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出资四万亿救市记忆犹新。那一年国家拿出了4万亿人民币(约合5860亿美元)拯救急速下滑的经济。这“4万亿”相当于2007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的80%。是美国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的3.5倍。美国的“救市”资金占美国GDP的5%,中国4万亿占了GDP 的16%。这不仅让亚洲市场兴奋不已,也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刺激经济发展的信号。救市计划有力促进了当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稳定发展,稳定了企业和人心。
但四万亿救市国库资金,由于监管存在失误和漏洞,有相当一部分资金莫名其妙的流入楼市,流进开发商的腰包。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批以救楼市为主要目标的救市新政,助推房地产市场失控,催生了一个个天价地王与天价楼盘,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进行。
这样的历史教训应当被国人所永远铭记!
有很多人认为四万亿救市计划不是功而是过,此论有失偏颇。当时那么多企业眼看要死掉了,如果出手几万亿来挽救,肯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但眼睁睁看到那么多的企垮掉,要涉及到亿万家庭的生计。国家不管不问,任其被“市场经济”大潮荡涤一空,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说不定还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也会给国家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最后吃亏的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红色中国,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肯定也跟着吃苦头。从200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四万亿刺激计划虽不完美,但稳定了大局。
如今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2008年相比更严峻,很多产业、企业度日如年,垮掉的或者即将垮掉的不计其数。由于不再出台类似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垮掉或者即将垮掉的企业究竟有多少?不见权威部门公布数字。但大批产业工人、农民工进入“待业”肯定不是好现象,其潜藏的“危机”有关部门应该早做“未雨绸缪”的调研,不可任其“熔断”!
说到“熔断”,今天看到检察日报一篇文章,令人深思。当年四万亿刺激计划起到了在危机来临时,经济和民生没有出大乱子,稳定大局和人心。而此次一个“熔断新规”,几分钟就使6.66万亿股市资金打了水漂,如果这六万多亿拿来刺激当前的经济,扶持实体经济,后果会怎样呢?
“熔断”几万亿 “暂停”就能交代?
来源:检察日报 2016年1月11日
原标题:“熔断”几万亿,这样的“试验”谁承担得起
2016年新年上班第一周,有一场“试验”花费了几万亿元人民币。4个交易日,新推出的熔断机制就启动了4次,其中1月7日的二度熔断使得当日的交易时间仅有短短15分钟,整个市场就收市了。放眼全球,中国股市独一无二!“熔断”一时成为热词,各种段子满天飞。调侃背后是愤怒,不少专家、网民呼吁:“取消了吧!”
这次,证监会迅速听取了民意,紧急研究后于深夜叫停了“熔断”。但是,股票市场市值几万亿已经打了水漂,这样的代价,好像不是一个“暂停”就能交代的。
金融市场,如今已经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经济下沟通诸要素市场必不可少的一环。股市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相信监管部门比谁都清楚。这个市场对我国来说是新事物,很多方面有待成熟。因此,任何机制上的变化都要慎之又慎,“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除非实践证明有效可行。
不客气地说,熔断机制的出台如此仓促,公众难免怀疑征求意见程序“走了过场”,也让人看到当下许多“拍脑袋”决策的影子。
证监会负责人表示,中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有关方案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征求意见时反对意见不绝于耳,机制推出后4天就被市场轻易地投了“否定票”,真不知道为何还敢说“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和“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如果真是这样自信,公众可以有这样一种疑问,这是不是在扎扎实实“走过场”?想想熔断机制推出前那些被忽略的逆耳忠言;想想不经过充分市场模拟就敢推出的“自信”,有没有人脸红出汗?
“拍脑袋”决策之所以屡禁不止,监督缺乏、问责不力是根本原因。行政问责有多种,刑事问责也有规定,对于类似事件,问责部门是不是该拿规矩的尺子量一量?
知错就改,还是好同志,对暂停熔断,我们可以点个赞。但一码归一码,错误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真金白银的巨大损失,乃至对整个经济的损害,也该有人来担责。更要反思的是,决策在征求民意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不糊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