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发展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和谐发展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求发展,首先要明确我们追求的发展究竟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发展的人在追求发展,他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怎么实现发展呢?揭示发展的内涵,是个长期的认识过程,是个由片面到全面、由个性到共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通常都是把发展当作运动和变化的同义词。准确地描述客观事实,应该用变化表达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差异,用运动表达事物存在的空间位置变化,用发展表达向着具有某种特殊属性功能的变化。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曾用发展表达“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一表达主要是概括了进化论的知识形成的认识。物质存在的变化,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生物,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植物到动物,动物从水生到两棲,再到陆生,产生地上爬的、天上飞的,从卵生到胎生,从动物到人,这就是原来意义上的发展图景。这些表述揭示了发展的部分内容,但不能作为发展内涵的本质。肿瘤由小到大,病毒由简单到复杂,阴谋由低级到高级,显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变化,沿着原来意义上的发展理念引导发展,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发展,片面追求提高产能和产值,以及政治上的发展片面追求提高民主和自由的程度,军事上的发展追求提高杀伤和防御力,文化上的发展追求提高知识信息量和经济与社会效益,人的发展追求提高竞争力,等等,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尖锐,以至人类自我伤害。所以,引起人们对发展的理念重新认识,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没有回答什么是发展的问题。现在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对发展内涵的深化、提高、完善,还是没有揭示出发展内涵的本质,没有回答什么是发展的问题。

和谐文化对什么是发展的回答,是从和谐、科学、真理的内涵全方位揭示发展的本质。

和谐内涵的本质是共同发展,但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共同发展,是相互关联、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的共同发展,叫和谐发展

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只有科学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

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或者说是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实际,这就是和谐真理观。只有真理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长治久安。

价值是具体事物的属性,是具体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度量,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功能,是它的质,这种功能起作用的时空范围与强度——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它的量,是真理转化为现实的尺度。这样的价值才具有普世意义,这是和谐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

发展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事物的发展就是增强自身促进和谐的功能提高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这是和谐发展观。事物发展的根本标志是提高存在的价值

人的发展,是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与精神境界

经济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物质条件

文化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精神条件

政治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条件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是在对立、统一、转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社会要素、组织与关系的结构,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表现,要通过人类个体、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来实现。

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种社会改革,都要用是否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提高价值、发展真理,来衡量、评价、判断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这是和谐改革观的基本观点。改革的根本原则实践和谐发展。

任何理论分析预测的结果,都不能由讨论、辩论、争论做结论,由事态变化进程的客观实际做结论学术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多少人和权威的赞同,重要的是内容中的科技与真理含量有多少。千秋是非功过,只能由人民评说,优胜劣汰发展,只能由历史选择

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否定的意见会促进肯定的意见深化、提高、完善,质疑与批评会促进思想进步、发展真理。请质疑、批评、赐教,欢迎参与交流、探讨、研究、传播

 

作者:张德文 

本人是退休教师,教过从初中一年级到本科二年级的多门基础文化课,做过教学箮理、教学研究工作,退休后从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文化研究。在价值中国网上有实名制博客。

联系电话18911331527。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