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尊严在彩虹桥那头等你
——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偶然的机会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说实在的,不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很多年了,即便看电影也是偶尔看看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那些所谓的“光影星播客”推介的部分电影。虽然有很多所谓的“大制作”,但是观后让人感觉乏味,矫揉造作,过多的商业东西,蹂躏观众的心理。而《赛德克·巴莱》却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而后陷入久久的沉思之中,产生想要说点什么的冲动。我很少写影评、剧评之类的东西,感觉自己对视觉艺术理解甚少,还是不说为妙。但是,我还是被电影《赛德克·巴莱》深深地打动,祂那带血的史诗性、艺术性,简朴的语言,精美的外景,那些图腾,那些魂灵......,看得人血脉贲张,解气,透气,顺畅,让我泪流满面。
故事讲述的是在日本占据台湾时期《台湾雾社事件》。“赛德克·巴莱”是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雾社是德克达亚族群居住的地方之一。类似于一个大社区,下面还有十几个小社。德克达亚族群是台湾的原住民,生活在台南山区,那里山高林茂,云遮雾障,居民主要以狩猎为生,生活简单,自由自在,豪爽正直,有自己的信仰与图腾。他们信仰彩虹,认为人死后魂灵通过彩虹桥进入天堂,族人的祖灵会在彩虹桥的那头等着你,保佑你。1895年,日、清交战,清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人占据台湾后,对赛德克族进行高压统治,逼使其缴械归顺,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男人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须帮佣。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使得原住民与日本占领者之间产生积怨与矛盾。于是,1930年《雾社事件》爆发。赛德克族人在雾社下边小社头目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故事的主人公)的领导下开始血祭祖灵。莫那鲁道英勇善战,联合其他部族在雾社运动会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使用简陋的武器(弓箭、长矛、腰刀)与拥有近代化武器(飞机、大炮、快枪、手榴弹)日本人及被豢养的其他部族进行殊死的搏斗,最后弹尽粮绝,全军覆灭。最后仅存的三百多名老弱病残的赛德克族被永远迁出,移送台湾川江岛,永世不得回归。
有两场戏非常感人。一个是在山清水美的飞瀑旁边莫那鲁道梦见父亲(在打猎中遭遇另外一个部族,被对方打死)的那场,父亲召唤他为了尊严与自由去战斗,父亲用赛德克族语唱起《赛德克·巴莱之子》,莫那鲁道跟着唱,坚定了战斗决心后,父亲走向飞瀑旁边的彩虹桥。这个场面艺术性、浪漫性、唯美性表现的十分了得,让我非常震撼;另外一个场景是部分赛德克老弱妇女,在送走年轻的赛德克战士后,集体自缢于高山密林之中!这是为了不给战士造成精神负担,为了不消耗少得可怜的食物!这个场面让我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擦去。她们知道,这是一场难以取胜的战斗,但是为了自由,为了尊严,她们仍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亲人送往战场。
看完全剧后,我搜索阅读了部分评论。有人说,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争斗,是愚昧落后的文明与先进文明之间的争斗,落后的注定要失败。我不敢苟同。什么是文明?在下认为,能够让人忘记困苦、产生精神愉悦的系统性东西都可以称为文明。难道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喝着被污染的水、吃着基因被污染的食物就是先进文明?!鬼才信。文明有很多种,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说。
有人说明明知道不能取胜仍然去战斗,这是傻。让我说,这傻值得。人是个理性动物,精神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能够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动。自由与尊严才是人的主要存在。他可以衣不蔽体,但绝不能被关在笼子里;他可能没有隔夜之粮,但绝不食嗟来之食!对殖民地的人民是这样,对需要改革的国家与地区的人民也是这样。人,什么时候都需要尊重。改革,无论叫“改革开放”还是叫“深改”,如果只是执政者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派,可以肯定,事与愿违,很难取得成功。所以,改革必须有最基层的人参与,必须有真正的普通老百姓的代表参与才能成功。任何施舍式的改革或者举措注定要失败。
借用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语言:自由与尊严在彩虹桥那头等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由与尊严。
2016年12月27日星期二,三门峡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