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水南村 “幽人处士家”
-----考察海南水南村卢多逊纪念馆随笔
曾祥裕(赣州风水养生堂 咨询电话 13766307454)
(温情提示:应易友的需求,赣南杨公风水培训网将于2月19日在赣州市区赣南日报社内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联系方式 :电话13766307454,QQ421184777,微信订阅号:杨公风水曾祥裕)
2016年元月22日,我在寒潮袭击中国大地时,幸受海南三亚福主之邀,从寒气侵骨的赣州古城来到温暖如春的美丽三亚,为其公司和住宅调理风水。闲暇之余,我在福主的安排下到了崖城水南村作了深度文化考察。
与水南村的缘分,是因我在酒店休息时读到一首诗:“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远客仗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读完此诗,我浮想联翩,穿越历史时空,与该诗作者,一千多年前,曾任北宋宰相的卢多逊而神交。这是卢公被流放至三亚水南村时即兴之作,细致地描述出了北宋时水南村的风物人情。由此引发我走访崖城水南村的兴趣。
水南村属于海南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古村落,因地处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
据史料,自西汉至北宋千余年,崖城一带的开发主要局限在水南一方。或许是水土情缘吧,隋朝的临振郡,唐朝的振州及宁远县,北宋的崖州或吉阳军,其治所代代相因,一直盘桓在水南一村。所谓“琼南第一村”,因此成名。 直到南宋淳熙年间,吉阳军署才迁到宁远水北对岸,即今天之古州城遗址。因此可以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如同北京人说的,“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一样。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与水南村有联系,元朝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曾来此学艺,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也曾在此居住了一年多。从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因被奸臣陷害流放到崖州而居住于此,如唐朝李德裕,宋朝赵鼎、卢多逊、胡铨等是,他们成为海南流放文化的有机组成,也使水南村有了“幽人处士家”的别称。
明清时期在海南建省,海南也不再是流放之地,海南文化更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被誉为“琼州三星”的丘浚、海瑞、钟芳等千古名人。在“琼州三星”中的钟芳就是三亚水南村人。钟芳自幼有“崖州神童”的美誉,他多才多艺,蜚声中原,与其子钟允谦同为进士出身,满门鼎盛,被世人赞为“海外之衣冠盛世”。
我漫步这个名闻天下的古村落,只见古韵风情已不复存在,到处的钢筋水泥楼房,在杂乱无章的楼房中间偶见几座修复的古建筑。
在宋元海南诸多贬臣中,卢多逊属于位高权重、时间较早、对海南地方文化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尤其是他通过诗歌深情吟咏水南村,为这一千年古村做了非常生动的注脚,从而被海南人民代代传颂。
我放慢脚步,几经周折才找到卢多逊纪念馆。
卢多逊(934-985),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系后周遗臣,入宋后,追随赵匡胤南征北战,讨叛平乱,安定边疆,收复江南,成为开创北宋江山的勋臣。以博学强记、文辞敏捷、善弄权术、多发奇谋闻名于朝。例如赵匡胤喜欢读书,每次卢多逊打听其所读之书后,便通宵达旦地进行阅读,待到询问时,卢多逊对答如流,其他同僚自叹弗如,因此深得君主厚爱。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至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间,官拜参知政事、同平章事。曾出使江南,并曾奉诏参与《五代史》等的编撰工作。
但是,卢多逊和当朝宰相赵普不和,两人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状况。有一段时间,甚至将赵普排挤外放,“出守河阳”,自己掌握朝中大权。但是赵普很快二度拜相,这让卢多逊感到非常不安。对于卢多逊和赵普的矛盾,卢多逊的父亲深为担忧,他曾忧心忡忡地说:“彼元勋也,而小子毁之,祸必及我,得早死,不及见其败,幸也。”(司马光《涑水记闻》卷2)赵普也曾劝说卢多逊干脆自我引退算了,但是卢贪恋权位,不肯放弃。后来,朝廷查获卢多逊私交皇弟秦王赵廷美,太子太师王溥等七十四人在朝政大会上提议说:“谨案兵部尚书卢多逊,身处宰司,心怀顾望,密遣堂吏,交结亲王,通达语言,咒咀君父,大逆不道,干纪乱常,上负国恩,下亏臣节,宜膏斧钺,以正刑章。”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四月丁丑,朝廷下诏:“……其卢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卢多逊被罢相削职流放,“一家亲属”株连坐罪,“并配隶崖州禁锢”,“充长流百姓”,“纵逢大赦,不在放还之限”,这在宋朝“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硬性规定中,属于非常严厉的处罚。所谓“一家亲属”,按封建宗亲制度,除自家人外,还包括直系血亲、直系姻亲等,亦称“全族”或“九族”。按此估算,随同流放到崖州的卢多逊一家亲属老小,当有百口以上。其中卢多逊一家,有妻子苏氏,两个儿子卢雍、卢宽及女儿等。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五月,卢多逊与一家亲属,痛别中原,渡海到达了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州。他在给朝廷例行的《谢表》中写道:“流星已远,拱北极而无由;海外悬空,望长安而不见”;“班超生入玉门,非敢望也;子牟心存魏阙,何日忘之。”感叹被投荒海外,正如同一颗离北斗而逝去的流星,虽然赦还无望,但依然希望自己像班超、子牟一样,思念故土,心存朝廷。怅望之中仍流露出如此爱国情怀,也属不易。
卢多逊南岛投荒后,作为戴罪之身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凌。他们全家历尽艰难辗转到达崖州,却不被允许在城内居住,只能落籍于州城二里开外的水南村。同时,崖州小联吏牙校之子垂涎卢家女儿貌美,倚势求婚,卢多逊因恶其势利再三拒绝,结果遭到知州及同僚的百般凌辱与胁迫。万般无奈之下,为保全女儿性命及一家亲属的安全,卢多逊只得忍辱嫁女。所幸水南村民风淳厚,才给予卢多逊一丝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由于气候不太适应,再加上心情低落,在三年之后的雍熙二年(985年),卢多逊病死在贬所。
在卢多逊死后,朝廷下诏将其家迁于容州(今广西北流),不多久,又放置荆南。后来,朝廷录用他的儿子卢雍为公安主簿。他的另一个出生于水南村的儿子卢察在景德二年(1005年)考中进士,并为州簿尉。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卢多逊归葬于襄阳。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卢家有部分家属仍散居于崖州,卢多逊因此被称为崖州乃至海南卢氏入琼始祖。
卢多逊后人在崖州乃至海南全岛繁衍生长,现今海南共有卢氏宗亲3万多人,积淀了源远流长的卢氏家族文化。2006年,海南卢氏宗亲在水南村修建了一座仿古宫殿式卢多逊纪念馆,并于2007年6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5月3日,海南省卢多逊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据说,卢多逊家族之所以人丁兴旺,代代人才辈出,有一段风水方面的故事。
卢多逊刚到水南村不久,从浙江也来了一位风水师,专事给人算命,择日,看死人下葬的墓穴的营生。这位风水师在海上也得了痒皮病。来到了水南村时,得到卢多逊一家的关怀与照顾。当时,卢多逊的亲属请这位风水师为卢家占卜一块风水宝地当作墓地。
这位风水师马上就答应下来。但是这位风水师说,我年老了,行动不便,眼力也不好使,要找着好墓地不容易。为了一个好结果,等我儿子明年来的时候才叫他去帮恩公寻一处上等好的墓地。卢多逊一家也不为难老先生,照样照顾他。
第二年,风水先生的儿子来了。卢多逊派带路的熟人,及家里人,提着午饭随先生到山上去寻找墓地。走了十里路,来到南山脚下,但见南山横亘在南海边,像一只巨鳌,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脉逶迤有情。风水师带着出随行穿过一片甘蔗地时,每人折了一根甘蔗拿在手上,当拐杖作打草惊蛇之用,然后往所相中的山腰走过去。风水师看的这穴地背靠南山龙脉,对着日出的方向,面前有两条长长的罗带,特别是左边的绿化带长而舒缓,足有六里路之长,右边的绿化带短一些,可见一些不高的山岗,附合左青龙右白虎的地理格局。前方有一条驿道对着墓地而来,驿道上有石锣石鼓分列左右。名胜称为:石锣石鼓。
这位风水先生看清方向后,就着手看墓穴。风水先生问卢家随从的长老说:“你们想要一代皇帝的墓穴,还是想要世代蓝袍的墓地?”卢家长老说:“要世代蓝袍的墓地”。风水先生心中有数了,就坐下来吃午饭。吃了午饭后,又啃了甘蔗。最后,风水先水用一大把甘蔗渣放在所取墓穴的位置说是作为取墓穴的标志物。风水先生还在墓穴附近埋下选穴铜钱,烧了买地纸钱,点香插下九柱香。一切妥当后,风水先生就转身回程。在路上,风水师说:“这穴墓地本来是一穴龙地”,但怕说大了,让州官听到反而坏事,只好说是蜈蚣地。也可以说是风飘罗裙地。埋下死者后,卢家将世世代代都有贵子当大官,穿蓝袍。
村人俗话讲,卢家不要一代皇帝,只要世代蓝袍。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如今道来津津乐道。至于,埋葬的时候呢,又出了意外。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雨水顺坡而流下来,把白天放的甘蔗渣冲移一两米外。再过几天,卢家有丧了,派人上山格地,挖金井,但已经不是当时的风水先生了。因此,卢家的这穴地还不算埋到最佳位置。
据说,在琼的卢家后人得到这一风水宝地的荫护,个个身材欣长肤色白皙,脸颊像国字脸,声带清长,历代出人才。民国时期卢成毓任蒋介石台湾国防二厅厅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水南村的卢家儿郎谋事天成,名声大起。也是凭着这股成功伟力,卢氏子孙足足花了几近千万的金钱,将卢多逊故居重建起来,规格已经远远超过宋代始建的等级。经测,卢多逊故居坐向为癸兼丑,宅后有河流,右水倒左。
但是,前文已述卢多逊归葬于襄阳,至于是否真的葬于襄阳,不得考证。而且传说中的卢氏风水宝地究竟在哪儿,也无从考证。
本文且不论证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只从这一传说捕捉到这样的历史信息:卢多逊身为北宋高官,博古通今,对中国风水肯定信奉也有研究。而风水是中原文明的组成部分,所以,流放到海南的卢多逊在琼期间传播中原文明的同时,也把风水文化也传播到边远落后的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