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十年,27亿美元背后投资判断


  无论你做什么,都该去学学计算机

  1980年,邝子平在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就背着行李,经由深圳、香港两地,辗转去了美国,成为最早一批自费赴美留学的大陆学生。

  那个时代去美国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大都是围绕医学、机械、电子等方面,而邝子平却对这些没什么兴趣,“到了美国,就更希望能够跟随美国这个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是去念美国已经很热闹的这些东西”。

  到了美国一边念书一边在餐馆刷盘子的邝子平,心里关注的却是世界科技潮流的变化,“美国学校里面,当时其实大家聊的比较多的,就是computer science,大家都说,未来是什么样子,会是一个很宽广,有很大前景的领域”。看准这个趋势,邝子平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扎进了计算机专业中。

  邝子平依然记得当初第一次编写程序的感觉,要用最早期的FORTRAN语言在打印机上面打一段话出来,那时的操作界面并不“友好”,邝子平用了很长的时间去调试,“成功的时候会有一个Program出来,你一按它,它就能够按照你的指令做”。看着打印机噔噔噔噔的印出来他要输出的内容,一时间似乎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计算机专业对邝子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本专业的范围,计算机的逻辑性很强,转做投资之后,邝子平看的每一个项目,不管行业多么有潜力,创始人多么有背景,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让他信服的逻辑当中。

  邝子平觉得,不论本身的专业如何,如果有机会的话都应该去修一门计算机的课,“自己回家没事儿编个小程序,对你人生的路,都会有很大的价值。”

  站在风口,不做老大

  回看过去几十年自己走过的人生路,邝子平开始越发认同雷军所讲的风口论,但他觉得人们对这个理论有些误解,“猪是不会自觉自动的、非常有意识走到风口去的。只有聪明的、有准备的人,才会主动的捕捉机会,把自己带到风口上去”。

  而邝子平显然属于时刻准备好的聪明人,人生每个节点,都让自己走在风口之上。“人生其实需要规划的,你不可能去把一个风口给规划出来,你的规划就是如何把你自己带到未来的一个风口里面去。”

  2005年,邝子平感受到和当初刚去美国选择计算机时一样的潮流变化,“在2005年以前,在中国活跃的基本上全部都是美元系的基金,都是大的跨国VC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到了2005年开始,大家看到了本土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潜力”。

  邝子平开始筹划创立自己的创投机构,2006年初,启明的第一批资金募集完毕,将方向瞄准了互联网消费、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几个领域,每一个领域方向,都有一个专注的团队去做,独立去判断和决策。“我们这边没有一个N0.1的老大。”

  “其实小米,当时我们也不是全体举手说一定要做,也是有争议的。到最后也是因为启明的这个机制,让我们把握住了小米这个项目。”

  最早和小米接触的时候,小米还只是一个纯软件的团队,雷军带着林斌和黄江吉在启明的办公室讲述他们的设想,他们想在中国做一个以安卓为基础的系统出来。

  当时邝子平觉得缺失了硬件这一环,单纯的系统软件和服务并没有那么强大的粘性,邝子平和团队即使到了小米融资的最后期限,也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在各种讨论之下,启明还是完成了对小米的第一轮投资。

  “B站也一样,有争议,小米那个case,我是站在举手同意的那一边,而B站,我是站在怀疑这一边的。但是到最后这两个项目都还是投了。”

  第一次看到B站这个项目,邝子平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是一个恶搞的视频网站,做不大。尽管到最后邝子平也没能搞懂90后的兴趣点,但是互联网团队的坚持还是让启明拿下了这个项目。

  “启明我们之所以能够这10年下来,还是做得不错,通过机制把我们所有同事的优势发挥出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能把一些好的项目做出来。”

  十年沉淀

  9个月前,启明创投第五期美元基金募集完成的时候,邝子平提笔写下了一篇感言《启明10年》,“今天启明关闭了第5期美元基金6亿4千8百万美元的融资。这是我们发展路上又一个小小的里程碑。”

  邝子平翻看了一下10年前的电邮,写到,“2006年1月31日,启明第一期美元基金首次关闭,1亿1千4百万美元。今天,我们管理着5期美元基金、3期人民币基金,总规模25亿美元,已投资140多家企业,其中不乏中国最有价值、最有潜力的优秀企业。”

  几个月后,这个数字再次被刷新,启明创投管理的人民币基金已增加至4期,总管理规模达到了27亿美元。

  中国整个VC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邝子平见证并亲身参与了整个过程。

  10年前,中国创投市场上的美元远远超过人民币,这些资本主要来自于大的跨国美元基金在中国的分支机构。

  2004年硅谷银行组织美国大牌基金组团来华,这是一个被业界公认的标志性时点。十几天的考察让这些顶级投资人看到了中国整个经济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考虑在中国的投资策略。随后两年大批分支机构落地中国。

  启明创投在此时应运而生。当时,邝子平已经在Intel capital中国做了6年,当他的思科前同事Gary找到他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启明创投的筹备。2006年1月31日,这个日子邝子平记忆犹新,这一天启明创投第一期美元基金募集完成。

  启明创投创立时设定了两个目标:做本土化,但是有国际视野的基金。如今回看,这既是目标也是启明创投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最初,Gary和邝子平都只关注TMT行业机会,后来发现医疗健康行业非常有潜力,于是力邀梁颖宇加盟,随后胡旭波加入,启明创投二期基金的医疗团队搭建而成,由此,启明创投也成为创投市场上最早有专门的医疗团队的投资机构。再之后增加了环保清洁板块。2006年底,Gary和邝子平邀请多年好友甘剑平加入,他卸任空中网CFO之后,成为启明创投第三位管理合伙人。

  就像游戏中随着攻城略地不断延展开的地图,启明创投的投资板块就这样一块块夯实壮大。

  “专注”是邝子平带领启明创投前行的核心价值观,在不断探索中,邝子平发现TMT其实包含着“一硬一软”两种很不同的东西,一块是技术,一块是互联网消费。于是,TMT板块又分成了两个,互联网消费和IT技术。

  10年来,启明创投投资了180多家公司,医疗领域有甘李药业、贝瑞和康、再鼎医药、诺尔康等。互联网领域有大众点评、Bilibili、美图、蘑菇街。IT领域很长的时间在中国市场相对冷门,但是启明创投在人工智能,企业软件、安全、智能制造等方面多有布局。如果你去看近年来开始火爆的人工智能,你会发现领先的企业都在启明创投的portfolio里,如小米、优必选、云知声、Face++。

  幸运与艰难的时刻

  从2005年的第一只基金募集开始,到如今管理着5期美元基金,4期人民币基金,总管理资本量27亿美元,启明创投在募资上一路都踩在了最好的时点。

  最关键的、决定生死的一次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大批的外资投资机构在本土受挫,在中国也销声匿迹。启明创投也是在这一年募集第二支美元基金,幸运的是启明创投在金融危机前完成了募集。

  “二期美元基金的成功募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优质企业。”邝子平说。小米、甘李药业就是好这个时期投资的。

  第一次做人民币基金的时候,那是2009、2010年左右,创业板开闸,创投机构在国内退出的曙光微现,启明创投开始打算募集人民币基金,邝子平的策略是,先试试水,第一支基金规模不必太大。但是,在当时国内LP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募资并不容易。不过,得益于投资的坚守、专注、募资提前准备,启明一直以来资金很充裕,在启明过去的十年,没有停歇过。

  外资基金与本土人民币基金在退出策略上很不相同。在国外IPO退出,看的是长期爆发性的发展,而国内的IPO退出看的是企业的稳定的利润增长。

  但是市场无疑会青睐早有准备的人,比起国内同行,启明创投在A股市场上IPO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国内退出的准备上,启明创投已经做得很充分了。“最近将有一家企业会在A股挂牌。”邝子平透露,“之后有一长串的企业排队时间要到了。”启明创投即将迎来退出高峰期。

  当下:新的估值体系正在出现

  如果把时间换算成乐谱去呈现,去年下半年是整个创投市场节奏调慢的一段时间,前面一两年曲调高扬,创业企业估值飞速提升,随着二级市场的跌落,去年下半年大家都在摸索新的估值体系,大家都慢下来了。

  “今年下半年,启明投资的进度快起来了。中国的创业热情没下来,好机会没减少。”邝子平说。

  “做投资不仅要投好企业,还要有好估值。”根据邝子平的观察,“有些不再进入市场不投资的钱已经离场了,继续做的还在。企业家也已经对新的现实更清晰更接受了。”去年年底,邝子平接受投资界采访时有过一个分析,美国独角兽估值下调将会映射到国内,会有一个估值调低的过程,现在国内已经逐步走出“死胡同”,市场正在回暖。

  “新的估值体系正在出现。好的公司还是那么多,只是没有通过资本市场以高估值的形式呈现出来。”邝子平说。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邝子平对创业者有两点中肯的建议:第一,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企业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估值问题,而是资金需求问题,创业者千万要分清先后。“其实,我们不是希望企业以低的价格融资,因为市场上也有我们已经投资的公司。而是要认清你的公司真正价值的体现是在若干年后。”。

  第二、在当前环境下,好企业要多融资,让资金储备更充裕。招聘不仅要做,甚至要更激进地去做。当前是挖好的人才最好的时候。

  在邝子平看来,现在是新旧消费形态交替的时点,对很多新兴的企业本身就是机会。

  下一个十年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飞速发展,行业领域从无到有的十年,发展速度快,但是粗犷。

  未来十年,首先、中国仍然会有巨大的投资机会。第二、中国的创新型公司与国际的差距会越来越小。IT科技领域的投资,必须寻找而且有信心找到世界一流的技术,而不是只能为中国市场服务的技术。“企业发展的视野必须是全球的。”邝子平认为。“一个表现是,在企业创始以后的一两年就考虑出海了。”

  “未来,对专注度要求会越来越高,简单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继续会有,但不会是投资的主导动力,更多要来自行业的更新换代,行业的创新。对个人要求越来越高。”邝子平认为。

  近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科技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领域,数年来深耕科技领域的邝子平对这个领域的发展判断非常清晰:

  在世界主流科技课题上,当前中国的人才积累已经很丰富,中国优秀的人才一直都不少,在世界主流的科技人才现在多起来了。绝对是全球主流的科技领域,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无论是本土还是海归都不少,无论是能力还是做出的产品,都可以说是在世界第一阵营,这给中国做投资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一流的人才在做世界上最主流的最热门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全世界都有市场。

  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和产品不是面向全世界市场的,邝子平也举了反例,“比如小灵通,技术要求也很高,但是只是中国市场。”

  中国整个科技投资领域正在进入新的时代,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比如在无人车、自动驾驶全世界都是不成熟的技术,都是摸索探索完善创新的阶段,中国的起步不比国际上其他伙伴晚。

  “而且中国接受新生事物的心态更好。说不定无人驾驶,新兴技术在中国落地的时间可能会更快。”邝子平总结中国消费者在需求层面的特质。

  中国的消费者在过去30年其实是不断接受新事物的30年,接受的程度和速度都要快于其他国家。已经获得证实的例子就是对电商、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度世界首屈一指。

  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前景充满希望,从投资的角度,邝子平20年的投资、机构管理经验告诉他,一个基金要把项目做得越来越好,要注重生态链的建立,重视在投资板块的长期发展策略。

  投资拼到最后是人的艺术,真正有智慧的机构要团队稳定,既能够吸引人才、又能留得住人才。启明创投年初的时候,对外公开了晋升名单,“在启明,大家都一样,没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邝子平引以为豪的公开、公平的多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