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举办26年的央视“315晚会”今年毫无悬念的将矛头指向了互联网经济,“饿了么”“车易拍”“淘宝”“海淘”“免费wifi”悉数曝光。尽管各界对于“315晚会”褒贬不一,但从本质上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晚会本身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对消费者维权保护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这样的曝光实际上无形中具有一种引领和压迫作用,这就够了,我们不可能期望依靠一家媒体来改变几千年固有、并不光彩的商业惯性。言归正传,作为互联网经济的翘楚、O2O经济的领航者,以“饿了么”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为什么被曝光,到底输在哪儿,难道真如大众议论,是跪舔不够的结果吗?
起底“饿了么”
“饿了么”的张旭豪无疑互联网创业的新贵,据传,1985年出生的他,有一天和同学在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宿舍里游戏正酣,临近饭点,有人呼吁直接叫个外卖,免得耽误时间。张由此突发奇想,决计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外卖产业。于是,2009年4月,张旭豪、康嘉等人在上海创立“饿了么”网站,正式进军O2O餐饮,6年后的2015年12月,张的饿了么以34.1%的整体份额(全国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约70.9亿元)勇立榜首。
不得不说,张旭豪是幸运的,这是因为,首先,张第一时间抓住了外卖互联网化的商机,并且找准了以大学生为主要客体的用户群,其次,由于实体经济疲软,在资本市场集体涌向互联网经济的2012年前后,张已经率先建立了相对明晰的盈利模式,因此2011年第一时间受到了资本热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中旬,“饿了么”已经完成5轮融资,累计金额近5亿美金。这并不算完,2015年12月,饿了么和阿里巴巴签署投资框架性协议,阿里巴巴投资饿了么12.5亿美元,获投资后,饿了么估值超过45亿美元,继续独立运作。
我们不得不感叹,快,实在太快了,“0起点起价、6年时间、45亿估计、业界第一”,放在实体经济,这样的案例你恐怕想都不敢想。“饿了么”头顶的光环已经无限多,标签也已经足够耀眼,“新贵创业”“O2O翘楚”“刚需市场”“超高估值”“互联网+示范”,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互联网经济所倡导的“唯快不破”的市场真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那句“萝卜快了不洗泥”!
“饿了么”到底输在哪?
“饿了么”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饿了么”员工超过12000人,服务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用户量超过4000万,与30000多家优质的品牌餐厅展开合作。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些数据都足够耀眼,那么就是这么一家能够为全国4000万解决吃饭问题,为30000家餐厅带来生意的超级平台,为什么会在315的当晚,被人们骂的狗血淋头,反胃不止呢?2015年底,我曾在《洗车老板跑路,下一个倒掉的O2O会是谁?》一文中预言了餐饮O2O的潜在危机,果不其然,危机来了。那么以饿了么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新贵到底输在哪?我以为:
一是,资本淹没了理想。对于创业者而言,对资本本身既渴望又可怕,因为资本一方面能够给创业公司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帮助公司迅速做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介入,创业者的话语权可能会丢失,公司的发展逻辑也有可能受资本左右,越走越偏。由于资本本身的投资特性,资本介入后最紧迫的就是做大,因为只有做大才可能有后续投资,才可能有高估值,才可能上市,前期资本才可能脱手形成收益。“饿了么”不可能避开这样的道路,每一轮融资都助推着公司迅速做大。然而,做大并不容易,这迫使张们或者他的执行层不得不降低加盟标准,不得不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甚至一次又一次压缩加盟者的利润空间,以形成流量大、供应全、活跃度高的假象,而本质上是一轮又一轮的泡沫催化的结果,一旦降温,公司将面临巨大危机,甚至死于泡沫 。
我想,张们打造“饿了么”的初衷肯定不会是让身边的同学们、高楼的白领们吃上黑作坊的肮脏菜,但泡沫把他们推得太高,可能已经无暇顾及泡沫之下原本被称为理想的的东西了。
二是,业绩压倒了正义。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格局下,执行层的考核也就会变得具体,具体成为发展加盟者的数量、各区域配送的及时性、各城市补点的广泛性、盈利的能力等。饿了么也一样,在强大的业绩压力下,市场执行层不得不降低加盟标准以满足全区域布点、近距离配送问题,不得不考虑每单外卖的利润,这种考量最终让市场人员不得不主动降低标准寻求加盟,尤其是一些偏远、欠繁华、城乡结合部地区。试想,一个刚刚建成的开发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大品牌餐馆一刻钟送到的饭菜,恐怕只有隔壁拆迁户留下半片瓦房的小作坊能满足你的需求吧。
三是,下推助长了上移。不得不看到,有些加盟者甚至不得不求着市场人员让他们入驻,因为这毕竟是个挣钱的买卖,毕竟比在街上推着小车卖红薯被城管追来追去强,毕竟可以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谋生计,对于底层打工者,这个买卖值得做,哪怕是给“小二”点钱。而对于“饿了”么而言,这种来自市场加盟者自下而上推动力逐步上移,增加了“饿了么”输的可能。
“饿了么”们该怎么办?
实际上,“饿了么”仅仅是新兴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代表,也只是315晚会枪打的“出头鸟”,因此,在这个行业里的其他人一方面应该庆幸,因为这次的枪打的“出头鸟”不是你,另一方面也应该反思,反思“商业价值与商业伦理”的关系,一味做大不是最终目的,“任何商业本质上都的有温度、有热度”,否则不可能长久。在商业领域应该始终崇上“工匠精神”,学学瑞士的钟表家族,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尽管都视“唯快不破”为真理,但我认为也应切记“慢,是一种态度;精,是一种品质”,而“慢与精”是“唯快不破”的前提。
作者:北纬353,媒体人、互联网业者。
声明:文章为作者原创作品,转载合作请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