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戴姓来源 分布


                                        戴 姓

一、戴姓来源之说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史记》所载,周武王以牧野之战,沉重地打击了商王朝的军事主力,商朝虽亡,但仍有部分残存势力。武王考虑西周尚建,根基不稳,对旧商朝的王室成员分而治之。于是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暂时统治商朝的遗民,又将商的王畿划分为邶、鄘、卫三个区,由武王之弟管叔鲜镇守卫,蔡叔度镇守鄘、霍叔处镇守邶,三区同时也为封国。武王最初的想法是利用三国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罢兵之后,回到镐,于是周在东方的势力比较薄弱。这时武庚表面上臣服于周,但时刻想着复辟旧国。西周建立才两年,周武王姬发死去,其子成王继位,而成王此时幼小,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鲜,蔡叔度怀疑周公旦篡权,对周公旦表示不满。武庚乘机与管叔鲜,蔡叔度勾结,又联合奄国(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发动大规模叛乱。周公旦被迫率兵东征,经过三年的战斗,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贬黜霍叔处。又在洛水北岸修建了一个东都雒邑,即今河南洛阳。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国。封微子启于商都立宋国其目的,一是周公旦欲以仁义邀好天下。二是徽子启在商朝算得是个仁义之人。宋国是一个小国,至第十一位君主(约公元前799年—前766年)死后,被西周天子赐以谥号为戴公。戴公传位武公司空(约公元前765年—前748年),戴公的庶子撝遂以谥号“戴”为氏,戴撝的后裔便以戴为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一个小国名戴国,为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其国邑一说为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兰考县。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3年)为郑国所灭,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由殷氏改戴姓而来。据《鼠璞》载,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有不少商朝遗族仍住在原商朝的首都殷地,这些国民以殷称姓。商朝自盘庚由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直至商朝灭亡的270多年间,一直以殷为都,史称殷商,又曰殷国,故有商朝之民多以殷姓。商灭,有以殷姓之民改殷为戴姓,以避祸。

    4.由其他民族改姓而来。据有关史料记载,满族的满州达尔充阿氏、戴佳氏、鄂温克族的涂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古、回回、瑶、土家等民族均有戴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纠集的管蔡之乱后,继封商朝末代王帝辛(即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史称宋国,微子启为宋国国君,定都商丘。传至宋国第十一位君王时,死后谥号为戴公,其庶子名撝,以父王之谥号戴为氏,称戴撝。其子孙后世便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始祖。

  戴姓郡望:谯郡(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济会郡(今山东济水与黄河交汇处)清河郡(今山东临清)

  关于《大戴礼》、《小戴礼》的来历:戴姓中的谯郡一支,传六代至西汉中叶,以文化知名,其中戴德是著名经学家。他曾把传世的《礼记》加以删节,编为八十五篇,被后世称为《大戴礼》。此后,他的侄子戴圣也精于经学,又把他编订的《礼记》进一步削减为四十六篇,人称《小戴礼》。大小戴礼通称今天的通行本《礼记》。由于二人的学识渊博,贡献很大,后人为了纪念,便以注礼作为堂号。

二、戴姓的播迁分布情况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撝数传至戴升云,戴升云由宋地(今商丘)迁居谯郡亳州(今安徽亳县),之后,世代留居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地,即谯郡。西汉时,戴姓有人从豫东迁豫西,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他本为慎阳(河南正阳)人。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左将军而徙居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西汉末年八王之乱,引起魏晋南北朝时的匈奴、羯、羌、氐、鲜卑之五胡乱中华。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中原的戴姓和其他姓氏人一样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不少人被迫南迁,如居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泽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籍湖北荆州。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的女婿就名戴君胄,为将佐。其子名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祖。唐代,戴姓在陕西、山西、江西等地繁发较盛。宋元之际,金人和蒙古不断南侵,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不少南迁福建、广东。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戴仁忠、戴仁恭兄弟迁往台塆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塆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和江西填湖广、迁民姓氏之一,由山西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由江西迁湖北湖南。清代,福建沿海戴姓人陆续迁往台塆东南亚以及欧美。

三、红安戴姓来源之说

  红安戴姓的始祖名戴兴、戴华、戴世英。明朝洪武初年(约1368年—1372年)戴兴由江西浮梁受谴迁居黄州府麻城县太仙乡金厂河东岸定居(今红安县城关镇金沙河底东向,村庄已被淹),与戴兴同来黄安的有戴华、戴世英等三人。有史料说此戴氏三人为镇守金厂河金矿局将军李牧林的副将,后遂落籍安邑。戴兴居金沙河东岸;戴世英迁居檀术岗河西南的戴世英村,此村以其名字命名;戴华迁县南高桥乡庙咀,戴十二,后裔迁播八里水岩等处。

  红安戴姓缙绅略录:戴世英为明初进士,官指挥使。戴锡纶,中清乾隆河南榜举人,官广西合浦、南海知县,嘉应州知州,署绍州知府。戴思齐为明宣德年间举贤良方正,官宛平县知,行取吏部主事。戴春秀,中清同治壬戌副榜。戴尚第官鸿胪寺。戴班扬官沅江训导。戴正扬官铜陵典史。戴廷璋为县丞。戴之延为照磨升直隶龙岩州同。戴大成官刘马司巡检。戴大套官巡检、安东县丞。戴大同为杭州巡检。戴文铨于清宣统以廪贡任归州学正。戴锡绂为沙场盐大使。戴克启为岁贡。戴泽同为清嘉庆甲子副榜,官监水知县。戴泽恒岁贡。戴泽长为道光乙酉经魁、乙未进士,官开州知州。戴泽远官涑水知县。戴相勋县丞。戴启绅,中壬戌举人。戴衡山官广东协镇。

  岁贡:戴元吉、戴际昌、戴秀籣、戴学诚。戴鸣皋为州同。戴绳武为县丞。戴福民为千总。

  戴姓在旧黄安邑分布情况:戴世英后裔为北分居,散居于七里镇上戴家、戴家洼、戴家、戴家塘、戴家凹、戴世英;戴华后裔为南分居,散居于八里镇戴家垸、戴家冲、太平桥乡戴家长塘、廖家垸、戴家小垸;戴兴后裔为中分居,散居于金沙河东岸即城关镇建苏村以及金沙河水库底已淹没的几个村(其居民后已搬迁到其他乡镇)以及金沙河西岸二程镇的戴家咀、戴家。

四、史海钩沉

  禀生戴凌云,家贫力学,有孝行。父久病,床卧十三年,侍汤药不少懈。父殁,庐墓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