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老年群体需求的不断增加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
有专家测算,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总产值要突破10万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生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市场。而究竟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是未来中国主流的养老模式,该模式目前的参与主体的发展情况和今后是否能够及如何堪此重任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从2014年10月开始,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亿方公益基金会资助支持下历时一年,对广东、河北、山东、上海、北京5个地区30家不同类型的养老组织的发展历程、项目内容、人力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服务质量管理、优势和特色以及局限和不足等部分做出了详尽研究和分析。并于2015年11月12日正是发布了《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96-97%的老人都将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目前在我们国家养老模式的划分是按照老人的养老居住类型或方式划分的,与按照支持主体分类类似,分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
在传统社会中,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为主。在现代社会,养老方式则以社会养老为主。目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度转型期,同时养老的方式也逐渐在发生转变,既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有没有完全转变为社会养老。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老年人的观念是仍旧希望在家中养老,而中国大部分的家庭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单一的家庭养老了。此时就需要政府、企业或者社会组织来提供养老服务,而社区成为服务提供与接受的纽带,依托社区成为目前养老模式的关键。社区居家养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同时这也是96-97%的老人都将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原因。
社区居家养老起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其原则是“以人为本、依托社区、互助而助”。而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提出与2006年,由全国老龄办等十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社会支持;照顾形式以居家上门照顾为主,社区日间照顾为辅。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为老服务市场主体有哪些?
(民非是主要被选择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组织从组织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企业和社会组织两大类。其中社会组织又可被划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社会团体。而此次报告研究对象包含了民办非企业21家、企业4家、社会团体2家、基金会1家、未注册组织2家。
报告显示民办非企业是居民主要的选择对象,虽然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更倾向于企业型养老组织,而中间绝大多数则选择收费居中的民办非企业,这一巨大的服务群体为民办非企业留出了很大发展空间。民办非企业依靠政府补贴在价格上的优势有助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同时民办非企业多由社区组织发展而来,具有广泛的社区基础,民办非企业可在社区中扮演多重角色,民办非企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企业作为养老市场的另一主体,在养老领域的发展目前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虽然养老企业的资金支持较有保障,有资本提供专业性高,有质量的服务的优势。但是在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尚未成熟的阶段,企业需要很大程度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市场培育,因此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也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
基金会在对养老服务的介入上资金压力较小,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社区为老服务,但另一方面基金会在为老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同样的还有社会团体,由于主要人力来自志愿者,自主性较高,而面临专业性不足的挑战。
未注册组织因为无法取得民非营业执照很难得到政府、街道以及居委会的支持,在资源整合和资金基础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仍需要取得合法身份以争取更多资源支持。
市场巨大 资金状况却不理想
30家机构 三分之二都处于亏损
老人不愿付费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组织的资金状况都不是很理想,除了政策支持力度比较大的地区外,很多以组织发展艰难。调查的30家机构中有三分之二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中。
老人付费意愿低是社区居家养老行业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大原因是社区居家养老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税收减免低的问题。
不同性质的为老服务组织的资金来源是不同的。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大部分资金来源是依靠购买政府服务以及政府的一些补贴,如上海的一家社会组织“我们机构90%以上(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来购买项目的。”
对于企业资金的来源大多不是依靠政府,而是依靠企业自身在其他领域的盈利收入来进行支持。因此部分养老企业选择“将价格定得低一些是为了把服务面做大,先把自己品牌打出去”。
现实表明虽然养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这部分老人对于自身非刚性需求的付费意愿是比较低的,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几乎不会向养老组织来寻求帮助。
导致该情况一方面是社会原因:很多子女在照顾老人这个问题上面觉得不堪重负,但是老人又不愿意组织养老。所有对于人的观念的转变是提升需求的关键,由家为本转变为以社会为本。老人付费意愿低,导致了社会组织以承接政府购买项目为主要的维持运作的方式,而无法拿到政府项目的企业则是在不断地亏损中。企业要是想要在养老行业中盈利就只能走高端养老或者房地产养老的道路。
专业性任重道远
年轻人不愿做 老人服务老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是单一学科能够满足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到精神需求,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将多学科融入到项目中也是今后社区居家养老组织项目管理的必然趋势。
然而目前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还是比较低的。从供需角度来看,养老行业劳动力缺乏是普遍现象,组织招人难、留人难,具有专业背景的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从访谈组织的反馈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的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老年服务业,对于这个行业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从事老年人服务业社会地位较低、工作繁重、收入较低等。
除个别组织外,留人难、员工流失率高是多数组织都面临的问题。很多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也是就近社区的老人,如今最为常见的是老年社区互助模式,,相互帮助促进。
为老服务组织过于依赖政府支持 风险性高
当下为老服务组织与政府互动关系呈现合作制、项目制和孵育制三种。项目制是目前最常见的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的模式,大部分社会组织会通过承接政府采购项目,获取资金,维持组织正常运作。
政府的支持的确为组织解决了一部分,如民办非企业组织中部分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场地、设施或水电等,节省大笔支出。
但是这也导致了组织过于依赖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由政府来提供,这对于组织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自己构成模式,尤其是当市场资本涌入养老行业之后,对于社会组织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政府会渐渐撤资,对于社会组织的生存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国情之下,政府掌握了大部分的资源,社会组织想要发展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但这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见得是有益的。除了在资金上过于依赖政府之外,还会出现社会组织政府化的问题,影响服务的专业性和伦理价值。避免这些后果的产生,需要政府及时地调整政策,关注社会组织的成长,注重服务的专业性,而并非一味地购买服务与资金支持。
养老院养老经过多年发展形成基本的发展运营模式,但社区居家养老却处于刚刚萌芽起步阶段期,由于政策、社会各方面的原因,社区居家养老组织发展自身能力不足,还没有形成行业发展。如还存在服务标准与评估不完善等问题。
报告最后针对想要从事社区居家养老行业的人士,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组织的建议,以及政府政策层面,行业层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