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全国各省份都在积极争办自贸区。昨天智库推过头条中就表明,第三批自贸区最快将在两会后获批,数量可能在5至8家。
自贸区的制度设计对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引进投资和活跃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成为对抗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推进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除了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国、跨地区的自贸区以外,也在国内积极试办了自贸区。
在部分地区创办自贸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推行一批国际通行的市场管理制度,以此来检验它对推进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出多少积极作用。这有别于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大量建立的经济开发区。
两年多前建立的上海自贸区,至今政府不再向区内企业提供任何优惠政策,而是由政府公布负面清单,区内投资企业只要对照这张清单,就可以自行决定投资方向,在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即可。
已经在上海自贸区内实行的这套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试验,而按照当时建立上海自贸区的设想,是要看一看这套新的管理制度的作用到底怎样,在成熟以后即要向区外推广。但是,目前各省份出现的争办自贸区热,思维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上。
目前,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各地政府稳增长的压力很大,因此很希望在本地区能再出现一个经济增长的“盆景”,以此制造政绩。
但自贸区并不是稳增长的灵丹妙药,它更积极的意义是以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来促进经济转型。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争相创办自贸区其实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将在已经建立的几个自贸区内实行并被实践检验成熟的管理制度移植到本地区。
而负面清单这种管理模式,明确规定了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让人眼前一亮。这不仅极大的增强了市场和政府的透明度,同时也让市场行为更加自由。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今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都要依照负面清单模式,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都有清晰的界定,已经在上海自贸区实行的负面清单制度与中央正在推进的政府职能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这一改革目标并不局限在自贸区内,而是对全国的全局性要求。
既然如此,各地政府不必过于追求本地区是否有一块自贸区的招牌,而是可以先行建立起负面清单制度。与其急于向中央要政策,争办自贸区,倒不如从内部挖掘潜力,先在本地区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以政府职能改革的先行一步来释放本地区的市场活力,提高本地区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
当然,中央政府也有必要及时总结上海等自贸区通过实践已被证明效果的经验,并尽快向全国推广。
来源于/价值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