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四区区情之三——江北区


  重庆主城四区区情之三——江北区

  一、江北区区情

  1、江北面积、人口、区位、产业、财政收入、经济总量

  江北区作为重庆都市区(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北岸,东南西三面分别与巴南、南岸、渝中、沙坪坝四区隔江相望,北与渝北区接壤。江北区幅员面积为221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3个镇。江北区辖9个街道:石马河、大石坝、观音桥、华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滩、铁山坪、郭家沱;3个镇:鱼嘴、复盛、五宝。

  根据重庆市轨道建设规划,江北区境内共有9条轨道线路,总长91.2公里,轨道车站数量达29个。其中3号线、6号线已建成运营,4、5、9、10、环线5条为中期线路(即2020年前应建成),8、11号线为远景线路。江北的地形条件狭长,中期的5、10及环线为纵向,穿越江北区,4、9号线为横向,在江北区境内距离较长,影响及作用较大。目前,轨道4号线、5号线、10号线、环线及9号线节点工程已开工建设。

  江北区风景名胜包括铁山坪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近郊,规划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84米。2013年8月,公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通过重庆市初评。重庆海洋公园位于江北区洋河路,占地70000余平方米,以多功能海洋景观、海滨娱乐为特色。鸿恩寺森林公园位于嘉陵江北岸,占地面积1020亩,是典型的山地公园。

  2015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3%,增幅领跑主城。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1411元,增长12.4%。

  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84.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99万人,农村人口3.99万人。全区户籍人口60.1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3万人,农业人口1.9万人。

  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7.3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9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1014元和15594元;寸滩、果园两大港口奠定了建设重庆物流中心的坚实基础,全区进出口总额达59.4亿美元。

  “十二五”期末,江北区生产总值达68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28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均含两江新区鱼复园区)均超百亿元,分别实现101.3亿元、108.9亿元和146.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亿元、全市第一,税收收入占比达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6.5亿元,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54亿元,年均增长12.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014元和15594元,年均增长10.7%和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19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全区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全市对江北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的定位,江北区围绕打造“业态优质、集约高效、区域领先的高端产业集聚区;风貌靓丽、管理先进、生态宜居的都市核心展示区;崇尚文明、和谐有序、活力迸发的人文风尚示范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根据总体定位,继续推进“三中心两基地”建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明确了加快“八大重点产业”的建设,一是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小贷、网络金融、结算中心等为主的金融业;二是以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三是以商务会议、观光购物、游乐休闲等为主的都市旅游业;四是以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环保服务、科技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五是以汽车、装备等为主的交通设备制造业;六是以养生旅游地产、观光农业、特色医疗为主的养老养生健康业;七是以医疗、保健、特色学校、培训等为主的教育卫生业;八是以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

  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八大重点产业”,江北区将结合各区域板块的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围绕以“玉带新兴商贸组团、观音桥核心商贸组团、江北嘴中央商务组团、铁山坪新兴产业组团、鱼复郭工业开发组团、五宝生态开发组团”划分的六大功能组团”和以“观音桥现代商都、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港城新兴产业园、鱼复工业开发区、北滨路经济带、铁山坪生态区、唐桂新城、玉带特色商城、五宝主题小镇”确定的“九大重点工程”这两大载体,积极抢抓两江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不断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推动组团式开发,加快推进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力推江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着眼新阶段,江北区人民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孙政才书记视察江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功能定位,江北区将建设重庆美丽山水城市,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托江北区独特优势及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资源,加快铁山坪“两江绿岛、生态新城”、“五宝生态小镇”建设步伐,联动发展商务、创意、旅游等高端产业,提升以“自然、水、森林”为特色的核心生态区域魅力,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质,服务环境一流的江北区崭新生态景观形象。

  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立足新起点,围绕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提出的争做全市“科学发展领头羊、民生改善排头兵、社会和谐首善区”的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一责任,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统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美丽山水城区为目标,以六大功能组团为平台,以九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区、都市核心展示区、人文风尚示范区”建设,全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7.3亿元,增长1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2.5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3.5亿元,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54.2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完成426.4亿元、2577.1亿元,增长11.%和13%。实际利用外资和内资分别达10.3亿美元、383.8亿元,增长9.9%和24.7%。进出口总额达61.5亿美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014元、 15594元,增长8.1%和10.4%。

  同时,江北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民生第一目标,坚持将50%以上财政预算支出投入到民生领域,坚持“保障底线民生、完善基本民生、聚焦热点民生”,全面落实市级重点民生实事,稳步推进28件区级重点民生实事,努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走出了有江北特色的民生改善之路。

  未来,江北区将紧紧围绕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功能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力争早日成为全市“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民生改善的排头兵、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2、十八大代表、重庆江北区委书记杜和平

  杜和平,男,汉族,1963年6月生,四川省苍溪县人,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脱产研究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

  1980.09——1984.07,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4.07——1988.08,重庆轻工业学校教师。1988.08——1989.10,重庆市綦江县委研究室干部。1989.10——1992.06,重庆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干部。1992.06——1993.10,重庆市人民政府对外开放办公室干部。1993.10——1995.0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干部。1995.02——1998.07,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副处长(其间:1996.09—1998.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管理专业脱产学习)。

  1998.07——2002.1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三处处长。2002.12——2003.03,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2003.03——2004.05,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县政府党组书记。2004.05——2008.09,中共重庆市忠县县委书记。2008.09,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局长级)、市委巡视办副主任(兼)。

  2013.1——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2013.11——任重庆江北区委书记,中共十八大代表。

  二、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节选)

  “十三五”时期,江北区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外部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互联网+”蓬勃兴起,有利于江北区承接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转移,加快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国家对外开放格局深入拓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实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加快建设,有利于江北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破除,有利于江北区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增添发展动力;全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强化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和差异考核,有利于江北区发挥“集聚辐射”和“圈层拓展”双重功能,加快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

  从内部看,江北区区位优势凸显,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两江新区的主战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主要承载地,将推动江北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平台上统筹利用资源;优质平台众多,拥有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鱼复工业开发区、“两港一区”等市级开发平台,将提升江北区集聚优质资源的能力;产业基础较好,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29.9:70,汽车、电子电器产业集群效应显现,现代金融、现代商贸集聚壮大,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经济新增长点蓬勃发展,将推动江北在更高起点上增创发展新优势;发展环境更优,市场配套能力较强,改革开放强力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将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向江北聚集;财政调控能力较强,政府性债务绿色可控,为经济调控留下了回旋空间。对于有利因素和条件,要因势利导、科学把握、善加利用。

  “十三五”时期,江北区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公共服务短板凸显,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不多,市政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病”逐渐显现。安全稳定风险压力较大,一些领域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群众利益诉求趋于多元,社会治理亟待因时而变。对于困难和问题,要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谋划江北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全国、全市发展大局,认真遵循市委“八个辩证看待”要求,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增创江北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瞄准市场新需求,顺应科技进步新趋势,把握产业格局新变化,坚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60%以上。

  加快建设重庆现代制造业集聚区。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路径,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壮大汽车产业集群,做强长安汽车、现代汽车两大“龙头”,支持长安汽车发展为世界一流跨国企业,发展一批关键零部件优势企业,形成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配套产业、后服市场为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推动汽车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促进电子电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海尔公司布局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其设立研发机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电子核心部件等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支持传统工业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极核区。夯实金融载体、突出金融招商、优化金融生态,加快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地、区域性金融总部集聚地、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地和结算中心、风投中心,着力增强江北金融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突出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培育壮大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离岸金融、消费金融、支付结算等新业态。推进金融全方位开放,加强与伦敦金融城、香港、新加坡等境外金融开放城市协作,提升江北金融国际化程度。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秩序。优化金融企业服务,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建设最优金融生态。发挥比较优势,引进培育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创新总部,发展壮大总部经济。

  加快建设重庆高端商贸核心区。坚持“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便民化”的原则,加快发展现代商贸,转型发展传统商贸,推动江北商贸业态大调整、品质大升级。大力优化商贸布局,提档升级观音桥现代商都,提速建设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北滨路经济带、玉带特色商城等区域性商业中心,加快推进鱼复片区商业发展,积极发展社区商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商贸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培育一批知名电商企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发展体验式、交互式、一站式、个性化定制消费,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提升“九街”“鎏嘉码头”“梦里茶乡”等品质和影响力。

  聚焦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顺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涌现趋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跨界发展,着力培育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经济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旅游与消费、会展、体育、城市和生态等深度融合,实施文化“珍珠链”战略,加快建成“长安1862”、中国西部游戏游艺交易中心,提速建设喵儿石创艺特区、唐家沱文化街区,加快发展以电影院线、动漫游戏、音乐消费、演艺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全市旅游消费集散地和旅游机构集聚中心,“十三五”末文化和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

  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围绕汽车电子、金融信息服务、信息消费平台、大数据应用开发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信息服务企业,“十三五”末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引进培育总部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以及港口物流、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保税物流等新业态。培育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研发设计、工程设计等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俱乐部、老年健康管理等健康养老业。结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和打造“一街一品牌、一镇一特色”,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发展大数据经济、信用经济、分享经济。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强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突出挖掘生活休闲、民俗文化、科普教育功能,衍生发展乡村旅游、养老养生、拓展训练、休闲运动等复合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探索采取土地确权、流转、托管等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适应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着力打造都市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男耕女织、田园牧歌、民俗民风”为主题的观光农园。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基本建成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极核区及重庆高端商贸核心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内陆开放门户区、现代化大都市展示区,努力成为全市“科学发展领头羊、民生改善排头兵、社会和谐首善区”,确保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济更加发达。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10%以上,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全市前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总部经济集聚辐射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