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辞源》第三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辞源》自1915年问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辞书。《辞源》第三版吸收了语言学、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这部大型辞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贮存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和知识库。全书分上下两册,收单字14210个、复音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共1200万字。《辞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现代阐释和现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功绩。
2009年,《辞海》第六版彩图本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正式出版。《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是以字带词,兼有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对不对,查《辞海》”,已成为广大读者的口头禅。《辞海》第六版总字数约2200万字,总条目近12.7万条,自诞生以来在人们心目已成为一位“无声的老师”、一座“无墙的大学”。
为什么要先介绍《辞源》和《辞海》?因为它们是中国最权威的两部辞典,是国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翻阅这两部辞典,查“党”字开头的字词,党姓人名只有一个人——党怀英!
党姓历史名人不少,但同时收入这两部工具书的只有党怀英。对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因为我是学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教科书,无论是哪种版本,在介绍宋元金文学时,都少不了一个人——党怀英。无论文字多少,党怀英是不可缺少的一位文学家!
遗憾的是在读书期间,我没有对党怀英这位本家先贤进行研究和关注。那时,我的兴趣点在唐宋元明清小说和明末少年诗人夏完淳。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这位少年爱国诗人夏完淳。
但同时查阅《辞源》和《辞海》都只收录一个党氏名人党怀英之后,我对这位党氏先贤的敬意油然而生。首先,党怀英为党氏家族争了脸面,无论如何我们党氏家族也有很牛的历史名人,虽然两部辞典都只收录一个。其次,党怀英收进两部辞典,当之无愧,《辞源》是这样评价的,“擅长文章,工书篆籀,称当时第一”。在金代,党怀英的诗文、书法都是首屈一指的,文坛和书坛的领袖人物!
因此,我对党怀英的兴趣大增。决定把党怀英作为我研究党氏家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选题,由此深入往前追溯党家历史源头(党怀英是宋初大将军党进的十一世孙),往后梳理党氏历史变迁(党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就是党怀英的祖籍陕西冯翊,而我们很多党氏后人都跟这里有关联)。
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慢慢深入研究,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甚至一代人能完成的伟业。
目前,研究党怀英的成果已经不少。早在2009年,山东宗亲党同如就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发表了党氏名人系列成果,其中党怀英是排在第一位的,原文转载如下(蓝色字体):
党氏名人之一 党怀英(金)
█ 典籍记载
(1)据《千家姓》载:
党怀英诗《渔村诗话图》江村清境皆画本,画里更传诗话工。渔文自醒还自醉,不知身在画图中。
(2)据《辞源》载:
党怀英,公元1134——1211年。金冯翊人,字世傑。大定十年(1171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著有竹溪十卷。见金史文艺传上。
(3)据《辞海》载:
党怀英(1134-1211)金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宦于泰安军。遂为奉符(今山东泰安)人。举大定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能诗文,兼工书法。其现存诗篇中,颇杂有老庄消极思想。
(4)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中华万姓溯源》载:
党怀英(1134-1211)金泰安(今属山东)人。字世杰,号竹溪。大定进士,莒州军事判官,除汝阴令,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与修《辽史》。能诗善文,工篆籀,学者宗之。(任崇岳)。
(5)据《百家姓全览》,《华夏百家姓探源》载:
金代有翰林学士党怀英(《辽史》的撰稿人)。著有《辽史》。
(6)金章宗……金章宗年间的“泰和通宝”,是金代书法家党怀英用玉箸篆所书,他工篆籀,时称第一。他写的钱文柔婉流动,气势凝重,人称“金泰和。”
█ 生平简介:
文本一:
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谥号文献。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祖籍冯翊(今陕西大荔),其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因家奉符(今山东泰安市),遂为奉符人。
党怀英,为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少年时与大词人辛弃疾共同师事亳州刘瞻(字岩老),同门读书(见刘祁《归潜志》卷八)。金人南下,山东沦陷,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从此分道扬镳。在金“应举不得志,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簟瓢屡空,晏如也”(《金史》本传)。大定十年(1170年)中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故世称“党承旨”。
党怀英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金史》本传)。金章宗明昌年间,怀英为一时文坛盟主,其书法与赵沨(今山东东平人)齐名,并称“党、赵”。金著名文学家赵秉文谓怀英“文似欧阳(修)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渊明)、谢(灵运),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一一《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赵评虽不无溢美之处,然党怀英的成就确乎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对金代文学的发展曾产生一定影响。
金章宗明昌年间,党怀英是一时的文坛盟主。作品不尚虚饰,因事遣词,对金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表达技巧,如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同前其二),极力锻炼而能不见斧凿之痕。其文平实畅达,不为尖新奇险之语。其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
著有《竹溪集》,今佚。其诗见《中州集》卷三,词见《中州乐府》。
另:〔字世杰,号竹溪。宋太尉进十一代孙。与济南辛幼安同师蔡伯坚。筮仕决以蓍,辛得离,决意南归,党得坎,遂留事金。〕
文本二:
党怀英:(公元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冯翊(今陕西大荔),生于奉符(今山东泰安)。著名金国文学家、书法家。
党怀英之父党纯睦,曾任泰安军录事参军,党怀英随父宦居,遂为奉符人。他曾在《题张维中华山图》诗中写道:“我姓出冯翊……我生随宦游,久作东南客,有田泰山下,绕屋皆泉石。”
党怀英为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他少时聪慧,曾与辛弃疾同师于亳州刘瞻,时号“辛党”。后来金人南侵,山东沦陷,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从此分道扬镳。在金“应举不得志,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簟瓢屡空,晏如也”。
金大定初年,党怀英隐居徂徕山,筑竹溪庵,读书吟诗,今其处尚存党怀英篆书“竹溪”刻石。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中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故世称“党承旨”。
党怀英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
金章宗明昌年间,怀英为一时文坛盟主,其书法与赵沨(今山东东平人)齐名,并称“党、赵”。金著名文学家赵秉文《文献党公碑》中称誉:“怀英文似欧阳(修)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渊明)、谢(灵运),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赵秉文所评虽不无溢美之处,然党怀英的成就确乎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金章宗明昌年间,党怀英是一时的文坛盟主。
党怀英他的文学作品不尚虚饰,因事遣词,对金国时期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表达技巧,如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极力锻炼而能不见斧凿之痕。
其文平实畅达,不为尖新奇险之语。其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
元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党怀英逝世,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郊区北集坡乡西旺村。著有《竹溪集》,今佚。其诗见《中州集》卷三,词见《中州乐府》。
█作品欣赏
《鹧鸪天》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词作鉴赏:
作者借诵古老的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脱俗超凡的广阔胸怀。
“云步凌波”是典故。曹植在《洛神赋》中写道“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绘了洛神的轻盈飘逸。作者借洛喻美,一幅美人出行的画卷令人注目。是仕女游春吗?否!“年年星汉”写出她的出行是如和织女一样,一年一度与心上人在“七夕”相聚。“清秋”点明周围环境之幽静,“踏”,践约的意思。这里,词人虽未正面描写织女的美貌,但仍会令读者意会到女子的绝世丰神,飘飘若仙的身影,对情人的脉脉深情。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在我国流传极广,妇孺皆知。
南朝殷芸《小说》(《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中写道:“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纟任。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在汉代已经有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使其夫妇相会的说法(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周处《风土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枉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当会,……见者便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七月七日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如意的日子,在这一天祈祷,所有愿望会得到满足,因此,妇女在夜间向织女乞巧(乞求灵巧),七夕被称为乞巧日,七月被称为巧月。富贵人家往往在庭院中搭结彩楼,称为乞巧楼。词人在第三、四句中用“只缘”“底用”对世俗之见给予了否定。他认为: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才得相见,根源是她的“巧极”。
即因为心灵手巧织出了锦锻才嫁给了牛郎,结婚后‘废织’才造成分居的痛苦局面。因此,人间的妇女们何必向织女去乞“巧”呢?更没必要劳民伤财地建楼搭棚乞求了。“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抒写了词人的感概、是继“只缘”“底用”之后的进一步表述。“悠悠”是个多义词,在此作“遥远”解。“两悠悠”承上片末句的“人间”连下片的首句中的“天外”词人明确地指出人间天上悠悠远隔,织女之巧,人间的必乞取;对天外的织女牛郎双星的“稀相见”更没必要同情和为他们忧愁。接下来作者直抒胸怀:天上双星长相思、难相聚,虽凄凉寂寞但天外人间两悠悠,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又怎么管得了呢?我且拉开窗帘尽情赏月,享受新秋凉爽睡美之乐吧。“开帘放入窥窗月”句化用了苏轼《洞仙歌》中“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词贵创意。词人“开帘”“放入”均写出其主动积极,此时情真呼之欲出,平添许多情致。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价本词末两句说:“潇洒疏俊极矣。尤妙在上句”窥窗“二字。窥窗之月,先已有情。用此二字,便曲折而意多。意之曲折,由字里生出,不同矫揉钩致,石堕尖纤之失。”非常中肯。
在写作上,作者绘景抒情极具匠心。古人形容女子之美常常用螓首蛾眉、齿如编贝等词语直指容颜。本词却仅以“云步”、“凤钩”写织女的步履轻盈,纤足弱小,正是从侧面烘托,别具只眼。本词的另一特点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在观察、体验和摄取周围景物时,是以其独特视角,深怀情感进行的。以景寓情,融情入景,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二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青玉案》党怀英
红莎绿?春风饼,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岩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
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词作鉴赏:
词中,咏人,咏事的较多,而咏物也多以杨柳荷等娇美之物入词。而此词则为咏某词,以茶制饼运品尝为线索,借其形状、效用,在赏月过程展开联想,构思巧妙,顿生新意。
上片“红莎绿?”三句,写茶饼的包装转运。“红莎”指红莎纸包茶,“绿”指用香蒲包裹。一红一绿,香气诱人,使人馋涎欲滴。“趁梅驿,来云岭”,写转运之艰难,跨越千山万岭,风餐露宿,使人知茶来之不易。“紫桂”后四句。“紫桂”用琼窦岩穴,群仙居食于紫林的神话。“等闲分破”含有当时的一段茶故,北宋年间茶罕饼珍,寻常难求,偶尔皇家赏赐,也只能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据欧阳修《归田录》)。作者由破饼分之又联想破镜重圆故事,使“分破”的茶饼,又象征那期望团圆者茗佳人心中的明镜。珍贵的茶饼,难圆的明镜,层层重叠,融为一体。
下片写品茶和感想。“一瓯”两句,写品茶之效,品后增神益志,心魂清醒,清歌伴唱更显悠然自得之兴。“痛饮休辞今夕永。”在这夜静月明,花枝绽露的夜晚还是让我们开怀畅饮吧,不要让今宵空度。最后三句写品茶后的感受。饮茶之趣,不止在避暑,更在于可令人超凡脱俗,直至“高寒”之境。苏轼有“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词句,以此来说明饮茶所带来的乐趣。花前赏月,月下品茶,如此完美地统一起来,令人感叹茶的妙处。
本词在选词时十分注意。红莎绿?m相映生辉,一趁一来顿显深意,月露清歌更显艺境。运笔自如,毫无拈来掂去之感,而词到意达。故况周颐评曰:“以松秀之笔,达清劲之气,倚声家精诣也。”另外词人善于使用双关联想,使赏月品茶交汇融一。茶饼分赐予镜之圆缺相联,顿感佳人之离怨。饮茶之功效与月之高寒相系,牵出文人诗兴词情。想象力丰富,下笔有力,不愧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月上海棠》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粉红双头牡丹》党竹溪
春意应嫌芍药迟,一枝分秀伴双蕤。并肩翠袖初酣酒,对镜红妆欲斗奇。晓日倚阑同妒艳,东风拾翠两骈眉。更看散作人间瑞,万里黄云麦两岐。
《吊曼卿》党竹溪
“城头山色翠玲珑,尚忆清狂四饮翁。铁马冰车断遗响,桃花石室自春风。生平诗价千钧重,身后仙游一梦空。相见蓬莱水清浅,芙蓉城阙五云中。”宋真宗朝,石曼卿通守煦山,遣人以泥封桃李核弹之岩石中,其后花开满山。又尝携妓饮山之石室间,鸣弦为冰车铁马声。过煦山,为诗。
《青玉案。咏茶》党竹溪
红莎绿{艹弱}春风饼,却趁梅驿来云岭。紫桂崖空琼窦冷。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痛饮休辞今夕永。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感皇恩。赋叠罗花》党竹溪
碧玉捻条,蓝袍裁叶。明艳黄深软金叠。道装仙子,谪堕蕊珠仙阙。为春闲管领,花时节。汉额妆稼,楚腰舞怯。襞积裙余旧宫榻。东君着意,留伴小庭风月。任教鹈唤,群芳歇。选自尧山堂外纪
词作鉴赏
在金代中期,文坛领袖党怀英以诗文书法得享盛名,词作亦入妙境。本词是他的一篇名作。词的写作时地没有明确记载。根据词中“栗里”和新述,可能写作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75)前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县令一职官小政繁,作者清高自许,难免厌怨,本词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惆怅心情。
上阕“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摹画出一幅淡雅的秋菊烟雨图。“傲霜枝”出自苏轼诗“菊残犹有傲霜枝。”“袅团”状菊,类丛,言盛茂状。“冷香”幽冷的芳香气味。茂盛的菊花丛中,一颗颗带着雨珠的花蕾晶莹闪烁,秋风微拂,枝蔓摇曳,阵阵幽冷的芳香在如烟似雾的霏霏细雨中飘散,深深地感到了晚秋的风光与神韵。二句明写景,暗喻人,“晚秋意”三字概括了词人对新见景色的观感。接下来词人由景及人,本人也进入画卷:“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到词人是与陶渊明有共鸣之处,诗情画意都能联想到陶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诗》)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词人是在赏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潜,同为爱菊,自己非常追慕渊明。这点也可从词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说,陶潜当日“悠然”自得,如今自己也颇感同身受。词中写山气清新佳妙,正与陶诗“日夕气清”相应。暗喻词人现花也正处“日夕”之时。陶渊明折腰之叹,更使词人在见繁政务之余远慕陶令,“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写出词人梦想自己也能像陶潜一样在“归故里”后,逍遥自在地“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斜川和栗里都在江西境内。据《宋书》载“潜尝往庐山”,途经栗里,以词人此句中借栗里言“悠闲”。“西风外”的‘外’字为方位词,如“怡柳映,杏花遮,东风外,旗斜”(《百花亭》杂剧第一折)在这里“外”有内中、其中的意思。
下阕:“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继写景色。前句化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亦”,后句直写秋江晚景,“飞鸿”二字动感极强。那朵朵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一江秋水也纷外澄明。天边暮霭中三两点飞鸿隐隐移动。意境高远,写象瑰丽,动静相宜。语意苍茫,隐含思归。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用典,西晋张翰故实,张翰为齐王东曹椽,在洛阳见秋风起,引起乡思,怀恋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归。历来诗词多借用秋风起寓思归浑意,词中写疏林中飒飒秋风声阵阵响起,好像知道“宦游吾倦已”(见辛弃疾《霜天晓角》)“无味”,乏味,有‘鸡肋’的意思,倦游无味道尽此时心态,貌似平淡,实则意蕴极深。归去是意愿,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词人慨叹:“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思归而不得归,大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郁闷惆怅。
本词艺术表现力极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曰:“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迂傀(元代水墨山水画家倪云林)画书,庶几似之。”评论公允恰当。通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起书、过片结束,无一不是以景记以景致,由景入情,由情出景,交相辉映,发人深思。
党同如的这个搜集整理相对比较完整,从典籍记载、生平简介、作品欣赏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党怀英的基本情况、历史地位和诗歌成就。
另外,名为泰山观览的网易博客泰山人文栏目以《党怀英》为题重点介绍了党怀英与泰山的人文历史,尤其是党怀英的泰山碑文,价值很高,转载如下:
党怀英 (公元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冯翊(今陕西大荔),生于奉符(今山东泰安)。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其父党纯睦,曾任泰安军录事参军,卒于任上。妻弱子幼,无力还乡,遂家于泰安。党怀英“少颖悟,日诵千余言”(赵秉文《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随父宦居,举家迁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邓家庄),遂为奉符人。其曾在《题张维中华山图》诗中写道:“我姓出冯翊……我生随宦游,久作东南客,有田泰山下,绕屋皆泉石。”
其为宋初名将党进的十一代孙,曾与辛弃疾同师于亳州刘瞻,时号“辛党”。后来金人南侵,山东沦陷,辛弃疾率众起义,归宋抗金,而党怀英则留而事金,从此分道扬镳。在金“应举不得志,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簟瓢屡空,晏如也”。
金大定初年,党怀英隐居徂徕山,筑竹溪庵,读书吟诗,今其处尚存其篆书“竹溪”刻石。期间娶徂徕先生石介后人石震之女为妻,生计仍相当清苦。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载:“庆寿(寺)长老满公曾住泰安天保寨,闻土人说党竹溪未时家甚窘,至今其子为人牧猪。”他依然苦学不辍,文名渐为人知。
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中进士,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故世称“党承旨”。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任国子祭酒,后又迁待讲学士、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
党怀英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 党怀英工书法,有“独步金代”美誉,当时泰山一带碑刻多出其手。由他篆额、杨伯仁撰文、黄久约书写的《大金重修东岳庙碑》,被誉为“三美荟萃一碑”。泰山谷山寺尚存其书刻“玉泉”及《谷山寺碑记》。金人赵秉文《滏水集》谓:“怀英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八分自篆、籀中来,故怀英书上轨钟(繇)蔡(襄),其下不论也。小楷如虞(世南)、褚(遂良),亦当为中朝第一。”
金章宗明昌年间,党怀英为一时文坛盟主,其书法与赵沨(今山东东平人)齐名,并称“党、赵”。金著名文学家赵秉文《文献党公碑》中称誉:“怀英文似欧阳(修)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渊明)、谢(灵运),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赵秉文所评虽不无溢美之处,然而党怀英的成就确乎是多方面的,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
其文学作品不尚虚饰,因事遣词,对金国时期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表达技巧,如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极力锻炼而能不见斧凿之痕。其文平实畅达,不为尖新奇险之语。其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
党怀英幼时聪颖好学,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年(1170)中进士及第,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后累迁汝阴县尹,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侍制,兼同修国史。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1190年金章宗完颜即位后,喜好文辞,故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章宗问宰臣:“翰林阙人,如之何?”张霖回奏:“郝俣能属文,做官的业迹也很好。”章宗说:“近日制诏,只有党怀英最佳。”于是任怀英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1191)再升迁为侍讲学士,以备侍从。章宗问宰臣:“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回奏:“郝俣能属文,做官的业迹也很好。”章宗说:“近日制诏,只有党怀英最佳。”于是任怀英为国子祭酒。明昌二年(1191)再升迁为侍讲学士,翌年迁翰林学士。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章宗承安二年(1197)党怀英告老致仕,章宗未准,改任兖州泰安军节度使。他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1198年,召为翰林学士。泰和元年(1201)增修辽史编修官三员,怀英受诏负责撰写志、列传,史成致仕。党怀英以文著称,金代文学家赵秉文说他文风像欧阳修,不用那些尖新、危险的话,他的诗像陶渊明、谢灵运,遮盖了魏晋。又说他“尤工于制诰,为金开国第一。”
党怀英又擅长书法,他尤爱秦李斯和唐李阳冰的玉箸篆书,临习不辍。中唐时,舒元舆曾作《玉箸篆志》分析论述说:“斯去千年,冰生唐时,冰复去矣,后来者谁?后千年有人,谁能待之?后千年无人,篆止于斯!”他慨叹玉箸篆后继无人。党怀英决心继承二李书艺经过多年苦心学练,终以继承发展玉箸篆书而名声大振,光耀史册。泰和四年(1204)八月,金朝廷命党怀英从玉箸篆书写了“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上。其字笔圆润老到,线条流动,柔中寓刚,洒脱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称之,是钱币遗产中的珍品。
著有《竹溪集》十卷,今已佚失。金元好问所编《中州集》卷三中存录其诗六十五首,《全金元词》存录其词五首,其词也在《中州乐府》中存录。
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逝世, 年七十八,谥号文献,葬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北集坡镇西旺村。《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云:“党怀英墓,泰安州南四十里。”其地即今北集坡镇西旺村之北,俗呼党家林。旧墓前有翁仲石仪、石羊、石马等,今悉被风沙所掩。
传说他生死皆有异象,生时母亲“梦唐道士吴筠来托宿,既而公始生。及长,仪观伟异,若神仙然”,卒时“有大星陨于家居之阶上”。此说在当地民间流传甚广,后来元好问游泰山也曾听说,将此收入《续夷坚志》中。
党怀英现存泰山碑文较多,约计六篇,从中可见他高文大册的风格。
《重修天封寺记》作于大定二十四年(1184)十一月,党怀英撰文并楷书、篆额。原碑存旧县村天封寺,今佚。近人王介藩《岱粹抄存》录入全文。是碑主要内容有两部:一是记叙了该寺沿革兴复情况:旧县为“故废县,曰古博城。在唐为乾封。宋开宝间移置岳祠下。居民从之,而县废焉。城西南隅,有寺号郭头……更以‘天封’为额。季末丧乱,毁撤荡然,仅存其殿像。皇朝既定山东,寺僧曰道先,还其下,结茅数楹,以奉火扫除,……先之徒……其名法越者……日营月葺……又以前殿规模故狭,不足以称,乃更度为高广,尽撤其旧,并与像设皆新之。”在道先、法越师徒的辛勤经营下,这座古寺终于“回檐四合,不日崇起”。二是党怀英与该寺的特殊渊源:“余昔家徂徕之下,而游于所谓天封寺者,旧矣。盖尝下第归,过而托宿焉。醉卧僧榻上。夜半若有人掖余者三,且言曰:‘前路通矣,何为醉且眠!‘殆梦而非梦也……老僧笑曰:‘是伽蓝神也,异时神甚灵,寺之僧童有不力者,神必以疾痛苦之,至悔谢乃已,用以警人’……其后余登科第,始记神言有徽。”其实党氏是衍用孔子“神道设教”讲明事在人为的道理:“其兴而成之,则必在人。今越之于兹像,用心既专,致力既勤,故能废者复兴,而坏者复成。盖专则一,勤则精,精一而可以入道,况其余乎!”
《鲁两先生祠记》作于大定二十三年(1183),由党怀英撰文并书。两先生者,即指北宋创建泰山书院的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记中介绍了泰山书院及两先生祠的创建沿革:“初,两先生筑室泰山下,以为学馆。属大辟岳祠, 基甫迫,乃北徒山麓,而以旧馆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学者至今赖之,而乡人指以为上书院者,则其所徒地也。大定间岳祠焚,越明年,有诏营建,乃命更新庙学。已而,诸生相隔与言曰:‘昔两先生宦学汶上,汶学祀之不忘。吾侪居其乡,食其德,乃遂已乎!’于是两先生诸孙闻其言,更出所有,作为祠堂于大门之左,以成学者之意。石先生之孙震使其侄翊走京师,属门婿党怀英书其本末,将刻诸石。”立祠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泰山书院的学风,“将使人人为邹鲁,固当师承鸿儒,因文以入道德之奥,而后游两先生祠下而食余庇,可以无愧矣。”是记收入明人所编《岱史》。记中之鲁先生祠是初创,址在岱庙东南隅,即泰山书院创立旧址。元代建于岱麓,明成化十三年(1477)建于泰城南隅,今泰安军分区西侧,通天街路东,号二贤祠。后又增祀胡瑗,称三贤祠。
《十方灵岩寺记》,作于明昌七年(1196)九月,党怀英撰文并隶书,篆额。碑文对于了解金代灵岩寺情况重要价值。灵岩寺开创奠基之后,代有发展。“历隋至宋,土木丹绘之工,日增月葺,庄严为天下之冠。四方礼谒,委金帛以祈福者,岁无虑千万人。佛事益兴,而居者益众,分而为院者凡三十有六。趣响既异,遂生分别,主僧永义律行孤介,以接物应务为劳,为辞寺事。时开封僧行详,方以圆觉密理讲示后学,众共推举,可以住持,乃更命祥实来代义。仍改甲乙,以居十方之众,熙宁庚戌岁也。越三年癸丑,仰天元公禅师以云门之宗始来唱道,自是禅学兴行,山林改观,是为灵岩初祖。尔后法席或虚,则请名德以主之,而不专一宗,暨今珍公禅师二十代矣,其传则临济商也。”这段文字清晰地记载了灵岩从唐代开始的密宗如何分解,又转化为禅宗各派的重要基地。党怀英撰文目的,也在于记载这一重要转变,以免“禅力之改革,宗派之传承,后来者鲜或知之”。是碑原立于灵岩寺千佛殿前,碑阴有刘德渊诗刻,今佚。碑文收入清代马大相所编《灵岩志》中。
《谷山寺记》作于泰和元年(1201)五月,党怀英撰文并隶书、篆额。谷山寺俗称佛爷寺,文中记述其来历:此地“尝有猎人行猎莲花峰,遇罗汉像,而终日无所获,每遇之必然。猎夫怒,将积薪焚之。明日,迁坐于高险,薪燎不可及。猎夫愕百悔谢。是夕,山下老稚三四,梦异僧久隐莲花峰,有猎者之厄,或问为谁,盖曰意云。耆老十余辈更相诱,率凡一再。行当石掩奥处,查访得之,乃扶舆而下,至今所,忽重不可动。而峰岭重复掩抱,可兴寺场,众悟,遂止焉。”后来寺院毁于战乱。金初,有僧人善宁、法朗、崇公等相继来此,辛勤经营,拓荒植树,开田种菜,使“斋粥所需,日益办具”,自给有余,且能招徕四方僧众善众,成为泰山名刹,是碑现存谷山寺西侧,是金代泰山佛教兴盛的重要资料。
感谢朋友“怀念汶河”提供所拍三张《谷山寺记》照片
谷山寺大雄宝殿前,还有一通《重修谷山寺田园记碑》,署为“党怀英书”。历代著述中均未录入。详勘此碑,书体既拙,文辞亦舛误,全不似党学士所作。原来在明代中叶,谷山寺田产被附近大户所占。寺僧上告至官府,几番交涉,因证据不足未果。后来僧人从党怀英《谷山寺碑》中所说田产位置情况得到启发,遂加以细化,将田产具体位置、亩数面积、四周疆界写清楚,并将《谷山寺碑》首尾词句套用,伪造了一通党碑,居然赢了官司,也算是一桩趣事。
《新补塑释迦佛旧像记》作于泰和六年(1206)四月,党怀英撰文并隶书、篆额。是碑原存泰城冥福寺,后移至土地祠。可惜金 著《泰山金石志》时碑已断裂,下截不知去向,上截碑文残缺,内容不详。
《六逸堂碑》作于大安三年(1211),党怀英撰文并书,原立于徂徕山竹溪六逸堂,是研究唐代李白、孔巢父等竹溪六逸的重要资料。可惜早佚,存目见孙克宏《碑帖目》。
党怀英篆额碑二通:
《金重修东岳庙碑》,大定囗年四月,杨伯仁撰文,黄久约楷书,党怀英篆额。杨伯仁,字安道,真定藁城(今石家庄藁城)人,皇统九年(1149)进士,除应奉翰林文字,累官礼部待朗、谏议大夫、太常卿。在朝中以“文词典丽”著称。黄久约,字弥大,东平须城人。第进士,累官至太常卿,亦称善书,此碑三美荟萃,集一时之秀,实为难得。是碑今存岱庙天贶殿东侧。
《灵岩寺田园记》,明昌六年(1195)十月,周驰撰文,赵沨正书,党怀英篆额。周驰号迂斋先生,党怀英好友。《中州集》卷七载其“资性古雅,而以襟量见称。大定中住太学,屡以策论魁天下,私试亦频中监元,家素饶财,乡人强以子弟从之学。所得束修,皆散诸生之贫者。贞祐之兵,济南陷,不肯降,携二孙赴井死。”赵沨,字文儒,号黄山,东平人,第进士,以党怀英荐为应奉翰林文字。明昌末年任礼部郎中,卒官,有《黄山集》行世。书法与党怀英并称。《中州集·卷四·黄山赵先生沨》条引赵秉文评论说:“黄山正书体兼颜、苏,行、草备诸家体,超放又似杨凝式,当处黄鲁直、苏才翁伯仲间。党承旨篆,阳冰以来一人而已。以黄山配之,至今人谓之党赵。”其诗《晚宿山寺》当是作于灵岩:“松门明月佛前灯,庵在孤云最上层。犬吠一山秋意静,敲门时有夜归僧”。其泰山诗有《留题西溪三绝》,东平诗有《黄山道中》,俱录入《中州集》。
泰山现存党怀英题刻二处:一为“玉泉”,立石于谷山寺;一为“竹溪”,在今徂徕镇租徕村东岭,以区别于唐代竹溪六逸旧址,称“党竹溪”,当地村民又称“作书坊”。
党怀英的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风格比较冲淡。赵秉文说他“文章非能为之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非要之必奇,要之不得不然之为奇也。譬如山水之状,烟云之姿,风鼓石激,然后千变万化,不可端倪;此先生之文与先生之诗也”(《翰林学士承旨文献党公碑》)。这又与辛弃疾的慷慨激越、高扬蹈厉格迥然不异,相映成趣,共同构成泰山文学中的奇异景观。
附:党怀英诗词4首
鹧鸪天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青玉案
红莎绿,春风饼,
趁梅驿,来云岭。
紫桂岩空琼窦冷。
佳人却恨,等闲分破,缥缈双鸾影。
一瓯月露心魂醒,更送清歌助清兴。
痛饮休辞今夕永。
与君洗尽,满襟烦暑,别作高寒境。
月上海棠
傲霜枝袅团珠蕾。
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
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
带三两飞鸿点烟际。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
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粉红双头牡丹
春意应嫌芍药迟,一枝分秀伴双蕤。
并肩翠袖初酣酒,对镜红妆欲斗奇。
晓日倚阑同妒艳,东风拾翠两骈眉。
更看散作人间瑞,万里黄云麦两岐。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让党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党氏!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angshijiazubao),中华党氏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华党姓文化历史的挖掘与传承。关注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党氏各种活动信息早知道。投稿请发至《党氏家族报》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下面二维码图片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