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大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运城市实践视角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掀起了理论界对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规划、模式和道路,以及国内外推进城镇化的经验启示,都是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新型城镇化实践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应地,新型城镇化理论是个杂糅的综合课题。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在不同的视阈下分析,会有不同的发现,进而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梯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同样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赋予浓厚的地方区域色彩。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发展阶段差异和资源禀赋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其城镇化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和战略规划区别,对城镇化研究提出了不同研究视阈的要求。本文尝试对中国西部一个农业大市——山西省运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研究,探析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在中国现有的区域经济格局下,传统农业大市如何依托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实践先于理论,运城市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理论来自实践,运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将为新型城镇化研究做出理论贡献。
一、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端,与陕西、河南两省隔黄河而相望,北与临汾市毗连,东与晋城接壤,同邻省的渭南市和三门峡市一起构成黄河中游“金三角”。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运城一直是山西省乃至全中国的麦棉基地。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被列为陕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其中6个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个是国家商品棉基地县,曾有“山西的乌克兰”之美誉。运城市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时至今日,运城市与山西省内的兄弟城市相比,在黄河金三角城市群中,甚至与全国的农业大市相比,运城经济结构中农业的份额依然比较突出。
运城是山西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在山西省中占有重要位置,全市小麦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50%,棉花则占全省的95%;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运城排在全省前列,目前运城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1]运城农业是山西农业的排头兵,也是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雁。运城农业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发挥了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运城市GDP位列第五,而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排在末尾。从产业结构来看,运城市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农业占地区GDP比重最高的城市。从城镇化率来看,运城市农村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达到57%,而城镇化率仅为43%,低于山西省52.6%的平均水平,排在山西省末位(见表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农业人口比例高体现出运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背景。
表1:山西省内:运城市与其他地级市的城镇化数据对比
2013 |
GDP 亿元 |
人均GDP 元 |
财政总收入 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产业结构(一二三产占GDP比重) |
城镇化率 % |
运城市 |
1140.1 |
21887 |
91.1 |
20718 |
17.2:44.3: 38.5 |
43.06 |
太原市 |
2412.87 |
56547 |
495.8 |
24000 |
1.6: 43.6:54.8 |
84.12 |
大同市 |
967.5 |
28744 |
200.1 |
21430 |
5.7: 47.1:47.2 |
59.07 |
阳泉市 |
611.8 |
44251 |
104.7 |
23238 |
1.7: 57.7:40.6 |
64.01 |
长治市 |
1333.7 |
39474 |
297.9 |
22803 |
4.3: 65.0:30.7 |
46.90 |
晋城市 |
1031.8 |
44940 |
223.3 |
23250 |
4.2: 62.4: 33.4 |
55.52 |
朔州市 |
1026.4 |
59003 |
213.1 |
24013 |
6.0: 56.0: 38.0 |
51.10 |
晋中市 |
1020.4 |
30960 |
220.8 |
23714 |
9.4: 52.5:38.1 |
48.87 |
忻州市 |
654.7 |
21074 |
144.1 |
20324 |
9.7: 50.0:40.3 |
43.04 |
吕梁市 |
1228.6 |
32483 |
326.6 |
20145 |
5.3:70.5:24.2 |
43.11 |
临汾市 |
1223.6 |
27943 |
199.4 |
21936 |
7.1: 59.9:33.0 |
45.67 |
数据来源:根据山西统计信息网各市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运城是黄河金三角中的农业大市。对比黄河金三角城市,运城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末位,农业占地区GDP比重最高,农业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高(见表2)。低GDP、低收入、高农业占比,高农业人口比例均反映出运城是农业大市。
表2:黄河金三角:运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城镇化数据对比
GDP 亿元 |
人均GDP 元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产业结构(一二三产占GDP比重) |
城镇化率 % |
|
1140.1 |
21887 |
91.1 |
20718 |
17.2:44.3: 38.5 |
43.06 |
|
临汾市 |
1223.6 |
27943 |
199.4 |
21936 |
7.1: 59.9:33.0 |
45.67 |
渭南市 |
1349.01 |
25327 |
114.7 |
24164 |
15.0:55.1:29.9 |
36.45 |
三门峡市 |
1204.68 |
53771 |
115.8 |
20938 |
8.3: 66.4:25.3 |
48.90 |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运城是中国农业大市。运城是全国最大的苹果、芦笋产地,与我国其他农业大市相比,运城市无论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处于中下等,而且三产比例方面农业占比相对较高,农村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较高(见表3),可以说运城也是中国的农业大市。
表3:运城市与中国其他农业大市的城镇化数据对比
2013 |
GDP 亿元 |
人均GDP 元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
产业结构(一二三产占GDP比重)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
城镇化率 % |
运城市 |
1140.1 |
21887 |
91.1 |
20718 |
17.2: 44.3: 38.5 |
433.0 |
43.1 |
盐城市 |
3475.5 |
48150 |
881.1 |
24119 |
14.1: 47.0: 38.9 |
1584 |
45.1 |
菏泽市 |
2050.0 |
24610 |
159.3[2] |
21236 |
12.5: 54.3: 33.2 |
984.3 |
41.6 |
驻马店 |
1542.0 |
22296 |
113.6 |
19431 |
25.5:43.8:30.7 |
489.9 |
34.9 |
佳木斯 |
747.2 |
29278 |
79.4 |
17863 |
30.1: 26.5: 43.4 |
171.2 |
50.1[3] |
荆州市 |
1334.9 |
23340 |
113.2 |
18706 |
23.9: 44.7: 31.4 |
530.5 |
41.6 |
德州市 |
2460.6 |
43542 |
236.7 |
24812 |
11.1: 52.9: 36.0 |
1468 |
47.7 |
上饶市 |
1401.3 |
21061 |
232.0 |
22195 |
14.8: 51.0: 34.2 |
595.2 |
44.7 |
湛江市 |
2060.0 |
28859 |
573.4 |
22371 |
20.5: 39.5: 40.0 |
659.5 |
39.1 |
漳州市 |
2236.0 |
45494 |
3428.8 |
26471 |
15.5: 48.8: 35.7 |
917[4] |
53.4 |
桂林市 |
1657.9 |
24552 |
180.4 |
24552 |
18.1:47.8: 34.1 |
1917 |
45.0 |
数据来源:根据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城镇化进程来看,运城市经历了传统农业时代的城镇化(1978年以前)、工业化发展的城镇化(1979-2009)、三化互动的城镇化(2010-2013),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阶段。由于传统农业大市的背景,运城的城镇化率增长较缓慢(见图1),2013运城城镇化率为43.0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运城市2000-2013年城镇化率(单位:%)
数据来源:运城市政府提供。
二、运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探索
长期以来,受资源禀赋、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运城市农业发展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但工业企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和困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理念,抢抓机遇,借力造势,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工业新型化为主攻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传统农业大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掀起大办工业企业、推进强市富民的热潮。在这种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运城市经过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和城乡生态化“六化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工业集群化
1、以项目建设支撑工业集群化
项目是加快工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项目建设是集群化发展的有效抓手。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谋项目,毫不松懈争项目,全力以赴推项目,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推进工业集群化发展。比如,运城经济开发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壮大 “四个产业集群”:新型装饰材料产业集群、汽车零配件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现代商贸物流集群和高端商务产业集群(区域总部经济集群)。2014年重点实施45个项目,总投资312亿元,开发区“四个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工业新型化步伐不断加快。
2、以集群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集群不仅仅是企业在一定地域上的集中,而且是基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集群化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集中在一起,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业务衔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最新的市场信息,促进企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运城市通过企业集群化促使传统产业的改组、改制、改造,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与内在活力,保持产业竞争优势。
运城市在发展产业集群时,高度重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做到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同步布局,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同步提升,做大做强产业龙头,形成横向产业配套,纵向产业链延伸,带动整个产业形成集群效应。同时,要素体系和保障机制同步完善,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合作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优势。
根据“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优势互动”的原则,运城全市经济一盘棋,各个县(市、区)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确定一到两个主导产业,按照“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特别是对于新兴产业的培育,集群化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运城市绛县建设军民结合航空产业园,发展新型工业,夏县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医药化工产业。
3、强化集群化招商的引资方式
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核心是投资,投资的核心是招商引资,抓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纲。投资决定着转型方向和跨越高度,是今后一个时期运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投资是发展之要,招商是投资之源。运城市在招商引资中强力推行的集群化招商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运城市集群化招商有着很强的现实性,要求各个县(市、区)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围绕当地的一到两个主攻产业,搞清楚龙头企业在哪、集聚地在哪、科研力量在哪、未来市场在哪这4个重点问题,给招商引资树起了靶子,让工作的目的性大大增强。
运城市集群化招商首先突出产业招商,明确招商的重点产业领域,解决“招什么”的问题;精心创意策划招商项目,解决“拿什么招”的问题;确定引进产业转移区域,解决“去哪儿招”的问题;积极联系主攻产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解决“找谁去招”的问题;规划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专业化的招商队伍,解决“靠谁去招”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产业链的设计;二是找准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派小分队定点招商;四是同一企业二次招商引资;五是研究政策提高引资成功率。
(二)集群园区化
1、发挥大企业龙头作用,带动园区发展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最好平台,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产业园区就是企业社区,是集聚生产要素的平台,是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是培育优势产业的载体,是新型工业化的孵化器,具有“要素集聚、分工协作、生产集中、资源共享”的优势。
运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园区化发展,努力做到重心向园区转移、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聚集、产业向园区集中、资金向园区汇集,人员向园区汇聚,以园区建设的大跨越推进运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大发展。
在发展产业园区时,运城市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龙头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培育产业龙头,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发挥好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促使园区尽快形成。
运城市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尤其是其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抢占主攻产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同时政府注重本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以促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的生命力。
2、发挥园区聚集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发展
园区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集聚,实现了资源、信息、公共服务的共有共享,捏紧了拳头,集聚起规模效应,放大了比较优势。
运城市把工业现代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时注重园区对产业的培育作用。比如河津市新耿区以老城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龙门区以清涧办和铝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产业;万春区以樊村镇和王家岭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
3、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运城市坚持把园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科学规划,强力推进。比如,夏县水头工业园区充分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现有的企业为主体,按照“加工制造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大产业区域,加强园区建设,真正建成夏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聚集的核心、项目对接的基地、产业升级的高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区。河津市以王家岭循环经济、铝工业、高新技术和百底煤化工四大园区为载体,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三)园区社区化
1、园区社区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所谓产城融合指的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同步推进,做到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和一体化发展,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
园区社区化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在集群园区化的基础上推进园区社区化为产城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园区把产业集聚在一地,而产业的入驻和发展必然要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需要引进外地的高级人才,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园区,这就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社区化的生活条件,尤其要做好社会公共服务,比如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
运城市在园区社区化方面,努力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园区社区化。在实现通水、通电、通讯、通路、通排水、通蒸汽、通天然气、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的基础上,加快园区内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场、超市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随着这些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将进一步推进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进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
园区的社区化本质上是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
运城市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很好地运用了市场化运作办法,提升开发区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康复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综合服务中心为先导,打造城市综合体;二是以风陵渡中学、风陵渡一中为依托,打造教育园区;三是建设高品位住宅小区,引进现代化医疗机构,培育新型商业形态,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承载能力。
3、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
农村社区化是“就地城镇化”的战略基础,通过城市周边农村新社区建设,为城市未来留下空间,奠定基础。农村社区化可以通过工业园区化的带动快速形成。运城市稷山县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投资近2亿元完成了“县城低碳产业聚集区”、“西社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翟店纸包装文化产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园区周边农村的社区化发展。
(四)社区城镇化
1、社区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
社区的发展推动着城市交通、排水、污染处理、水电供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区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使社区发展为一个新兴的城镇,进而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在这种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会创造更多的生活和生产需求,推动商贸、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文化和服装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吸引力,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
因此,社区的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转移人口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实现更为充分、稳定的就业;同时,还可以更加容易和公平地享受到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源,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推进社区城镇化建设,将极大地有利于解决人的就业权、教育权、健康权、住房权和生活环境权的实现问题,进一步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现。
2、城市社区的城镇化
城市社区的城镇化包括老城区社区的城镇化和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运城市通过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提升促进社区城镇化。老城区改造,通过机关、企业外迁,形成商业区和服务区,保留城市文化特质。比如平陆县筹资8.2亿元,重点实施了打通新老城区肠梗阻的“两街一路”(春元街东西扩及中段改造、向阳街改扩建、傅岩路南扩)、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的“两馆一园”(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幼儿园)、“两个市场”(春元街蔬菜市场、太阳文体广场)、“六大工程”(天然气进企入户、垃圾填埋场、星级公厕达标、天眼工程、汽车客运站、三线入地)等14个项目。特别是在“两街一路”拓宽改造中,坚持最大程度规范程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既考虑了群众如何安居,又兼顾了群众怎么乐业,而且打通了县城的多处“断头路”和“丁字路”,加快了新老城区的渗透与融合,实现了由昔日“臭水沟”到今天“聚宝盆”的巨变。
运城市通过拓展建设新城区促进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新城区通过工业新区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依托。运城市对新城区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城区的增长内核,推进社区城镇化发展。
3、农村社区的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四化”即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四改”即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五个一工程”是指一个文化活动室(院)、一个卫生计生室、一个农民休闲广场、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有一所标准化小学。
有序推进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即围绕抓典型、出精品、成规模、做示范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县一区、一区10村”的要求,使集中连片示范区达到道路循环、产业相连、林网方田、设施齐全、环境美观的标准。
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垣曲县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方式,将全县行政村分类编制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资金和项目,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吸引山庄窝铺、空心村等居住分散区域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五)土地规模化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流转
为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运城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引导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路子,使土地向职业农民、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手中集中,让有进城意愿、无能力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释放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农民不必再邻地而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经济收入,为农民搬入城镇扫除思想上、地理上、经济上的障碍。
运城市在土地流转上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流转方式多样。呈现出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代耕代种等方式。二是流转模式多元。有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场独立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三是经营主体多种。有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主体。四是土地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粮棉等作物生产,还用于果蔬、花卉等农业生产和观光农业开发。
2、调整村庄结构促进土地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运城市“八区联动”的全面推进,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许多城郊村现已变为城中村;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城市安家就业,造成一些村庄形成了空壳村。面对目前的村庄情况,运城市对村庄结构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
3、建设产权交易平台促土地流转
为了让“沉睡”的农村资产、资源流动起来,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运城市通过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金融提供服务。运城市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让农村资产、资源流动起来,激活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通过交易中心对土地流转过程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的认证,让土地流转双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农民不怕租赁费拿不回来,企业不担心农民反悔收回土地,进而有利于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和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六)城乡生态化
1、坚持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运城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走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基于生态文明推进城镇化是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的速度、规模、强度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演替进程相适应,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始终在生态环境的阀值范围内。
运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运城。同时保持农村文明的传承,保持农村山清水秀,建设美丽农村。
运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低碳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第一,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第二,支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生产更多经济价值;第三,要求工业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既可以集中处理污染,又可以使各产业分享外部经济;第四,加强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第五,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第六,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污染;第七,重视调解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用城乡生态化增强城镇吸引力
运城市的城镇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建设,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提高宜居指数,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让农民向往进城,愿意进城。保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步伐,深入推进。
3、城乡生态化注重遵循本地传统文化
文化是城市生存的魅力和灵魂,文脉是城市发展的远景导引,文化产业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运城在促进城乡生态化一体化发展时,既遵循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衔接现代气息的植入,建设特色突出的美丽运城,大美河东。
盐湖区通过建设盐湖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国家
平陆县以傅说文化、黄河文化为主题,实施傅岩路南扩及沿街景观建设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平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名胜景观,使该街道成为名符其实的华夏第一圣人文化街、商业街,“把文化写进街道,让城市讲述历史”,从而以重点街道和重点区域建设带动城市建设上水平、增品位。
三、结语
从运城市的实践来看,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和城乡生态化“六化一体”是实现科学发展,推动地方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通过“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内集聚,形成集群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也在当地形成了一个规模化的社区,除了保证就业人员吃、住、行,还要解决教育、医疗、娱乐、通信等问题,这些功能完善的过程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工业集群得到了发展后,更多的农民就会离开土地,到园区就业,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和保障后,土地流转、规模化集约种植也就成为了可能,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又会同步推动城乡生态化,在解决了“物的城镇化”的同时更解决了“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问题。“六化一体”是一条内在逻辑非常严密的发展路径,让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以“园区化发展、集群化招商”为支点,实现了有机同步。
运城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着眼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着力点是工业化。运城市按照“工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城乡生态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生态化良性互动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运城实际的统筹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本文发表于《经济纵横》杂志,作者洪振挺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