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张冠芳专访 贫困滋味从小知,致富不忘报桑梓


导语:在推选感动濮阳人物时,有村民向报社和中原公益网反映,濮阳高新区新习镇东别寨村的张冠芳没有被推选,实属有遗珠之憾。为此中原公益网、文化评论网和人民网、中新网、大河报、河南电视台等媒体的记者一起到东别寨村采访了张冠芳。所到之处,村民对张冠芳赞不绝口。记者们也再次见证了上述背景新闻里,张冠芳出资出工为东别寨村统一粉刷的墙体,和建立的幸福院。为了进一步了解张冠芳。文化评论网和中原公益网对张冠芳进行了专访。

濮阳张冠芳专访 贫困滋味从小知,致富不忘报桑梓

专访地址:  中原公益网网络采访室

专访主持人: 中原公益网总监

专访对象张冠芳:北京海阔顺兴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

           北京涂料商会会长

           贵州海阔顺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


中原公益网:你好张总!我们见证了几年前新闻报道中列举的,你为村里和其他群众所做的好事。我们想从一些细节和思考的层面了解一下你的情况。先从你的名字开始吧。我们看到你的名字,还以为你是个女士呢。名字是你自己起的吗?

张冠芳: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能够受到社会和你们的关注,实在不敢当,也十分感谢。我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父亲也没有多少文化,我们兄弟四人。母亲怀上我的时候,家里希望我是个女孩,就给我起了这样的名字。到老四没想又是一个儿子。

中原公益网:听说你10多岁就出去打工了,是什么样的情况?你是如何掘到“第一桶金”的?

张冠芳:我的经历其实也没有多少传奇色彩。小时候我的家条件不好,小学一毕业就不上学了。之后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到19岁就一个人跑到北京打工。打工也只能干力气活。自己没有文化,但能够吃苦,也肯干。有一次来了一车货。因为其他工人都下班了。我自己就默默地把10多吨货一个晚上卸完。第二天老板看了十分感动,之后对我非常信任和照顾。从这里开始,跟这个老板干了几年,他说,小张,你这么能干,可以自己干一摊了。在他的帮助下,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也积累起大家通常所说的“第一桶金”。

中原公益网你是如何想到给村里刷墙体的?

张冠芳:干啥吆喝啥。别的我也不熟悉。我是从在北京干内外部粉刷起步的。在贵州开设公司后,尽管业务比单纯粉刷多了很多项目。但也是从事城区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我从外面回来后,发现村里的房子盖的不错,但墙体却是各种颜色。和外地和本市一些统一粉刷的墙体相比,感觉不够美观。刷墙体是我的长项。也没有想太多,就想凭自己的力量让村里新美化起来。

中原公益网:你建设村里的幸福院,将缺少照顾或不能做饭的老人集中起来,自己出钱雇人给她买做饭吃。这种想法从而来?是不是受到社区养老的启发?

张冠芳:其实我从来不知道社区养老的概念。这种说法也是你们来村里后第一次听说的。我的想法很单纯,自小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知道饿是什么滋味。村里有孤寡老人也有一些子女不在身边,行动不便,不能按顿按点吃饭的。于是就买了一个村民的宅基地建立了这个幸福院。他们住各自回家,吃饭的时候到这里免费吃。我母亲不做饭的时候也会来这里和他们一起吃。幸福院开办以来,尽管自己的负担加重了,但看到这些老人不用离开自己的家,不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朋友,还能够按顿按点吃饭,他们开心我也很安慰。

中原公益网:张总如何克服文化程度不高的局限的?

张冠芳:文化低的确是我最大的不足。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我采取多听少说。你们也发现了,我不善于表达,甚至有人说我,见到生人会像女孩那样羞涩。这一方面的确是生性如此;另一方面自己知道自己的局限,尽可能多听别人说,从别人说话中吸取知识和经验;第二,是少说多做。只要决定要干的,就少说多做。做出来再看别人的评价,再在以后调整自己的做法,以便进一步改善提高。第三,就是慢决策。和我打交道的人慢慢都会发现,我做决定都会慢一些,为人处世都要多观察一些。慢,会给自己消化吸收的时间,也会减少出错的机会。

中原公益网:听其他人说,有别的村想学习你的做法,在村里用同样的方式为一些老人提供帮助。但有的村民说那人是想出名,或者说捐献的少,好事反而办成了坏事。你如何看到这种情况?

张冠芳:我为村里做的这些人都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我也深感自己知道是感恩的,村民也知道其他人每多拿出一分钱,都是在奉献,都应该感恩和鼓励。所以,我目前还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认为,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或者批评的。是为了自己的回馈社会和心安理得。想好了就去做,只要是真心诚意,即便有少数人不理解,时间长了也会理解。

中原公益网:听说你前几年做好事都比较低调,拒绝采访报道,现在似乎不再抵触了。为何发生了这种转变?

张冠芳:的确如此。前几年做好事觉得自己做就做了,没有必要大张旗鼓。但后来有人说,做好事不是个人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将每个人做的好事都宣扬出去,会对社会起到引领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好事。我慢慢发现,自己的力量的确有限,很多需要救助和帮助的对象,自己能够提供的资源有限。也希望通过自己做的一些微不足道事情,能够让大家都能够动起来。

中原公益网:张总,据说,你现在做好事早已不局限在本村本乡,在你贵州公司所在地,也做了很多助学和灾难救助的公益事业受到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好评。据说,你已经准备为黄河滩区的一些贫困村捐助树苗。你是如何想的?

张冠芳:前几天看到濮阳日报《桥梁*纽带》栏目说,滩区有些村需要捐助一些杨树苗。当地的精准扶贫,我也不能缺席,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参与进去。无论是贵州还是河南,只要是自己看到的,能够尽一份心力的,都会表达自己的爱心。没有多,也有少啊。

中原公益网:张总,做好事出名后会不会感觉很累?下一步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张冠芳:的确,自己被报道后,周围不时会有人向自己借钱或寻求帮助。这方面当不是很大问题,自己会量力而行,毕竟有公司需要打理,不会超越自己的能力。如果说累的话,就是要经常亲自处理这些事情,或占用很大的精力。自己也不清楚是否帮到了实处。下一步我想,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一个小规模的公益基金,如果如果有人参与进来更好,没有就自己先启动,并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希望这样能够让自己从繁琐的事务中稍微解脱,也能够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原公益网:谢谢张总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希望张总的事业更加发展壮大,有更多的资源回馈社会。再见

张冠芳:也谢谢你们对我的关注和支持。再见

背景新闻:

5月23日2014年,编者注,笔者走进开发区新习乡东别寨村,统一着色的墙体、整洁明亮的街道、洋溢幸福的笑容,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的村民告诉笔者,如今村里的一切都得益于在外经商致富却不忘回报家乡的“大好人”张冠芳。

  今年38岁的张冠芳,19岁开始外出打工,经过多年拼搏,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装饰公司。创业成功后,他没有忘记哺育自己成长的热土,主动和村“两委”联系,要求为乡邻做好事、办实事,力所能及地改变家乡的村容村貌。粉刷房子、修建祠堂、购买文体设施、贴济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张冠芳始终如一地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小事往大干、大事尽全力干”,是张冠芳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家娶媳妇没钱粉刷房子,他就拿钱义务帮忙;那家有孤寡老人生活困难,他就及时送钱送东西;村里没钱修路,得知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打开腰包。自2006年起,连续8年,他先后为50余户村民粉刷房子1万余平方米,累计投资20万元;承担了村里8位孤寡老人的吃、穿等日常生活费用;决定出资6万元,拓宽村里街道800米,以切实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张冠芳在我们村是出了名的‘大好人’,他做的好事是一桩接一桩,桩桩暖民心,村民对他都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敬。”说起张冠芳,新习乡东别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冠忠竖起了大拇指。

“村容村貌是村里的门面,代表着村里的形象,不能落后给别人。”张冠芳是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2013年10月,他捐资30余万元,带领公司员工20人,对村里街道两侧墙面进行了统一粉刷,出资两万元,决定在村里修建祠堂;2014年3月,捐资10余万元,修建了老年活动中心,购买了台球、乒乓球、象棋等文体设施,让村里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娱乐休

休闲生活,安享幸福晚年。在东别寨村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里,几位老人亲儿子还孝顺,生活在这样的和谐社会里,我越活越得劲。”

高山的本色在雄峻,大海的本色在浩瀚,天空的本色在辽阔,生命的本色在奉献。张冠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张冠芳面对乡亲们的感激朴实地说:“我是从东别寨村走出去的,我忘不了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本分和责任,更是我的义务。”(黄丽杰 王进锋刘 李岗)来源 中国文明网 濮阳文明网 文化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