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经济替代对外贸易的定性分析
廖仁平
1 对外进出口贸易及其平衡简述
以A、B两国间进出口贸易为例,若A国生产a商品有比较优势,B国生产b商品有比较优势,则两国间就存在通过进出口贸易分享贸易好处(这种好处就是各国比较优势产生的生产剩余)的可能。事实上各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质就是平等互利讨价还价性分配其生产剩余。
各国间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起作用,随着商品a与商品b间贸易数量的增加,A、B两国对贸易效率的评价会遵循效用递减规则,当最后一单位边际贸易数量所得净剩余为零时,贸易量将不再增加,此时A、B两国间商品a和商品b间的贸易数量达到平衡。
当各种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在不同国家间达到平衡后,则各国进出口市场达到饱和,此时,各种商品的进出口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不变。除非新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新商品或改进了原商品生产效率或贸易政策有新调整,这种平衡与饱和才会被重新打破。
当今世界,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各市场经济体相对过剩成为普遍现象,各国间的进出口贸易竞争空前激烈,各种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日益频繁和剧烈,基于比较优势的互利性贸易效果迅速地递减为零…
怎么办?各国政治经济管理人士们都在思索危机解决办法,但迄今能用的各种传统办法如货币宽松、财政赤字、贸易战、货币战、汇率战等效果也越来越差甚至无效。
2 新宏观主义与“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
公益经济存在的历史与人类社会存在一样悠久,但在市场经济的挤压下,它被当今人类严重忽视了,虽然各国也不得不进行公益建设,但相对市场经济而言,它似乎可有可无。凯恩斯思想中的扩大公共开支,目的也是为了在市场发生危机时确保市场主体有钱可赚,当市场危机解决后,赤字财政则立即被抛弃。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从理论上联接了市场主体与公益经济,市场主体与公益经济有机联接而形成了“市场—公益”二元经济体,它可以让人类经济走出现实危机并可持续发展繁荣。
新宏观主义一句话精髓“主权货币购买公益商品的同时,为市场主体实物利润的价值实现提供常态化外生性货币源泉。”中,清晰可见主权货币购买公益商品,既补偿了市场主体的实物利润价值,又为公益经济提供了商品源保障。
因为市场主体的产销过程动态连续,所以价值补偿亦是动态连续的,主权货币动态连续购买公益商品,既动态连续地货币化补偿了实物利润,让投资方的货币利润有了常态化补偿机制,同时又自动地源源不断地为公益经济输入各种有用的商品,市场经济与公益经济二者间因此而完美地联接起来了。可以形象地说是新宏观主义这座“桥梁”联接了公益经济与市场经济,从此公益经济市场经济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它们间协同互补联接成了一种新的“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人类的经济发展可以基于此开辟全新局面。
没有认识新宏观主义主张之前思考公益经济,主要担心公益经济的投入会挤出部分市场投资或抬升生产资料价格。现在,通过对市场主体实物利润需要货币化价值补偿的理解,只要主权货币数量严格控制在补偿实物利润的范围,通货膨胀就不会太严重,公益经济中的商品来源也有了保障。从此公益经济市场经济间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
在这种二元经济系统中,市场主体可以放手充分发挥能动性多生产,尽可能提供各种有效供给,不用再担心实物利润无法货币化实现了,其实物利润部分的货币价值补偿可直接由主权货币购买实现,人类经济体产出商品价值量将只受资源劳动力等刚性条件约束,相对过剩将成为历史。
公益经济的发展空间其实是非常广大的,以张二寅先生的说法就是“山河为仓,智力为库”。除了一般性绿化、环保、国土整理、公共卫生外,国民义务教育、养老托幼、社区安保、专利技术储备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是“剩余资本”用武的好地方。制定政策让国民私人或企业法人等的存量资本投入公益经济的快速发展,主权货币购买其服务(让投资者能赢得较好收益),既增加了公益产出,又消除了热钱炒作的危害,经济系统中的帕累托改进得以实现,多赢!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中,实际上还自然地蕴含着财富的二次分配平衡机制。主权货币在实现市场主体实物利润的同时,源源不断地为公益经济提供动力,保障着公益经济可持续壮大。在此过程中,国民们实际上动态地平等地免费共享着公益经济的各种福利。
3 “公益国”及其对内进出口简述
形象地将一国公益经济领域独立地看成是一个经济体,可将之暂命名为“公益国”,每个国家都有其对应的公益经济,自然地都对应地存在着一个“公益国”,这个对应的公益国是其市场主体最忠实最亲密的贸易伙伴,它最慷慨无私,它不仅在与其市场主体进行进出口贸易时用主权货币购买其相对过剩商品,为市场主体消除了相对过剩,保障了市场主体持续地有钱可赚,同时还无私地用全部公益商品回报国民。
向公益国进出口,类似于对内进出口,这里的“内”指的就是一国的公益经济领域(对内进出口概念也许最早源于1933年卡莱茨基著作《对外贸易和“国内出口”》)。市场主体中相对过剩商品被主权货币动态购买,源源不断地向公益经济领域输入,相当于是市场主体出口商品给公益经济领域,公益经济产出的各种正外部性免费供国民分享相当于公益国的回报。此种“对内进出口”过程中,市场主体在得到货币的同时,还得到了公益商品的回报,其综合效用也许远比传统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得到的商品剩余效用量大。
4 对内进出口与对外进出口异同简述
市场主体的创富能力是其比较优势,它可以让一些人先富起来,但其劣势是相对过剩;公益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创造各种正外部性,促进一国政治经济更和谐…二者间的比较优势互换,可看成是一种更广义的进出口“贸易” … 市场主体对内出口相对过剩商品给公益国,公益国付给主权货币的同时还回报各种正外部性。二者协同既消除了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又发展了公益经济,多赢,帕累托改进成为常态。在当今世界各国间传统商品进出口贸易基本饱和之际、各种贸易战汇率战货币战日益升级之时,各国大力拓展这种对内性质广义进出口贸易,也许才是当今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理论有机地联接市场主体和公益经济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市场—公益”二元经济体,是对传统市场经济的拓展结果。“市场—公益”二元经济体为对内进出口提供了最新科学理论模型。
对外进出口,平衡时是各国讨价还价性比较优势的生产剩余分享,当边际贸易效用为零时,进出口贸易达到平衡稳定态,在这样的平衡贸易中,各国间的贸易冲突最小但同时也不可能继续扩大进出口规模了。当各国间贸易存在顺逆差额时,以中国的贸易顺差分析,中国的约三万亿美元顺差的实质是美国和其它与中国发生国际贸易的国家得到了相应价值量的真实商品,中国得到约三万亿美元纸币。因为中国央行发行人民币时部分采用外汇占款制度,此约三万亿美元纸币对应着近二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增发,它是造成中国通货膨胀重要原因之一。在此种进出口贸易中,中国不仅失去了价值近二十万亿元人民币的商品,还顺带产生通货膨胀及其贸易冲突。这样的贸易合算吗?
当世界各国贸易基本平衡时,贸易的边际效用趋于零。此时各国的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要么鼓励国内居民贷款消费,要么对内出口给公益经济领域发展公益经济。居民贷款消费以确保不发生次贷为约束。当居民贷款消费逼近次贷临界态时,相对过剩商品宜迅速转向对内出口给公益国发展公益经济。
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的消除有多种方式,出口、居民消费、投入公益建设是其主要方式,理论上此三种方式对相对过剩商品的消耗量是不同的,其边际效用及其边际效用递减速度等也是不同的,具体数据得实证。此类实证对比分析是发展公益经济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它是决定市场主体相对过剩商品如何高效使用的基础。
5 公益经济与财富仓库类比分析
从财富仓库角度考察公益经济,公益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财富仓库…
公益国中最大的财富仓库就是其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系统本质上是公益性质的)。一国在加强其生产力系统建设时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这些投入就相当于是一种财富的储藏,生产力系统升级后,可以产出更多商品,相当于这些储藏财富转移到新商品中。
生产力系统这个财富仓库由什么组成?硬件上讲当然是道桥、车船、厂房、机器设备等(这些硬件有私有成分也有公共成分,此不细论),软件上讲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制度,也包括公安、国防、金融、政治、法律等…
生产力财富仓库不仅储藏财富,还会增值财富。投入一份财富建设升级生产力系统,可以在未来产出N(N>1)份财富。由此,也足见“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的经济性能相当良好。
公益国这个优良的公共财富仓库,可以优先储藏养老金等社保资金,央行用主权货币支付其公益资产的使用租金保障这种储藏财富的正常收益,有利于社会和谐,同时还避开了社保基金等重要资金投资风险领域如股市债市等的管理难题。当公益国财富仓库仍有储藏空间时(实际上公益国这个财富仓库的远期财富储藏量是无限的,除了社保资金可以储藏在里面外,还可以储藏大量其它财富),可以有序地让社会存量资本进入,这也是新宏观主义储备需求的主张之一。
6 结束语
中国当下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前夜, 高层若懂了新宏观主义,理解了“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的奥妙,在当今国际贸易边际效用趋于零之际,可以顺势而为地将一些大型国企向公益领域方向转,大力促进“市场—公益”二元经济系统中的“对内进出口”广义贸易,既可消除市场主体相对过剩,保障市场主体持续地有钱可赚,还能促进公益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保障了充分就业,多赢性帕累托改进将成为常态。
201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