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马克思主义论(3)


 

真假马克思主义论(3

 

第一章

第三讲,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斯大林就是通过歪曲、篡改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彻底篡改了、搞乱了、抛弃了这一规律。

在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方式概念无疑是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因为从词义(译义)上看,它没有其它含义;从实践上看,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个客体和问题是不言而喻的;从马克思主义对它的使用上看,其上述含义就更加明确了。例如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

“不论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2]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3]

很明显,这些不同提法表述的是完全相同的思想,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根本思想,即: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

同样很明显,这讲的生产方式、怎样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等不同提法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要给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内涵,那就只能是生产的方法和形式

由于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有时又直接用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等提法来表述和代替生产方式概念。

例如马克思说:“生产形式一有变化交换形式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社会的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产品交换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来调节。”[4]

又如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的日益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5]

因此,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方法和形式是毫无疑义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生产组织、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绝不是斯大林说的那样,仅仅是方法和形式问题、仅仅是现象和外表问题。而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问题。

生产方式包括那些容呢?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决定交换和分配,但“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6] 生产也决定于交换和分配。可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决定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又有反作用。

这就是说,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狭义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共同构成广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容。

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反映、决定和代表着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概念的上述含义是极其浅显明了的。所以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没有用错这个概念,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浪费笔墨对这个概念作不必要的赘述。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科学地揭示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观点。为了彻底弄清这种联系,彻底揭露和批判斯大林歪曲、篡改和否定这种联系的谬论,现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详细引证如下。

马克思指出:

“随着新的生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7]

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的再清楚不过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不过是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

为了彻底揭示这种“必然关系”,马克思反复地、多方面地作了阐述,他说:

“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货币主义的一切错觉的根源,就在于看不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 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为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是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8]

“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的更加夺目而已。”[9]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10]

“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11]

“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生。”[12]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因此,它的结果会不断表现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会不断表现为它的结果一样。”[13]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它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14]

恩格斯也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15]

这些阐述明确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而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内在同一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中商品生产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用假象掩盖了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甚至用物的外壳掩盖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只有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剖析,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和假象,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科学剖析的光辉结晶,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的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背离上述观点和方法,就只能重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覆辙。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存在上述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生产关系概念下了一个与生产方式概念不同的定义,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6] 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又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概念。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17]

所以更明确地说: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形式、从表面现象上看,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从本质、从内在联系上看,它们又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同理,交换方式与交换关系、分配方式与分配关系在本质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此,生产关系的内容不是与生产方式不同,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揭示相同的内容,是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中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因此,同生产方式的内容相对应,生产关系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共同构成广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此外,由于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都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以生产关系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概括。

最后,十分明显,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问题,也就是研究一个社会怎样生产、怎样交换、怎样分配问题,因此,也就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问题、阶级关系问题。(待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2] 《资本论》 第二卷44

[3] 《资本论》 第一卷20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16117页(第二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17618页(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7 页(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33页(95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页(第二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38页(第二版)

[10] 《资本论》第一卷9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2页(第二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1页(第二版)

[13] 《资本论》第三卷985

[14] 《资本论》第一卷590591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4页(95年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731页(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