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我眼中的释迦牟尼4.如何修成正果


        对于释迦牟尼成佛的过程,佛经里的描绘,已经带有很大的神话传奇色彩。就客观而论,释尊的成佛过程,大致经历了出家、修禅定、修苦行和证得菩提这样四个阶段。

一、出家

根据早期佛经的记载和大部分学者支持的观点,释尊出家时应该是29岁。根据这一说法,释尊在出家后的7年中求道游历,并于35岁(一说36岁)获得解脱成佛。

公元前536年,29岁出家的释尊离开迦毗罗城,最终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此时的王舍城正是六师外道的天下,尤其是耆那教的根本据点。就是在这王舍城,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于21年前宣布自己得解脱之道,而此时的大雄也正是63岁,此时正是处在耆那教传教的高峰,据说耆那教的教徒仅在王舍城那时就有几十万人。大雄被人们认为是解脱者,当时耆那教认为的主要解脱手段就是禅定和苦行。

二、禅定

根据《佛旨正源》的考证和分析:

在摩揭陀国见过国王之后,释尊开始了他的修行活动,他首先选择的修行方式就是禅定。在当时有两位禅定的大师,这两位就是阿罗逻·迦兰摩和郁陀迦·罗摩子。据说阿罗逻获得了所谓“无所有处”的禅定水平,郁陀迦则获得了所谓“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水平。

在早期佛经中有如下记述:

释尊前去拜访阿罗逻,在听闻了他的修行方法后,当场获得了与他同样的禅定效果。阿罗逻为此大吃一惊,要求释尊留于门下,与他共同统率弟子。

对此,释尊回答说:“您的道法不能使人通往离轨、离欲、止灭、智慧、正觉和安逸,而只能使人获得无所有处。”说完他就离开了阿罗逻。

与遇见阿罗逻时的情况一样,释尊拜访了郁陀迦仙人,并也立刻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效果。通过亲身对比的释尊认为,最高水平的禅定不能产生境界的提升,所以他同样否定了郁陀迦的修行之道。

佛祖以他亲身达到的最高禅定水平明确告知世界,禅定的效果体现在对已经认识事物的不同观想和已有境界的充分表达,但禅定不能带来人们的觉悟提升

三、苦行

根据《佛旨正源》的考证和分析:

在释尊通过自己的实践充分认知到禅定不可能带来觉悟之后,就决心投入苦行,亲身体验苦行是否会带给他所希望得到的解脱。

因此,他来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以西不远的尼连河(恒河的一条支流)沿岸的一片树林之中,在这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苦行林”的树林中自发聚集着大量的苦行者。成道后的释尊告诉人们。当时他一看到这片树林就非常欣喜,就马上决定留下来,在这里他度过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伴随着他度过这六年的还有被称为“五比丘”的来自于他们家乡的五位出家者。

在释尊六年苦行的过程中,出于学习和甄别的目的,他逐一地实践在苦行林中的各项苦行方法。

首先采用了与禅定配合的第一种苦行,之后又开始了禁止呼吸的第二种苦行,最后他开始断食,进入了第三种苦行阶段的尝试。

为了验证苦行的效果,释尊对自己采取的是极其严酷的苦行。

对于释尊行苦行的严酷程度在各种资料中都有一定的记载。

四、证得菩提

如果今天你去伽耶城的佛祖成道地,你可以发现一棵茂密的毕钵罗树,这种毕钵罗树也被称为“菩提树”。

在这棵树下,人们设立了一个亭舍,称亭舍所在位置就是当年释尊静坐开悟之地。不过,如今在佛祖伽耶的这棵菩提树下,已经不是佛祖当年静坐过的那颗树,而据说是佛祖时代那颗菩提树的孙子辈,通过插枝成活的树。

在佛祖伽耶,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菩提树的茂密程度,在寂静的树荫下作冥想,这也是印度出家人通常采用的修行方法,菩提树下被认为是圣者获得最高觉悟和究极真理的场所。

据说当时的释尊穿的衣服是用墓地上人们丢弃了的衣服碎片拼凑起来做成的粪扫衣。在菩提树下,铺设着象席子一样,由附近农民供养的一种名叫吉祥草的柔软干草。

人们说,佛祖是在菩提树下,坐在吉祥草上,穿着粪扫衣得到的解脱

五、定戒慧,定中生慧

现在的佛法理论中常说“戒定慧”,讲究“定中生慧”。

不过,从佛祖修行成道的过程来看,明显是分为“定”、“戒”、“慧”三个阶段。其中禅定就是修“定”;苦行则可以看成一种严酷的“戒”;而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其实是一个“定中生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