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青曲中学坐落于青山绿水间,依山而建,环境清幽。走进青曲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石头,好似迎接着走进学校的师生们。右侧小型喷泉中间,一块“卧龟石”显得栩栩如生。我以为,人们用石头作为装饰也不足为奇,但是后面的参观让我惊叹,青曲中学不愧是“石全石美”。沿着石阶路,穿过运动场,我们走进了“艺苑”,从外面看,这里除了有“艺苑”两个字的标识之外,完全看不出屋内别有洞天。不足20平米的屋内,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和孩子们的石头绘画作品、陶艺作品等,最吸引眼球的当数“汉江第一红石”了,具有超高的艺术价值,让我们不由感叹,石头也可以如此有魅力。让我们惊叹的还不止这些,在远古文化展厅,我们看到了许多远古人类使用的器械,感受到一种古文化的气息。在民俗文化展厅,那一件件具有历史感的生活用品,勾起了许多人儿时的回忆。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汉江奇石展厅,不足60平米的屋子内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石头。这里的石头与之前看到的大不相同,有的是大小石头的组合,有的是经过改动的创意石头,有的与实物相对比的创意摆设,同时,这里还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每个石头的旁边都有不同学生为这个石头的创意命名,看到学生们取的名字,不得不感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青曲穷山辟水间,这么多看不上眼的石头,被青曲中学当成宝贝安置在校园中,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蕴含着文化、学问。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在欣赏了这么多文化气息、自然气息浓厚的实物,我们也基本了解到了青曲中学课题研究问什么能做的如此优秀的原因了。在每个展厅中都摆放着该校的课题研究成果。青曲中学充分挖掘、利用了地方文化资源(奇石文化、古人类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教科研活动。青曲中学根据当地资源,结合课题编撰校本教材;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学生活动,搜寻身边的文化资源,撰写学生活动感悟,装订成学生作品集;通过赏石等活动,绘制特色手抄报,主办学校报刊等。青曲中学做到了把课题研究真正融入到了教学、学生活动中,并真正取得了实效。我想,青曲中学之所以能把课题做的如此扎实,与这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学校的因势利导是分不开的,不愧是以“石”促研,以“石”兴校。
石头文化能够根植于青曲中学,并能成为该校一大特色,都得益于一个将石头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的“石痴”——
一、教科研方面的思考
1、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杨主任指出,教学不是教科研,而是一种实践活动,
但教科研一定是教学,教科研是为教学提供的理论研究。教科研要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要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未知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利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2、教科研的目的。杨主任告诉我们,教科研不是为了教科研而教科研,教科研不
是孤立的,也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探索什么新理论,也不是想贡献出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法,中小学教科研的成果更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这是源于学校最核心的任务是发展学生。正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当以研究当下的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教师工作中感到棘手的矛盾和困惑为对象,以此确立课题,提出解决的设想,一步步尝试实践,不断调整,最终解决问题。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能与教师的常态教育生活融为一体,探索、研究、创新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让每位教师都乐于在教科研中提高自身素养,让学校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场。
3、教科研的形式和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固定的内容,也没有固定的
形式。教科研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可以是教学中的困惑,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教学中遇到的师生问题等,只要找准切入点,课题研究就可以从一个点进行探索研究。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1、语文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它的本能,语文作为母语的“工具性”是不能与教学改革脱离的。语文是因交流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第二就交际而言,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第三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2、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本质区别,也是知识与能力的区别。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知识只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最浅显的层面,当前我们重视的语文考试也是语文知识运用的一种形式,但是试卷的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不是在课堂上讲几篇文章就能够完成任务的。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如上所述。
三、如何挖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就是要让语文走出课堂
1、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地方资源,寻找语文教学走出课堂的归宿。A、区位优势。B、资源优势。C、突出“四结合”,与文化建设、德育建设相得益彰,使语文教学在课外有归宿。
2、课程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A、编撰教材。B、不断挖掘资源。C、创建语文实践活动基地。D、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四、科研成果
课题成果主要包括两大类:
• ——研究性成果(显性成果):包括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专著、文集、教案、课件、工具、数据库等,其中研究报告是主要成果形式。
• ——发展性成果(隐性成果):如教师教学理念、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本次活动中,郧阳区教科所所长秦勇以“怎样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主题,从教科研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科研评价的多元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为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仁提供了诸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