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在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交易模式下,黄金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黄金作为商品的自身属性。而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交易模式下,纸币之所以具有价值,其主要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于纸币的价值并不能通过纸币的商品属性体现出来,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纸币作为流通货币,其对于经济的影响会远远大于黄金商品作为流通货币对于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
(一)信用货币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原因
理论上而言,与黄金商品货币不同,没有自身价值属性的纸币之所以能够作为商品价值属性的代表,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职能,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政府的法定强制性。由于纸币自身没有价值,因此,纸币要作为价值形式的代表,就必需通过政府强制的法律措施,赋予纸币承担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权限,使纸币成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纸币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所赋予的承担商品流通中介的权力,其价值存在的基础在于国家政治权力。换而言之,纸币以国家政治权力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如果国家政治权力缺乏权威性,其必将导致纸币作为价值形式的代表受到较大影响。而国家政治权力的更迭,则会导致纸币的更迭。
2.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所具有的交易中介功能。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虽然没有价值的纸币之所以能够作为货币,充当商品流通中介的职能,是以政治强制力作为保障的,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纸币在商品流通中所承担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以纸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条件下,纸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货币,仅仅充当商品流通中介的职能,即商品交易双方通过以纸币为表现形式的相互交换,最终是了为获取相互之间的使用价值,而不在于获取这种没有任何价值的货币本身。从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来看,以纸币为表现形式的货币只是充当了流通手段,而这种流通手段的充当,不需要其具备任何价值,而只需要货币形态的价值符号就可以了。就此而言,没有任何价值的纸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在很大程度上与纸币所执行的流通手段职能密切相关。在纸币承担的流通手段职能中,市场主体获取纸币,不在于消费纸币自身的使用价值,而在于通过纸币交换,来获取另外一种形态的使用价值。
3.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的要求。如前所述,在黄金作为货币的商品货币条件下,如果以黄金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当前社会商品生产总量之间不能相对匹配,则会对社会生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如果以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不能实现迅速扩张,那么,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通货收缩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克服黄金在供给数量上的限制对于社会经济运行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采取不受供给数量限制的信用货币流通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匹配。
4.以纸币作为交易货币所体现出的交易便利性特征。在黄金流通货币模式下,黄金作为商品货币所体现出的商品属性,使黄金在商品交易中存在携带不便、不易保管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由此加大了黄金货币的流通成本,也影响了黄金货币的流通速度。而纸币流通却呈现了易携带、易分割、易保管的特点,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货币流通成本,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特别是现代电子货币的出现,使货币流通成本进一步降低,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加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有利于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