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缘论
(一)无常的根源,是因缘而起
为什么会无常?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当时那些土豪,也是这样问释迦牟尼的。
释尊当时并没有空洞地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地让人硬着头皮去“悟”,更没有让人去读经典,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去观照。
释尊说:大家快来看呀,大家去想呀(这其实是一种观照、观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哪一样事物不是如此啊!
——这就是因缘、缘起的最初说法。
后来,这句名言被《杂阿含经》记载下来: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这句话,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
1、(因为)这个东西(事物)有了,所以那个东西(事物)才随之有了。(此有故彼有)
2、(因为)这个东西产生了,所以那个东西才随之产生。(此生故彼生)
3、(因为)这个东西没有了,所以那个东西也就随之没有了。(此无故彼无)
4、(因为)这个东西灭亡了,所以那个东西也就随之灭亡了。(此灭故彼灭)
接下来,释迦牟尼继续问:
1、这所有的东西(事物),哪一个能够不依赖于其他东西(事物)而独立存在?没有吧?!
2、这所有的东西(事物),又有哪一个事物能够永远存在?也没有!因为此缘灭了,彼也就灭了。
——这样看来,世界上哪一个事物能够独立于其他事物而无条件存在?又哪里存在着永恒的事物?
大家想来想去,确实没有啊!
据记载,释尊这么一说,很多人当时就一下子明白了。
因缘而起(简称“缘起”),是一个几乎人人都能简易观察到的浅显角度。
但是从这样一个不经意的角度,却揭示出一个非常深邃的真理。
(二)因缘而起,因果循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概括起来则是“缘此故彼起”。
意思是,有了这个缘,那个东西才“生起”(产生和存在)。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即有条件的),即:
因缘而起(称为“缘起”),因缘而灭,缘聚而生,缘尽而灭。
或者简单说成: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灭。
1、“因”是指主要的、根本的条件;
2、“缘”是指其他的、辅助的条件。
我们现在常说的“助缘”,说白了就是:
创造、提供有利条件,来助成事情,产生新思想、新事物。
从哲学理论上说,释尊认为,宇宙万物具有如下特性:
1、条件(因缘)性、因果性: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起(源),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以其他(某些)事物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
2、非独存性:
(因此)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于其他事物之外,
没有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无条件地存在。
3、非永恒性:(无常)
(因此)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不存在永恒的事物。这其实是因缘说的一条推论,这一条推论就是释尊前面所说的“无常”。
——这就是释尊的“因缘论”、“缘起说”。
(三)高超的说法技巧
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丝毫没有盛气凌人的样子,也非动不动就让人去看经典,或者简单粗暴地将别人斥之为“外道”而拒人千里之外……
释尊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问题,就把“缘起”这个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出来,并让人很容易通过观照而一下子明白,令人心悦诚服。释尊说法技巧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据一些佛经记载,佛祖在世时,说法之后,很多人都很快成佛了。我个人认为,这不见得全部是神化和夸大之词。这种成佛的“高成功率”,与佛祖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说法智慧和技巧密切相关。
佛经里在释尊说法完毕后,经常出现“皆大欢喜,信守奉持”之类的语句,由此看来也并非完全是纯粹的溢美之词,应该是对释尊这种高超说法技巧的由衷赞叹!
我想,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发展起来,不只是因为释尊思想的深邃,同时也是与释尊本人高超的说法智慧分不开的。
在初转法轮时,我们看到,释尊用四谛来说服五位比丘,表现出非凡的说法智慧和技巧,让我们再次领略了释尊深邃的思想、独到的眼光、深入浅出的说法风格,以及高超的说法技巧。
释尊风范,后世大德,何人能及?
(四)智者皈依
根据佛经记载,舍利弗(Sariputta)遇上了跟随释尊门下的阿说是比丘。因为阿说是比丘与众不同,舍利弗上前请教对方学的是什么法门。
阿说是回答道:“我只能告诉你我理解的一部分,那就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我所学的也就是这个缘起法”。
据说,舍利弗听了佛祖讲的“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的时候,当即就有很强烈的感受。之后舍利弗请求阿说是比丘带他去面见释迦牟尼,同时他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伙伴目健涟(Moggallana)。
从上面的记载看,舍利弗被吸引、有感应的,是“缘起”论。换句话说,只有缘起论,才是佛教与众不同的根本教义。
后来舍利弗和目健涟一起,共同率领二百五十名弟子,一同来到竹林精舍,因此皈依到释尊的佛教门下。
那么,舍利弗为什么会被因缘论所吸引呢?
在释尊后来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健涟,在皈依佛教之前,都是著名的“六师外道”之一的珊阇耶•毗罗脉子的弟子。
珊阇耶•毗罗脉子被后人称为怀疑论、不可知论者,他认为:
1、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否认具有终极(不变)真理。
2、人们善行所带来的结果,并不能因此而达到“梵”这样的最高境界。
3、人的解脱并非可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他说不清如何才能解脱。
相比之下,释尊的“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则是人人都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而体验到的,由此推导出的“解脱之道”,自然更加有说服力。
因此,舍利弗被释尊的“因缘说吸引”,并对其引伸出的解脱之道“愿闻其详”,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五)不存在永恒的神
理论界普遍认为,释尊的“因缘论”,通过“缘起-无常-无永恒”这样充分、严密的论证过程,轻而易举、又令人信服地彻底否定了“绝对神”的存在。
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梵天”(包括后来基督教的“上帝”),其实都是一种“绝对神”,被认为是无条件地存在的,即永恒的。
不过,当时有很多的门派涌现出来,纷纷反对“梵天”,否定“梵天”的存在。这些门派里较为著名的几个,被称为“六师外道”。这些外道中,有无神论者、有不可知论者、有怀疑论者……
然而,这些“六师外道”虽然都一致抨击“梵天”,但却无法用自己理论来令人信服地否定“梵天”的存在!
就拿珊阇耶•毗罗脉子的“怀疑论”来说,也认为“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由此也可以否定“梵天”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呢?这个“怀疑论”派,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舍利弗听到《缘起偈》之所以受到震动,想必是他忽然意识到:缘起论足以令人信服地推翻存在“绝对神”(梵天)的观点!
看来,舍利弗不愧是“智慧第一”啊!
释迦牟尼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
不存在至高无上、绝对永恒的“造物主”。
这里顺便说一下,最初的佛教并没有佛像,也反对崇拜偶像。据说到了佛教发展的后期,很多其他宗教(如耆那教)的教规被逐渐引入佛教,才有了延续至今的烧香拜佛。
(六)缘起偈
现今,我们依然能找到一首《缘起偈(咒)》,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
咒曰:“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顿得,堪达塔噶多,哈亚挖得,得堪杂哟,尼若达,诶望巴德,玛哈夏玛呢耶索哈”。
这首偈的巴利文:Ye Dhammā Hetuppabhavā, Tesam Hetum Tathāgato āha。 Tesam Ca Yonirodho,Evamvadi Mahāsamano。
意思是: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有译作: 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有译作: 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大沙门如实,亦说彼还灭。
有译作: 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