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北国,创联新农业智库创始人,首席研究员
农业、农村虽然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若用辨证创新的哲学发展观来分析今天的农业、农村问题,找到核心制约点,打开引领发展的突破口,就可能将短板变为引擎,不仅能破解粮食主产区“三农”发展多重矛盾,更可能成就出新常态下的新支柱产业!
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用新理念引导体制创新,就可能实现路径突破,创造出粮食主产区全新体制模式的的战略突破口。
一、粮食主产区“三农”协调发展的制约点
1.1政策理论制约农业创新
主粮农业不单是生产种植问题,生产体系、生产市场的背后是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态,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态就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态。一个客观上形成了“逃出农村”、“种粮难赚钱”这样一个潮流的主粮种植农村,一个对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远景缺乏展望性的农村,要实现一个充满希望的农业现代化大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主粮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生态化的新农业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需要正确宏观战略理念下的清晰理论、目标、模式和路径。需要一个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协同繁荣的新农村作为依托。
国家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但农业、农民、农村的变化却极其缓慢,其核心问题是政策导向一直都把农民当做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都是在鼓励农民去进行农业现代化创新改革和发展实践,以为国家产业支持政策、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要素通过提高现有农民阶层素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倡导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务农等举措就可以有效落地并开花结果,却把组织力、精神力、人才力、文化力、市场力、资本力、科技力、模式力等最具创新创造潜能的企业家和企业化组织资源等重要生产力要素置于从属化甚至边缘化、排斥化……
其实,以辨证发展观看“三农”症结,不难发现,单靠主粮产区的农民群体自己去改变“三农”现状、实现“协调”发展,从理论推演和实践总结两方面都难实现。农民必须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获益群体,但做为实施和创造主体,则要走上相当长的路,十几年内根本难见成效。而这又与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全球竞争环境不相符。
1.2农业、农村协调发展,关键是思想解放
目前“三农”问题突出呈现为资源与要素分离、文化与变革冲突、生产与生态相左、期望与收益背离的核心痛点和深层次矛盾,且各种矛盾交织、各种观点混杂、多种问题待解、各种认识迷茫。
破除迷茫,就需要直面“三农”核心痛点,就需要以更大的思想、理论突破勇气进行辩证哲学思考。让最弱势、弱能的农民阶层作为责任和利益的双重主体去承担中国农业千百年来的这个最伟大变革,实际上是让农民勉为其难。这就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制约点。
1.3路径创新,必须具备“抓手”效应
中国主粮种植体制,必须要突破。必须要在有效推进主粮种植农村“三农”协调发展路径上找到可靠“抓手”。创造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发展模式,只有实现众多资源要素“奔向农村”,才具备“抓手”资源。才可能实现“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发展愿景。
二、粮食主产区“三农”协调发展的平衡点
站在寻求突破的角度,通过平衡和协调形成突破的前置条件,客观分析平衡要素,找到平衡点,建立平衡机制,才能形成协调发展态势,才能建立突破力和价值创造力,才具备了突破和价值创造的可能。
2.1推动企业家和企业化组织,向农业和农村汇聚
主粮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个重要平衡点是企业家资源和企业化组织。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创造,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必须首先考虑提高中国主粮产业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其实现进程一定首先取决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及强大的组织化力量的汇聚。
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是主要经济实体的内生创业和外延创新,是上市公司500强级别企业的再创业和再创新,是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二次创业和二次创新,是主要传统产业进行结构改造的创业和整合升级的创新,这样的创新才可能成就经济基本面、创造新经济引擎。而投资农业不仅可以改变“三农”现状,更可以成为企业新经济增长点,实现双向价值创造。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企业家发挥的创造性作用功不可没。而今天面临农业进步、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等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战略升级,更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以承担国家战略发展责任和市场化经营逻辑来担纲“三农”协调发展之重责,创造中国大农业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进步和突破性变革。
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辨证哲学发展观重新认识工商资本,在发展理念上打开理论桎梏、打破僵化思维,在政策理论层面放下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教条偏见,创造强大政策推动力和市场吸引力,推动工商资本和工商资本背后的企业家资源、企业化组织资源及人才、文化、组织、资本、科技、模式等重要生产力要素向广大农村形成浩瀚的资源汇聚和价值叠加,并为这个汇聚铺设出可以化解“三农”多边矛盾的发展轨道,让资源汇聚和价值叠加的列车沿着保障农民共富、保障多方利益公平、保障环保目标实现、保障农村兴旺繁荣的轨道轰轰隆隆开进农村。这应当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农业经营主体体制创新、协调推动“三农”发展理论转换创新的最重要着力点。
2.2“新农业+新农村”一体化体制经营,打造美丽乡建新模式
主粮大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重要平衡点是“农村有个家”。 全新理念的大美农村建设理念必须吸引城里人下乡创造内需拉动,必须将农业生态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统筹并互为促进,必须在体制上形成一体化开发经营,以更具美学价值、更具资本增值价值、更符合未来城市中产阶层下乡置业选择、更能吸引新农业、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从业人员在农村安家进行战略规划。
实现多边价值创造的大美乡镇建设的体制创新,需要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在一个企业化新农业组织下,才能实现统筹规划、协调进行,为新农业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建立平衡保障机制。
2.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有效的着力点
未来十年,推动城市中产阶层、文化阶层及退休养老人群大规模下乡置业,推动投身新农业现代化的广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从业人员和年轻学子们在大美乡镇安家,可能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有效的着力点,更能增加大幅拉动内需的有效消费供给。只有从战略理论创新和顶层设计上对这个最有力的着力点形成高度共识,发动这个大潮流启动,推动这个大潮流发展,则不仅推动农业进步和农村繁荣,更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基本面比较快的实现向好、向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新农业时代,只有放开“思想的缰绳”,明晰粮食主产区“三农”协调发展的制约点和平衡点,才会找到新大陆,注入新的血液。主粮产区的宏观战略谋划,不能再在原来的老路上徘徊不前。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就需要将新理念转化为新理论、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只有建立实现农民共富的体制性管道并以此为“抓手”,才可能在保障农民土地基本收益的前提下,以一体化的体制来保障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推动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
【正文结束】
您对三农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留言在此与创联新农业智库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