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中国苹果产业变化最大,市场最变幻莫测的一年,这一年传统果业人因2015年大跳水损失惨重开始寻找新的品类甚至放弃果业;这一年种植端农户面临着干旱、冰雹、人工成本上升,采摘时间晚、入库时间晚、销售艰难;这一年整个生鲜电商倒闭,裁员,合并收购一个挨一个,B2B开始发力,冷库有的倒闭,有的新建壮大,一时间整个市场烟雾弥漫;这一年我们先是听说波兰苹果狼来了,后来发现我们出口量也创2009年以来历史新高了,中国苹果真是比北京的雾霾还让人看不透,似乎各方都陷入了迷茫,迷茫,迷茫......
即使如此,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苹果产业从政府驱动到市场驱动过程中,涌动着巨大的变革与机会,不妨我们从各个数据中来寻找答案。
进步一
从小到大,从参差到标准
中国第一代苹果人大致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在山东、河南、陕西、辽宁等产区大规模种植。中国苹果产业经过30多年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小规模的农户到大规模的农场,从3、5亩到3、5百亩,3、5千亩的单一规模经营体,这种变化趋势值得关注,也代表着中国苹果产业从散乱差开始集约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背后会伴随整个产业从种植端开始的全新变革。
据公开报道,中国2016年苹果产量约为4380万吨,种植面积达3450万亩,其中矮化面积已达到136.2万亩,占比3.95%。这是我国主要果业产区还未开始大规模进行品种更新、土地流转和经营主体换代的数据。艾果乐预测2017年开始将出现大规模的流转与托管,经营主体将进行第一波轮换,这里面不仅有产区轮换还会有品种轮换、种植模式更新,最核心的是经营主体、管理主体、服务主体的更新,进一步完成产业的标准化。
进步二
从被动到主动,从区域到企业
以往我们都会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不断的看到某某区域的苹果广告,像经常亮相样式广告的烟台苹果、洛川苹果、庆阳苹果等,都是因为这些产区发展规模大,政府重视发展区域品牌,不断投入广告,也成为了大家眼里的响亮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来到产区采购交易仓储等,等着客商来收是所有产区最大的特点。
但是目前新一代农人开始了主动走出去,无论是互联网品牌还是龙头企业自主品牌,抑或是供应链品牌,这些都代表着全新的经营模式,大家从区域品牌中走出来,开始建立自有品牌,重视自有品牌的标准、文化与传播,从被动的等到主动的走出去,也将大大催生一批全新的企业,他们将替代区域品牌成为新区域品牌代表,这方面猕猴桃里的佳沛代表新西兰整个国家猕猴桃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国内各大种植区果业品牌学习的对象。
市场化、品牌化是未来苹果产业在销售端最核心的发展趋势,这将真正引领中国苹果产业从大到强大。
进步三
从农户到农场到农服,更宽广的未来
大规模农业的四大难题是种植安全、产能提升、资金投入与风险承担。在传统农业里单一农户是小规模经营,即使出现大的种植风险也不一定造成“破产”的结果,比如大地震、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国家层面给与补贴,同时农户能保证基本生存就可以在救济帮助下自力更生重整旗鼓。
随着规模农业的到来,大型农场的经营风险成为目前所有农场主最大的未知,他们不仅要从门外汉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与学习,把自己变成专家,用时间换空间,艰苦卓绝的奋斗之后发现新的难题再等着自己,难以逾越的鸿沟越来越多,最终放弃农业的越来越多,这是从2004年到2016年1000亩规模以上大型专业化种植业(畜牧业是另外一番天地,后续有时间再来一个畜牧业专题,相信大家能从畜牧业里找到灵感)专业户共同的难题。
农业是一项专业化非常高的行业,像苹果产业里,一个农户经历了从一亩地产800斤到目前可以有10000斤-15000斤的亩产是用30年了时间。大农场目前普遍存在产量不如农户,成本高于农户,而要卖出高于市场的价格只剩下品牌了,且不说品牌打造是另外一个行当,单纯的投入就让一个农场无力消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农业服务应运而生,这里的农业服务不是传统的农资、防治服务,而是一系列的田间管理服务。
专业化农业服务的正从互联网开始影响到各大种植品类,我们看到农业无人机(汉和、大疆等)、农业机械(太多了)、果业智能机械(博田)、农业金融(农分期、沐金农等)、果园托管(艾果乐)、仓储保鲜(宝鲜仓)、农活服务(农活帮)等等,一大批细分垂直专业服务商正在为农业航母的腾飞搭建各个部件。
许多人认为农业是苦逼的,这是真的。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天,也不是一年形成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世界因你不同。
作者:李庆军·苹果王子,艾果乐/农托宝创始人,V信:topcn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