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又来了,农产品电商怎么办?


  虽然距离今年的“双11”还有一段时间,但相关的话题已经开始预热,特别是各大电商巨头,动作频频,10月20日,京东CEO刘强东与沃尔玛CEO Doug Mcmilon(董明伦)联合对外宣布,双方的战略合作进入新阶段,并将组团参战“双11”;周日,阿里巴巴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与阿里巴巴CEO张勇共同宣布2016年天猫双11活动正式启动,这一次,阿里巴巴打起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主意。而每到双11,就有一个躲不开的话题,农产品电商怎么办?这一年多来,农村电商突飞猛进,但农产品上行依然饱受垢病,那么今年的“双11”活动中,农产品电商会不会相应暴发?

  农产品电商,依旧寂寞谁来解?

  从近几年看,在创造电商史上最牛销售奇迹的同日,与农民经济增长挂钩的“农产品”,却出现了“普通农副无人买,活动区内无品牌,费心费力搞网销,成交量就上不来”的现象。仔细观察,双11抢购的东西大体都有以下共同的特征:一是等得起,一时半伙不用也行,可以等待降价;二是放得住,买了又能用很长时间;三是差值大,市场价格、网上价格与活动期间的价格相差较多,值得抢购。最终,抢购的对象基本上以服饰衣帽类、耐用商品类为主。而农产品得天天吃,又放不长,单次换购差价也不大,也就不用抢了。当然还有生鲜农产品上网本身少、物流瓶颈等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当然,也不是没有亮点,比如卖坚果的三只松鼠一天销售2.5亿元,再创新高,只不过他们的产品已经属于大食品概念了,真正农民的原产品在网上大促,真的够呛。

  面对双11,农产品电商要有平常心。

  一些从事较长时间的农产品电商在双11面前并不冲动,也不抱过高的幻想,主要原因如下:

  其一,产品特性所致。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价值低,难保存,家里买多了吃不了,没地方放,没事了谁把这东西一次买那么多干吗?可以翻一翻那些已经到了“剁手”级的买家们,为“双11”准备的收藏商品中有几件农产品?

  其二,消费特性所致。农产品特别是生鲜,是典型的快消品,几乎天天见,重复购买率高,没必要屯积,除非有了应急情况。目前肯定不会再出现像非典时那样有人囤积几年都吃不完的盐的傻事了。纵然螃蟹再好再便宜,我绝对不会一次买十筐。

  其三,营销重点所致。目前的网购以跨省销售为主,这样的销售策略绝不应是生鲜电商的重点,实际上除过个别品类外,也难以成为重点,生鲜电商的出路在本地化、社区化、O2O。更何况,在网购盛宴中出现的海量订单中,客户沉淀率是很低的。

  今年双11农产品电商怎么样?谨慎乐观

  今年情况就会好吗?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情况肯定要好于去年,这一年来,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是有长足进步的,无论是在模式上,还是品类上,还是物流上,都有改进,而且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都把涉农电商作为重点,肯定要用心推动,比如聚划算启动了农产品“倚天”计划。今年的情况,估计会有几个特点:

  其一,干货类农产品会继续大卖。茶叶、红枣等“干货”产品,不受保鲜冷藏制约,市场竞争充分,双11无疑是一个大促的好机会,三只松鼠,西域美农估计已经卯足了劲;一些中小店铺,只要选品好,优惠大,也是借机上位的好机会。

  其二,品牌生鲜产品会有突破。主要基于物流的不断进步,类目的更加丰富,还有供应链的日益成熟,一些高大上的生鲜产品具备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条件,大降价也并非不可能。

  其三,销售方式会有创新。大幅度打折卖农产品不是一个好选择,一般店铺大多数情况下是真正的优惠大酬宾,回头客的机率较低,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爆仓”。但如果与预售的方式结合起来就会好一些。至于正在风头上的直播,农产品电商搞一搞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农产品电商而言,适可而止

  一年一度的网络购物盛宴,怎能袖手旁观?提三点建议:

  其一,顺势而为,应季而作。生鲜电商的“双11”策略应该定位于品牌的推广,而不是单纯的销量,借助参加活动努力提升客户的认知度。同时,农产品的季节性强,在“双11”刚好上市的最好不过,或者稍晚上市,开展预售也可以。比如,螃蟹、橙子、苹果、特色肉食禽蛋等。

  其二,品质当先,慎重价格。农产品相对于工业品而言,附加值偏低,而生鲜还存在一个损耗奇高的问题,打价格战,不是好办法,重点在品质、在品味,可以适当优惠,突出用户体验,提高客户的粘度。

  其三,完善服务,物流过硬。农产品包括生鲜在内,是非标的,这是农产品的自然特性,但非标不等于没有标准,需要外观相对一致,内在品质保持稳定。而客服更是不可忽视,回复不及时,退换货不好办,都可能引起投诉。物流尤其要注意,这基本是生鲜电商的阿卡硫斯之踵,教训惨痛,加之“双11”期间物流本来就不堪重负,一定要进行完备的包装,选定可靠的物流,及时处理客户反馈,避免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