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鲜电商O2O的接连倒掉,更为悲观的消息是,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2014-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在全国近4000家农产品电商中,仅有1%能够盈利,7%有巨额亏损、88%略亏、4%持平,这意味着95%的都在赔钱赚吆喝,都在为培养用户习惯买单。那么,目前的生鲜电商市场格局如何,为什么那么多生鲜电商O2O会死掉?怎么做才能不死?
2015年中国生鲜电商实力矩阵(源自易观智库)
生鲜电商的4种经典死法
那生鲜O2O都可能会因为哪些原因死呢?
第一,不务正业死。就像“水果营行”一样,把原本解决消费者痛点的前言业务当做金融业务做,失去了业务重心;(详见《“水果营行”倒台,生鲜电商没救了吗?》一文),而创业者急于求成,或者仅仅是创业泡沫吹起来的激情的话,从根源上就注定了失败。
第二,标准欠缺死。生鲜电商O2O的最大关键点在于标准,能否建立经得起检验的食品安全、营养标准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我有一个致力于开发品质大米的朋友,本身营养学家出身,在开发大米之初,他根据科学原则制定了严格的遴选标准,在全国选定区域内首先对种植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试验检测,选出了最优地块,之后通过营养素比对实验确定了种子,接着又进行了几种有机种植方式的比照实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严格的种植、品控标准。在我看来,这实际上是生鲜电商首先要做的,而且必须坚持做。
(业界流传盛广的优菜网失败因素图)
第三,冷链不足死。以苹果为例,消费者最大的抱怨来自于水果的磕碰,而海鲜则来源自对冷冻程度的担忧。冷链是保证生鲜品质的最后一环,没有好的冷链运输条件必然导致项目失败,某蔬菜供应商层与我探讨,预想通过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住宅楼里向安放信箱一样格子型冷柜,当蔬菜配送给用户时,只需要将蔬菜放入其中一个冷柜中,然后由总部后台系统发送一个二维码给用户,用户下班回家只需要在冷柜前扫描一下二维码即可取走蔬菜。显然,对于生鲜而言,冷链运输、短期冷链储存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第四,过度包装死。很多生鲜电商本身缺乏对标准必要性的,仅仅靠打区域牌、包装牌的表面文章,很多人习惯跑到某一生态农业县、找一片园子,跟农民谈好价格,然后开始想方设法注册品牌、搞精致包装,编地域典故、写创始人励志故事,然后上市销售,这是一大批生鲜电商和微商的最常规做法,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标准,基本是都不会长久。
上述4条都是生鲜电商的经典死法,每一种或者几种组合都是导致死亡的核心要素,其次,在资本推动下,小项目无谓放大,大项目无谓转型,更让原本接地气的生鲜电商变味变色,死亡因素陡增。
生鲜电商到底怎么才能活?
尽管本周生鲜电商似乎迎来了寒冬的舆论洗礼,但我始终认为生鲜电商的前景非常看好:首先,食品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市场足够大,安全、营养方面的痛点足够多,而恰巧生鲜电商有可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其次,农产品生产供给的最大缺点是和隐患是缺乏统一标准,这一标准不仅来着种植、运输、保存,更来自营养、搭配、烹饪,而创造、提高标准的普及性工作如今看来生鲜电商最有实践权、也最有发言权;第三,随着消费升级,人们除了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极致体验更是矢志不渝的追求方向,而互联网产品本身就有这样的天然基因,这有利于让生鲜产品更好的走进消费者,也更有利于消费者体验它的本身价值。
正因为上述原因,生鲜电商的发展前景就非常值得期待。麦肯锡《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用户在一年中平均购买生鲜的次数为24 次,排在常温食物、游戏类产品和电子票务之后,位列第四,若是只论实物商品,则可排名第二,需求明显、潜力巨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生鲜电子商务市场规模225亿元,未来三年内这一市场将达到1500亿元高峰。那么,生鲜电商到底怎么才能活?
我觉得,生鲜电商活下去必须有4大法宝。“建标准”,最好是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严执行”,严格执行标准并不断升级标准;“通渠道”,通过种植养殖端控制质量,确保冷链运输端到端;“做体验”,赋予食物及吃以艺术,以体验,无限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期待值。放正心态,唯此,方可长久。
-
作者:北纬353,媒体人、互联网业者。
-
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合作请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