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水田飞白鹭


    来洋县九里岗,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因素,却因此成就了一次美丽而难忘的旅行。

   九里岗,是李哥老家。驱车自西汉高速洋县出口,约20分钟即到。沿一个略窄的有点坡度的水泥路往下,几分钟后就到了接近坡底的地方。李哥家倚东面西,后面是坡,前面则是一大片开阔的水地。整体看起来像一个盆地,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稻刚刚收割过,只留下矮矮的稻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地里,好像还在回忆那丰收的美景。再近处有几块渐渐黄起来的大豆地。

  李哥夫妇俩早已经迎过来,热情地让我们进屋。他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满头白发,却仍然精神矍铄。老人家说话速度很快,用那有点难懂的本地话向我们打着招呼,并给我们端上了家里煮的腊烩菜,虽然并不饿,但真地是盛情难却,却最是让我那爱吃米饭的儿子大饱了口福。

  饭后,李哥提议去寻找朱鹮。据说最早朱鹮就是在这个盆地北边一家被发现的:环境好、人少、大树是它们栖息生存的主要选择条件。而九里岗这个地方恰恰正如一个江南盆地,绿树环绕,稻香遍地,就朱鹮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如果真能有幸目睹朱鹮,那也算真的是不虚此行了!

  沿着田间小道,我们缓缓而行,左手是收割后的稻田,还有农人正在捆扎稻草,一捆捆扎起来立于田地之中。农人们娴熟地操劳,转瞬间远处的地里已经排出了一片片锥形的草桔。路旁的稻田里还些许有些未排尽的水,映着天光云影,与稻茬相互嬉戏。右边高出一阶的地里种着一片大豆,一头调皮的小牛犊不知什么时候蹿入地里,津津有味地吃着大豆。再仔细一看,大家不禁全部哑然:好挑剔的牛儿,原来它竟只选择现刚结出的豆荚吃,连那一片片叶儿碰都不碰!右手不远处,一头母牛正带着她的孩子卧于田地之间,母子间相互爱怜地亲昵。 ;

   忽然,有两只纯白的大鸟不知何时从天而降,迈着纤细的小脚在水田里旁若无人地散步,偶尔在水里面寻找着什么!会不会是朱鹮啊,儿子用手远远地指着兴奋地喊叫起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全部向右侧远处看去,或者感受到了陌生的目光,也许是儿童的声音惊忧了悠然的白鸟,它们然就振翅高飞,从大家面前绕过,向着南面的那一片从林飞去。而几支穿黑衣的喜鹊也受到了惊吓,扑楞楞飞向北面更远的地方了。

  那还不是朱鹮,是白鹭。李哥说:这个时间有点傍晚时分了,朱鹮基本上都已经归巢去了。如果是早上或上午,会有很多离巢外出,那情景分外好看。原来是白鹭!失望中还是有点兴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一千年前,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美景怕也不过如此吧?牧歌短笛,水田飞鸟,斜阳晚照,真是一派神仙境地。

      沿路不知觉就要走到盆地西侧快尽头的平地,有一道不大不小的河自南而北,楼板架在桥上,桥底满是绿油油的水草,一头黄牛牧在桥头随意地吃着地上的青草,用温和的双眼打量着这一行人。我们刚走过桥,恰好一辆装稻草的农用车开过来,险险而又稳妥地从仅容一车地桥上开过去。我们不禁赞叹他的技术,李哥又用手一指对着前面一排瓦房说:这里才是原来村子的老房,现在都废弃了,多数人已经搬到离公路近的地方,这里,就只能做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还能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一旦雨天水涨,想要上学就成了难事!回想起那些时光,确实要感叹今天的生活真是变化翻天覆地!

      朱鹮没看到,孩子显然有些失落。返回时显然情绪不高,忽然后面就有一辆牛拉车慢腾腾地赶上来,天高地远,暮色由远及近,天地间十分开阔似地,唯有这一人一车显得分外清晰!远处的树梢,依稀还站立着两只白色的鸟儿,也许他是想从这里飞向秦岭山外,如同朱鹮一样,向世人宣告这山水之中蕴含的深意,也许它是刚从远处飞回,想要在故乡故土中暂作休息。听说当地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就连农作物种植物都不使用化肥农药了,这里的人们喜欢这里的生物,这里的生物也如此依恋这里的环境和人们。

         山水相依,时光未老,与你,与我,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