指出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患的最佳剂型。

     同时,以“致和堂”柳宝诒为代表的医家,总结了一套制作“膏滋”精湛工艺柳致和堂的膏滋药制作技艺成为国家首个膏滋药制作方面的国家级非遗。

综上论述,可龙砂“膏滋”是膏方之源,膏方之正宗。 关于龙砂膏滋方组方原则、组方思路,笔者曾撰文《顾植山龙砂膏滋方脉案赏析》刊发于《中国中医药报》2015-01-28“学术与临床版”,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