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的联接机制研究


企业网络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构造能产生交互作用的网络关系,并保证网络整体的连通性,这都依赖于企业间的联接。联接是根据共同的目标将节点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根据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的联接,使得节点间点对点的沟通、交换成为可能,也使得企业网络运作成为可能。从网络科学来看,联接是网络构成的基础,由此要分析企业网络的运行机理,首要的是对企业间的联接进行分析。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对企业网络的联接机制进行研究。

企业之间通过签订正式合约可以建立联接,通过共同投资可以建立联接,通过企业家私人关系可以建立联接,通过聚集在同一区域可以建立联接,等等。不管是通过正式关系还是非正式关系,企业都可以为了利益的一致性而建立合作关系。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都说明了企业之间的联接具有多样化,通过不同类型的联接形成了多个层次的企业网络,如企业间营销合作网络、模块化生产网络、研发(R&D)网络、企业集群网络、企业国际贸易网络,同时还包括如企业家个人的家族网络、朋友网络以及其他非正式的潜在网络关系。

联接的建立使得企业能够在网络中传递资源、扩散知识或技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化组合。企业在联接合作中产生互补经济,使得网络中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效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中各个企业的作用和功能。企业间的联接能够促进企业的效益增长,并对企业的行为能够产生激励或约束,使得企业的行为比没有这种联接时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一、契约联接

1、定义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通过订立正式契约而建立和产生作用的,因此契约联接成了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普遍做法。

定义1契约联接:指企业间通过订立正式的契约安排而形成的一种规范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这些正式的合约安排明确了各个成员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的交换关系。

契约联接中最基本的是交易联接。交易联接是指企业间进行商品(服务)的交换而形成一种市场关系,通过频繁的市场交易活动,双方彼此相互了解,由此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稳定关系。我们认为,交易联接应区别于一次性市场交易,而是一种关系性交易形成的联接关系。

企业网络中的契约联接往往表现为要素契约关系(即指挥服从关系)融入商品交易之中(洪银兴,2003),契约联接关系是从市场中延续到产品生产过程中而实现的,这种交易的外部形式仍是市场中的商品交易,但是交易的对象不再是供给方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融入了购买方对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指挥、协调和指导的产物(刘东,2003)。

企业通过契约联接建立起来的网络可以称为官僚式企业网络(朱海就,2008),它可以分为对称的和不对称的两种形式。

由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组建的行业协会是一种对称的官僚网络形式。比如茶叶协会、汽车协会等,它们都是基于正式的契约关系建立的行业联盟,并为成员企业提供共同的服务。决定协会运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之间合作的方式。例如,西方最好的旅馆是通过企业家协会来经营的,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以质量为基础的选择机制、内部信息系统,以及汇报和控制系统(Grandori1987)。战略联盟也是一种对称形态的官僚式网络。在联盟中,成员之间有一种共同遵守的协议,这种协议的正式化程度在不同的联盟之间差异非常大(朱海就,2008)。

我们比较常见的代理、许可证与特许经营是契约联接的方式,由这种联接方式形成的代理网络、特许经营网络一般来说是不对称的企业网络。代理网络广泛应用于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以及服务的复杂程度居中的行业,如汽车业、保险业。在代理网络中,通常用非常规范和严格的合约来明确各方的关系,以使代理人的目标和委托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许可作为一种契约联接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式的市场合约,但现在的商业实践表明,许可合约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正式的规定以及合约之外的正式关系,例如在医药生产或授权汽车的销售中。

特许经营常用于具有标准化的产品生产或服务规范的企业中,它在一些品牌比较专业化、产品质量较为重要的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食品业中的快餐巨头“肯德基”,服装业中的品牌连锁店。

2、作用机制

契约联接是企业间通过订立正式的、受法律保护的法律契约而建立的合作关系,契约生效后即具有法律强制性,具有保证企业合作得以持续的基础。如果一方违约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并赔偿另一方损失以保护合作方的利益,这样,基于违约成本高昂有助于合约双方履行合作条款,抑制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契约联接借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保证了企业之间稳定的联接关系。

企业间的契约联接一般都有标准化的规定,包括产品生产和服务规范等方面,这有利于提高合作方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并可以减少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在一些复杂的产品生产合作中,企业间的合约可以附加许多具体的操作机制,使产品的标准、管理方面以及技术方面的诀窍、绩效的控制措施等知识能在企业间进行转移,保证合作的成功。

同时可以在契约规定企业间的收益分享制度,确保合作双方的利益均衡。

二、产权联接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技术一方与资金一方的合作,基于双方的互补性,他们往往希望能够组织一个稳定的企业来发挥各自的功能。然而由于存在合作的结果难以预测、成员的绩效难以测度和交易高度专业化的合作风险,他们往往通过产权安排来确定双方的合作,其中的产权具有人质的功能,可以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因此,产权联接也是企业合作关系建立的一种有效途径。

1、定义

定义2产权联接:是指企业之间基于产权(股权)关系而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关联企业,这种产权关系可以是一方参股另一方、双方互相参股、双方共同拥有第三方股权、双方同时由第三方参股,或者是更多层次的股权结构等多元产权关系。

通过产权联接而形成的企业网络,成员之间是参股与被参股关系,其优点是成员企业之间因产权联接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网络的巩固和发展。

从产权的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联盟意味着合作各方都放弃了绝对的私有产权和对企业的完全控制权,而将部分产权放到公共领域,由联盟企业共同享有,这就形成了部分的“私有”与部分的“共同”产权的结合(巴泽尔,1997)。这种产权结合可以实现一个资源共享、风险共摊、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权安排的“租金”收益(李新春,2000)。

产权在网络中起到延续合作的激励作用。在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比较盛行的情况下,基于产权的激励是比较有效的,在基于产权的网络中,合约的规定一般也比较正式。合资和风险投资是建立产权联接的两种基本模式。

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作为为母公司)为了完成共同的一项任务,通过合资方式共同拥有、管理第三方企业,从而构建了一个基于合资(产权)联接的企业网络。合资在R&D、高科技行业或者是信息较为复杂的领域中比较常见。在合资中,需要利用各种不同的合作机制,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共同决策、谈判,等等。在合资形成的网络中,股权是维持企业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风险投资方在进行风险投资时,为了避免资金风险和保证投资收益等问题,往往会与被投资方之间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形成一种较为正式的组织关系。在新建立的企业中,风险投资方不仅要入股,而且要派遣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中尤其如此。风险投资方基于产权模式对多个企业进行投资并参与管理,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风险投资(产权联接)的企业网格。在风险投资企业网络中,要求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信息有充分了解,要求双方之间有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2、作用机制

产权联接是企业采取出让部分产权的方式来维持与其他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通过产权联接成为一个利益联合体,不同的企业在共同的产权项目上互为融合,为在技术、产品或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提供基础。此外,在产权联接基础上,企业之间的员工可以互派交换工作,使来自不同企业的员工之间有充分接触和互相学习,可以增加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交流,强化联接效应。

产权联接是具有平等对称性的双边或多边协商的结果,一旦确定好产权安排和合作签约就不是某一方可以任意改变的。因此,产权联接比其他类型的联接更具有稳定性。

企业间的产权联接除了通过公开的、正规的股权合同确定企业间的权利分配外,还存在一些象征性的或隐性的产权,这样的产权属性同样可以保证企业之间稳定的联接关系,共享合作利益。

隐性产权为企业间的持续关系提供了可信赖的承诺,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有关产权的“隐含的”但同时又是共享的认同之上的,从而保证了企业合作的有关产权的分享制度(周雪光,2005

三、关系联接

1、定义

现实中,很多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正式的合约安排规定的,而是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比如通过企业家或经理人员之间的个人交往将企业联接在一起,这种个人网络可以帮助企业家获取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来说,往往有潜在的、难以预料的经济价值,而且是市场中难以获得的。因此,通过个人网络产生了企业联接,并可能导致企业间规范化的合作。

定义3关系联接:即通过企业家或经理人员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建立的企业间的联接,它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为企业提供获取关键技术和市场信息的途径,可能导致企业间规范化的合作。

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弱关系在企业之间建立联接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企业网络内部企业间的稳定关系,促使企业之间建立和发展相互的信任,便于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和隐含的经验知识的交换和学习。弱关系为企业获得关键信息或建立新联接提供可能的渠道。衡量关系强弱的指标有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互动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密切、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通过关系联接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网络,根据成员间的关系对等性不同,可以分为平等型网络(联盟式企业网络)和中心型网络(盟主式企业网络)。在平等型网络中,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对称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水平方向的相互依赖。在中心型网络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企业之间包含了垂直方向的相互依赖关系。

企业合作往往起源于企业家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个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两个企业才建立起了交易关系或者合作关系,形成一种紧密的企业联接。典型的关系联接的例子是家族企业网络的构建。家族企业网络中最主要的纽带之一就是血缘关系,由于血缘关系,家族企业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联接,这种天然的关系网络成了家族企业体制外成长壮大的基本路径(李新春,2000)。

日本大企业的“人事互派”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网络,它在人际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间的共同的决策,由此形成了基于人事互派的企业网络,这种网络在规范那些包含重要的、不能通过合约来确定的资源上具有比较高的效率。

外包网络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型企业网络。网络中有一个核心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基于比较优势考虑或特定的原因,它会将一些非核心的重要的业务交给外面的多个企业来完成,从而构成了一个以主导企业为核心的外包网络,并表现为一种星型企业网络。比如日本的企业集团就是一种外包网络。

2、作用机制

关系联接是企业累积的社会资本或企业家累积的社会资本在企业合作中的应用,企业间的社会资本越多越可能建立关系联接,并且联接的强度更大。关系联接的建立可通过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途径,而且更多的是多种关系的交叉、重叠,社会嵌入性有助于企业间关系联接的稳定性。

关系联接是建立在信任和声誉基础之上的,很多研究都强调信任在企业间建立关系的重要作用(BradchEccles1989Poewll1990Perrow1992 PoewllDoerr1994Larson1992Gulati1995 Lorenz1995Uzzi1996),信任机制是建立组织间非正式关系的基础,它有助于企业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形成,通过关系互动塑造对企业声誉的认同,并形成一种制约,促使网络中的企业诚实守信,不轻易毁约,以免破坏自己在网络中的声誉(黄洁、刘清华,2012)。在信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间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联接。

企业在现实社会生活的交往过程中是需要相互信任的,企业网络中同样需要信任。企业网络中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信任意味着企业对网络中的企业能够公正维护企业正常的网络秩序、绝对不采取任何手段来损害其他成员合法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员彼此之间共同承担一切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预期以及信心。信任是个互动的同步过程。交易双方的信任是相互的、双方的,即当一方信任另一方时,另一方可能因为对方的信任而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并采取相信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相互信任的成员会树立良好的口碑,使其他成员相信在自身不对对方产生伤害的前提下,对方也不会对自身做出机会主义行为。

    企业的声誉一方面来源于与组织行为规范相关的企业行为(是否遵守组织行为规则);另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能力所体现的行为。具有较高的声誉的企业更容易被信任和认同,有助于关系联接的建立。

四、聚集联接

    1、定义

很多企业以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企业之间没有业务联系,企业主之间也没有交往关系,企业间没有建立联接。而当它们迁移到同一地理位置时,就可能要发生关联关系,因此企业通过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可以产生联接关系。

定义4聚集联接:是指企业聚集在相同或相近的地理区域上从事经济活动,由于共享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拥有共同的辅助企业供应商,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而形成的一种联接关系。

马歇尔对于地方性工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聚集联接。马歇尔论述的“分工专业化”是聚集联接的基础,同时他还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综合”,也就是我们说的企业联接。马歇尔认为企业由于“聚集于同一个地方” 节约了“交通成本”,并产生外部经济,提高了工业区的效率(马歇尔,1964)。马歇尔强调锚固(anchored)于一个地区中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的重要性和不可逆转(irreversible)性,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产业区效率的外部经济。

 蔡漳平、叶树峰(2011)在《耦合经济》一书中,提出了聚集结构体系的概念,他们认为,以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的体系,在某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从环境中吸取能量聚集于体系内;在体系内改变物质性质和物质状态的复合过程中,使聚集而成的的体系的总能量以动能等形式来表示,这种能量高于物质原来赋存于环境中的总能量水平的结构叫聚集结构。用聚集结构形成的新的物质体系叫聚集结构体系。用聚集结构形成聚集结构系统的过程叫聚集结构过程(蔡漳平、叶树峰,2011)。根据聚集结构体系的观点,我们认为企业之间由于聚集联接而形成的企业网络也是个聚集结构体系,由于聚集效应,整体网络聚集的能量高于原来环境中的能量总和。

企业集群(产业区)是典型的基于聚集联接而形成的企业网络(聚集网络)。

2、作用机制

聚集联接使得企业可以面对面交谈,增进了解和信任,促进技术进步,加快观念、思想和知识扩散。

企业在空间聚集联接,更加便利于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高交流效率,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了企业集群网络。企业在网络互动中通过网络结构获得创新资源和要素,并增进了相互信任和认同,形成了社会资本,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创新效率。

聚集联接促进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能够启发和激发创新。大量处在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使得信息交流、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和相互合作以及相互学习效仿变得十分容易和成本低廉,从而使得一些好的技术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模式得以迅速学习和应用推广。企业的知识创造、交流、吸收促进了知识的积累,产生了新的可利用的知识,使得产业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此企业的聚集联接推动着创新的迸发,并有利于新知识的创造更新和传播扩散,企业在知识共享中增进了双方的相互联系。

聚集联接具有不断增强和扩展的趋势。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共享信息、知识、技术等资源,聚集效应使得网络成员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效益,从而有信心扩大更广范围的深入合作,网络中成员企业间的信赖程度日益增强。在这样的联接机制下,网络成员企业会珍视在聚集地已经积累的社会资本以及共创共用的网络利益,这使得企业不会轻易离开聚集网络,而且能更自觉地强化整个网络的向心力。由于在同一个地方,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和非正式交往会越来越频繁,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稳定,形成一种比较强的联接效应,带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产生配套需求,吸引更多的配套企业加入网络,从而扩充了网络规模。

    在聚集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支配主要是靠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诀窍等),这种相互间的依赖性成为缔结和维护网络的关键要素和保障机制。此外,聚集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组织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具有教育和激励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凝聚效应。由于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区域,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企业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相互融入对方的企业文化,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越来越高,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显著特征并能兼顾各方利益的网络文化。在这种共同网络文化的形塑下,网络成员企业间的矛盾和冲突会逐渐减少,企业间的合作行为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保证尽可能小的干扰和破坏相互间的信任关系,从而维护了网络联接的稳定性。

五、模块化联接

    1、定义

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发展,使得模块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的一种生产策略,即企业把复杂的产品生产划分为许多能够独立设计、具有独立功能的业务环节,它们在整体上构成产品的完整功能(Baldwin C.Clark B.2000)。这种既独立又整合的模块功能分工超越了传统的线性的生产工序、生产工艺的分工,并逐渐发展演变为各子模块之间平行式的立体网络结构。模块化分工合作成为企业建立联接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提出了“模块化联接”的概念。

定义5模块化联接:是指企业在模块化分工的基础上,为了完成整套产品的生产,而有倾向地选择相应模块化厂商,从而建立一种基于产品生产的企业合作关系。

由于模块化主要是应用于产品的生产领域,因而由模块化联接而形成的企业网络是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块化生产网络经常出现于汽车行业、航空产业、通讯设备等复杂产品制造行业。

    2、作用机制

模块化联接是在产品生产具有统一的界面规则情况下的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由于产品设计的标准化,使得企业之间在合作沟通上能够快速地相互理解,节省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合作效率。

模块化联接是基于知识的“松散的耦合” 的关联形式,由于模块产品的通用性,主导企业在选择相关模块产品的供应商时,不必是唯一的,他们随时都可能终止与某个模块化厂商的联接,而迅速与另一个模块厂商建立联接。同样地,模块供应商也能够迅速找到与之联接的企业。从这个方面来看,模块化联接的锁定效应相对较弱。

松散耦合的联接使得独立的模块企业往往可同时嵌入多个模块化生产网络,提高各创新节点的可重用性,从而促使产品的技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有利于创新的扩散。

六、互联网联接

1、定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互联网建立市场交易和供应合作成为一种便捷的通道和时尚的追求,因此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商家通过在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比如阿里巴巴,淘宝商城)建立联接关系(这种联接类似于空间上的聚集联接),它们随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交易关系,并可能维持稳定的供应关系(类似于交易联接),只是它们的联接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因此,我们把这种联接关系称为互联网联接。

定义6互联网联接:指企业之间基于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交易实现,并形成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合作关系。

互联网联接是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新兴的网络厂商,或传统的线下厂商越来越多开通网络交易通道,借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高效的交易手段,而建立起广泛的联接关系。

网商企业通过互联网联接,在共享的网络平台上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电商网络,比如阿里巴巴、天猫和拍拍网上的众多电商组成的联盟。

    2、作用机制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信息共享范围,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弱化了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互联网联接可以提高企业的交易合作效率。

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基于互联网的联接能够带来更少的信息失真和扭曲,而且互联网信息具有自动传输和扩散功能,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很低甚至为零,这可以较好地防范和监督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电商企业的信任度,有利于企业联接的顺利进行。

网络搜索技术和即时通讯的应用,使企业可以很快地、几乎零成本地搜寻到其合意的合作方并与之进行快速充分的交流,网络交易系统的应用降低了企业签订合约的成本,网上支付系统的运用降低了企业资金交易的成本,这都可以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联接效率。

网络交易平台把企业的信誉记录公开化,促使电商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形象而不轻易毁约,维持稳定的联接关系。比如阿里巴巴,天猫、京东商城、拍拍网等都有为商家和客户提供对每次交易满意度的评分或评价系统,并能够即时反馈,而且长期保留记录。而通过这些历史的交易信息和评价记录可以知晓和判断商家的信誉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商家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道德风险,促使电商保证良好的经济行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商家获得更多的联接,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商家之间合作的稳定性。另外,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等网上交易平台还运用一系列措施来确认交易双方身份,可以被视为第三方机构,充当信誉证人,比如支付宝,从而降低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网络交易平台的不断完善,使得通过互联网的联接越来越成为企业之间合作的选择。

七、结语

    本文从企业网络运行的现实情况出发,从理论上总结了企业网络之间存在着契约联接、产权联接、关系联接、聚集联接、模块化联接和互联网联接等多种联接机制。当然,企业间的联接并不机械地确定为是上述联接类型的某一种,而可能是多种联接方式的交融,通过多种联接关系使企业间的合作更为密切。比如,在聚集联接的基础上,可能同时存在契约联接、关系联接、产权联接、模块化联接等多种联接机制。当然,还存在着联接方式的更替和反复,比如从关系联接到契约联接,再到产权联接等。

参考文献

[1]安娜·格兰多里主编,刘刚等译,《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美)巴拉巴西著,徐彬译,《链接:网络新科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4月。

[3]曹虹剑,《网络经济时代模块化组织治理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月。

[4]陈硕颖,《资本主义新兴生产组织方式: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7月。

[5]郭劲光,《企业网络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6]黄玉杰,《关系契约视角下的联盟治理结构及其绩效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4]3月。

[7]柯颖,《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8]李俊涛,“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虚拟化变迁”,《企业导报》,2013年第1期。

[9]李晓方,“网络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模式与路径”,《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

[10]周官强,“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革新的必要性”,《企业研究》,2013年第4期。

[11]周雪光,“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2]朱海就,《企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产业区能力差异的解释》,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811月。

[13]朱瑞博,“模块生产网络价值创新的整合架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1期。

[14]BarabάsiA. L.Linked: 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Cambridge, MASS: Perseus Publishing2002.

[15]Candace Jones, 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 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2, Iss:4, pp.911-9451997.

[16]Gomes-Casseres, BenjaminThe Alliance Revolution- The New Shape of Business Rival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6.

[17]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18]John,R and Lawrence, P. R. “Beyond Vertical Intergration- the rise of the value adding partnership”,Havard business review,1988,July-August:94-101. 

[19]Langlois,R.N. “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uon”,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0,49:19-37.

[20]Ranjay Gulati, Nitin Nohria, Akbar Zaheer“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