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棣:丹青不知老将至,大美山川入画来


  朱常棣:丹青不知老将至,大美山川入画来

  唐朝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霸将军》中诗云: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曹霸将军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他情操高尚,把荣华富贵,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

  我借用这句诗的意境来评论著名画家朱常棣:丹青不知老将至,大美山川入画来。

  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这是人们对巴蜀山水传统之美的共同印象,蒋东生先生撰文指出,天府之国,拥有数不胜数的壮丽山河和丰富厚重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山川形胜、人文厚重、人才辈出。不仅孕育出了黄荃、石鲁、冯健吴、张大千、陈子庄等美术大师,还滋养了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陆俨少等外籍来川的美术巨匠。四川的锦绣山川不仅陶冶了四川人民的精神情操,更吸引了艺术家们为之驻足、为之钟情、为之赞叹,从而为之落笔、为之着墨、为之讴歌。没有山水无以成天府,没有笔墨无以颂山川。大山大水养成大美四川,大美四川成就大美画坛。

  去年一次偶然机会,在四川美术馆观看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成都市文联主办的“大山大水·大美四川——朱常棣‘巴山蜀水’中国画展”,展出著名中国画家朱常棣近年来创作的80余件山水、花鸟、海瓷作品。朱常棣自幼习画,跟恩师朱佩君学画,受益匪浅,后自攻中国山水画,秉承书画七十余载,开辟了巴山蜀水的处女地,为四川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成为了德艺双馨的实力派大画家,是巴蜀山水画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正兴高度评价朱常棣先生为成都的美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思维活跃,常常规测大自然,用生活和思维认识来指导绘画,去表达自然山水与自我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去追求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同时也培养了成百上千的学生,桃李成林成绩斐然。

  朱常棣,1938年生于重庆,1960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 (后与四川大学合并)。曾师从著名花鸟画家朱佩君,后自攻中国山水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担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山水画会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曾在北京、广州、天津、兰州、台湾、汉城、吉隆坡、纽约、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朱常棣山水画集》、《朱常棣山水画》、《朱常棣的巴山蜀水》等专集。朱常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注重而不拘泥于写生,在对巴山蜀水长期的临摹基础上提炼、增减而成,也充分体现了自己倡导的“形体学”绘画理论。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本次画展,大批作品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清新、朴实、生动,感人。画出既有生活气息又有丰富内涵构思、构图尚美的作品出来。

  朱常棣的画,法度严谨,山石规范,林木苍翠,云气飘逸,泉水飞动,点景有致,留下了明显的传统山水画的印记,透出了文人山水画的气质。有评论家指出,朱常棣的山水画作品以“崭新的视觉,浓郁的乡土味,强烈的时代气息等特点著称于世。其作品充满着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他以一种具象的抽象意味,一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获得了新的形式结构与笔墨语言的鲜活性与独特性,呈现出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优扬的风格特色,明显的回荡着时代精神所谱写的旋律。

  朱常棣的作品,可规纳为三大类,一为江河系列,二为高原系列,三为农家系列。通常以长、大作品来表现美丽巍峨的四川山河。但他的小品画,也使人印象深刻,视野宽扩,灵动多变,丰富的生活情调和趣味性来打动人,常成组成套展示在观众眼前。

  朱常棣思维活跃,常常规测大自然,用生活和思维认识来指导他的绘画。从而在他的创作和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崭新的绘画造型理论,即“形体学理论”。他提出,“万物在光的作用下均为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在他的绘画实践中和教学中,取得了显作的成效。

  朱常棣的作品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但他的作品又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与照搬,而是一种感悟、提取、凝练与升华的结果。他以一种具象的抽象意味,一种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使他的作品不仅获得新的形式结构与笔墨语言的鲜活性与独特性,也使他的作品获得了由个人真切体验和感受而带来的浪漫诗性,呈现出宏阔壮丽、明朗清新、激越悠扬的风格特色,明显地回荡着时代精神所谱写的旋律,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气息。

  朱常棣擅长中国画,主攻巴山蜀水,其作品主要描绘四川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情风貌和宏伟气派。在他的笔下,巍峨壮伟的悬崖峭壁、极具韵律的壑沟怪石、烟云缭绕的三峡江雾、茫茫浩瀚的迷人仙境,这都是画家的人生追求与完美之梦。

  在朱常棣看来,写生才是画家获得创作灵感的不二法门。担任专职画家以来,他每年总会10余次外出写生。去年国庆节期间,朱常棣远赴泸沽湖写生,创作出20余件精美的山水小品。“写生是画家的基本课程,可以培养观察、分析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好的写生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不贴近生活、扎实写生,就没有创作基础。”

  几十年的创作经验,被朱常棣浓缩进自己的绘画理论中。评论界认为,提出中国画创作的“形体学理论”,是朱常棣最重要的艺术贡献,这得益于其工科背景。朱常棣曾教授过4年“画法几何”课程,他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光作用下均为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比方说,传统中国画有各种皴法,包括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等,但其实这只是注重表现肌理,‘形体学理论’更关注如何造型。”

  遵循这样的创作理论,朱常棣创作的《初醒的野山》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宁嘉河的小镇》则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有评论家指出,朱常棣的作品既承袭传统,又师古不泥,折射出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及艺术才华。2007年出版的《线描写生画选集》,收录了朱常棣100多件在邛崃、洪雅、汉源、峨边、理县等地的写生作品,它们“忠于自然,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将各地的山峦、瓦房、草木等景致准确再现。

  有评论家指出,纵观朱常棣的江边系列作品的各种画面,用墨黑而有透明感;用水润而有层次感;用笔变而有节奏感;用色淡而有快感。画出了层峦叠嶂的山;构出了青砖青瓦的房;写出了姿态轩昂的松;染出了轻柔的云。朱常棣的高原系列和江边系列的绘画作品,多以大幅画作呈现,而农家系列作品则是以如诗如画的小品为多。据了解,朱常棣的农家系列作品,则主要着眼于四川盆地农家之风土人情。农家系列作品从诗意的撷取,情趣的营造到调式的把握;从线的姿质,墨的润染,到作品的风貌,都能体味到画家的才情、乡情、山情和水情。有评论家指出,朱常棣的农家系列作品,常常使人感到轻松、自然,他的画中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焦虑,而是通过宁静平和的农家山野小景来表现人与自然共融共洽的审美境界,这便是朱常棣农家系列作品中最吸引人的亮点。

  今年78岁的朱常棣依然不断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还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先后为200多名学生传道授业,其中近10人已成为中国美协会员,还着手写作《挥洒江山:朱常棣山水画教学新篇》一书,希望将几十年积累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读者,我祝福朱常棣先生健康长寿,创作更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珍品。

  蔡律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