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分配与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之六)


 1.收入、支出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在达到很高收入水平以前,用于衣着、娱乐和汽车开支的增长比例大于税后收入的增长。当然,根据定义,用于奢侈品项目的开支增长得比收入快。随着收入上升,储蓄增长得非常快。储蓄是所有项目中最大的奢侈品。”[1]
笔者认为,关于收入、支出与储蓄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储蓄是收入超过支出的差额,这种差额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单位消费品的价值,使得既定的收入水平相对过多,由此产生储蓄;二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货币化而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其主要表现为存款形态;三是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居民收入一部分不能实现对于消费品的购买,由此形成一部分储蓄;四是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出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收支预期,居民在削减既有消费水平之后所形成的储蓄;五是由于政府信贷投放过多,导致货币在投资和消费领域分布不均衡形成的储蓄;六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间歇期而形成的暂时性货币资金闲置,而形成的储蓄;七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鉴于对本币升值预期进入本币升值国形成的储蓄(这里含外资投资收益留存部分);八是在统一的外币结算方式下,由于贸易经常性收支顺差所形成的不能实现正常购买力的储蓄。
理论上而言,就储蓄对于经济影响而言,并不是储蓄越多越好。综括上述八种储蓄方式,笔者认为,只有第一种、第六种因素形成的储蓄才是合理的,其它因素形成的储蓄都是不正常的,不利于经济运行。因此,根据现代经济条件下形成储蓄的诸多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种储蓄,与之相对应的投资应该通过产业升级的方式实现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对于第二种储蓄,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实现可再生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对于第三种储蓄,应该通过调整社会产品结构的方式,使投资与消费在价值形态和使用价值形态上实现有机统一;对于第四种储蓄,应该通过建立强大的社会保障的方式,刺激居民消费,使生产与消费保持均衡;对于第五种储蓄,应该通过适度控制货币投放规模的方式加以控制;对于第六种储蓄,应注意保持生产间歇性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需求和供给的均衡,以充分发挥生产间歇性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第七种储蓄,应该通过构筑强大金融防线的方式,防范外资撒离或过度投机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对于第八种储蓄,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的方式,实现经常性贸易收支平衡。
 2.节约增加的储蓄对收入和产出的影响
“在一个投资不变的乘数的模型中,反映节俭增加的储蓄函数的上移实际上将减少收入和产出。减少多少?产出按乘数方式减少,直到收入降到如此之低,以至于人们的新的意愿储蓄量再次与投资量相等时为止。”[2]
笔者认为,由于节俭而增加的储蓄实际上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假设条件之上的:第一、银行部门在不能进行资金贷款的情况下,还继续接纳存款;第二、银行在没有发生贷款利息收入的情况下,还继续对存款人支付利息。鉴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关于节俭对于生产的紧缩作用所依赖的上述假设条件,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银行会做这样的买卖,退一步地说,就是做了这个买卖,其也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导致亏损。因此,从现实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导致节俭的原因在于三点,一是本期的产品生产没有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而使居民买不到相应的商品(当然,这里必须假设一定时点内货币供应量是恒定的);二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由于没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要将一部分收入留待老了以后,再购买消费品,由此导致了其收入与消费在时间点上的不一致;三是由于对自己未来或子女收入的不确定预期,必须将目前收入的一部分进行节俭,用于在未来时段购买消费品,由此也会形成收入与消费在时间点上的不一致。上述三点说明了不是节俭导致了生产的收缩,而是由于没有正确地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以及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消费在时间点上的分布,产生了节俭。因此,从解决方式来看,鉴于节俭产生的特殊性,当前通过增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弥补居民消费的不足、保持经济总量增长,显然只能“治标不治本”,其会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的失衡。所谓“解玲还需系玲人”,笔者认为,当前解决消费疲软的正确办法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要妥善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通过生产产品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调整,使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二是要通过建立强大的社会保障和稳定居民收入预期的方式,实现居民收入和消费在时间点上的吻合,使现有的收入与消费保持协调。只有通过这样的调控,经济总量才能在保持生产与消费总体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增长。
 3.节俭对投资的影响
“在古典模式下,节俭的增加将使AD移向AD1,但不改变产出或就业,但它却可以会引起更多的投资。”[3]
根据古典模式的假设,市场是迅速出清的,由于节俭引起消费的减少,多余的资金便可以用来投资。这里必须明确一点,假如在节俭之前生产与消费是均衡的,即消费者取得的收入与对应的消费物品相匹配,如果节俭了,这部分消费物品的价值就没有办法实现。在此情况下,要达到古典模式下由于节俭而导致的消费扩张,还必须做以下假设:第一、社会将本期生产的由于节俭而多余的消费资料留待下一期消费;第二、生产消费资料的厂商由于居民的节俭,部分消费资料的价值没有实现,因此,其用于再生产所必需的货币投入,必须通过向居民借入其通过节俭方式而积累下来的价值加以解决;第三、在下一期生产过程中,由于存在上一期未实现的消费资料,因此,由节俭带来的投资扩张,其投资方向一定是用于生产资料的扩张性再生产。(从生产资料再生产的本质属性来看,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可以通过规模的不断扩张,在自身内部实现内循环);第四、再假设一点,假设居民收入节俭对应的物品不是消费资料而是投资,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以股息或以利息形式表现的收入中。因为,就工资而言,居民的工资收入主要是为了满足维持其自身和家庭生活需要,其对应的应该是生活资料部分,而股息、利息主要来源于投资领域,其对应的物品有可能是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
根据上述四点假设,笔者认为,古典学派所谓的节俭能够使产出自动扩大的论点是存在一定前提条件的,在前提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节俭(这里所说的节俭系指全体居民都进行节俭,不存在居民基本消费不足的问题,并且节俭是持续不断的)所导致的投资支出增加,其一定首先用于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生产资料投资内循环的规律决定了这种扩大再生产可以无限持续下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社会生产资料生产不足,则适当的节俭可以加快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步伐,提高生产资料供给规模。在生产资料供给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如果将节俭的资金继续用于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只会造成诸多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笔者认为,在生产资料供给已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解决节俭资金出路的唯一办法,就在于将节俭资金用于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的生活资料扩大再生产,其主要表现为加强教育、文化等精神性消费产品的扩大再生产。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20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282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28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