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中国发展主引擎


 城市群:中国发展主引擎

陈柳钦

   当今大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单体发展向城市群体发展转变。通过加快城市群发展,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各国城镇化的模式看,当城镇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城市群已逐渐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增长极。中国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其命脉系于城市群。准确把握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脉搏,引导其朝理想和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过程;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关联发展到紧密的联系;城市群内部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城市群的结构和功能趋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必然会通过经济的推动来加速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群对区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通过整体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外围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二是通过内部不同等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完全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一般规律,符合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特征。从当前各种要素分析来看,要实现中国城市的健康布局,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平台将是特大城市群。发展城市群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妥善解决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乡村合理布局、融合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既解决城市发展需要减少成本的需要,也可以尽最大可能实现生态、集约发展。另外一方面也符合“非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这一中国城市布局的基本规律。

在考虑中国未来的城市群发展时,还需要特别关注未来人口合理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高峰时将有15亿,其中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净增3.6亿。这就决定了中国只发展几个大的城市群是不够的,需要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承接现有城市群地区结构升级和优化整合后转移出来的产业,承接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转移出来的人口,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

当然,城市群不能成为强扭的瓜!城市群不只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空间上集中分布的一群城市,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城市群在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能够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能够统筹协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群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启动城市群评估,重点是摒弃“以GDP为指挥棒”、“摊大饼”式的“跑马圈地”、大投入拉动财政收入的粗放建设模式,要注重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要重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要注重发挥发达的交通网络的沟通联系作用,同时二级城市要注重与核心城市实行错位发展(包括垂直错位和水平错位),防止城市之间激烈的非合作博弈,从而真正实现“一群城市”向城市群转变。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