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形塑泉州城市气派


 闽南文化形塑泉州城市气派

/洪振挺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闽南文化一方面体现为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另一方面则在于闽南人精神的体现。泉州的历史性发展和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闽南文化的厚植和彰显,其中闽南人的精神气质对于泉州城市崛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泉州的历史地位造就了多元文化融合的闽南文化

    1、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与发祥地,是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海外交通优势促使其最早对世界开放,泉州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友好往来,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对外开放促使多元文化交融,闽南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使闽南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开拓性。这种兼容性表现在泉州多种宗教文化的共存,在民间信仰上存在多神共奉,在戏剧方面也是多剧种并存,等等。因此,泉州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文化的开拓性表现在闽南人四处迁移开拓商域,以及由此带动的闽南文化的海内外传播。闽南文化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民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移居国外的闽南籍华侨、华人有数百万之多,他们不仅带去闽南方言,也把闽南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民间艺术传播到居住国闽南人社区,并一代代传承、渲变和发展。

    2、东亚文化之都

    2013年,中国泉州、日本横滨、韩国光州,以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传承,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开启了中日韩多边性活动的新局面。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一方面是对泉州闽南文化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闽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将更有力地促进了闽南文化与亚洲国家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凸显闽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闽南文化与多国文化更充分的交融交汇,文明共鉴,融合共生,创新发展。

    二、闽南人的拼赢创业精神创造了发达的民营经济

    1、一镇一品的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后,泉州人以商人敏锐的市场意识和爱拼敢赢的创业精神,开启了民营乡镇企业的发展。他们依托居住海外的亲戚提供的市场信息和侨资,并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在各自的村庄周边办起了家族企业,然后相互效仿,带动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一镇一品甚至是一村一品的民营经济。以晋江的陈埭镇为例,3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业,形成了品牌企业带动的产业链条,并被称为“中国鞋都”。类似的情况在泉州各县镇都有,最终涌现出具有产业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比如晋江的纺织、鞋帽、食品,石狮的服装业,南安的石材、水暖,安溪的茶叶、滕铁工艺,惠安的石雕、建筑,永春的芦柑、生物制药,德化的工艺陶瓷,等等。

    2、“体育频道”的品牌经济

    泉州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数目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广告节目一度为晋江的品牌企业所包揽,被戏称为“晋江频道”。比如安踏、特步、361度等体育品牌,九牧王、七匹狼、利郎、柒牌等服装品牌都在体育频道亮相过。泉州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品牌的打造,不惜花重金请明星代言人,高端营销,高调打造。泉州企业品牌的打造与闽南人的冒险精神有很大的关系。1999年,安踏为了打造品牌,董事长丁志忠力排众议,用80万请孔令辉作代言人,同时还支付CCTV-5广告费300万元,而当时安踏的年利润才100万元,最终安踏用豪赌的气概赢得了品牌效应和销售收入。泉州品牌企业的大量涌现,归功于闽南人不服输的精神。闽南人相信“别人能成的,我也一定做成”,你能做品牌企业,我也能做品牌企业,于是大家纷纷效仿请代言人,投广告,做名牌产品。丁建通原是一个吹唢呐的民间艺人,在42岁时靠借来的2000元开始在家做鞋作坊,同样沿着晋江人打品牌的传统路径,发展了361度知名品牌。

    3、专业分工的集群经济

    泉州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多体现为集群经济。每一个特色产业聚集在一个固定的区域,产业链上的企业分工合作,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整体营销,形成品牌效应,催生了水头中国石材城,陈埭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城,安溪中国茶都、惠安中国石雕之都、德化中国瓷都等知名产业集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集群、鞋业集群、建陶石材集群、工艺品集群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三、闽南人的抱团合作意识开创了新时代的商帮经济

    1、本地商会

    抱团合作是闽南人给人的直接印象,而各类型商会组织的建设是闽南人抱团合作的重要体现。截止201412底,泉州市工商联有会员30966家,县级工商联(商会)组织13个,镇级商会组织95个,各级同业公会108个驻泉异地商会22个,构筑了一个抱团发展的泉商大网络。

    2、异地商会

    近代以来,闽南商人依赖地缘性的纽带在海外各国和内陆各地凝聚成会馆、公所,闽南人这种自组织力的形成与壮大极大地带动了闽商的向外延展,同时也对其经商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这种基于乡缘的自组织就演变成为现代的商会。泉籍商人从1997年在郑州设立第一个异地商会——郑州泉州商会,到2007年北京泉州商会成立已是第99个异地商会,如今在全国各地的泉籍商会已达216家,泉州异地商会的井喷发展,显示出“泉商”品牌的威势。

    3、海外侨商

    “侨”是泉州的独特优势和“名片”。作为中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泉州现有人口800多万人,而泉州籍华侨华人则超过800万人,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旅居港澳的泉州籍乡亲近百万人,而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目前联络的海外泉籍工商社团77个。

泉州籍华侨华人足迹遍及五洲四海,涌现了一大批在海外有重大影响的侨商,为泉州侨乡的繁荣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侨资企业已占泉州市外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全市实际利用侨资达数百亿美元。长期以来,海内外泉籍侨商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泉州投资兴业,对推动泉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闽南人的创新创意思维开拓了新未来的创意经济

    1、传统文艺的复兴创新

    闽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十分发达,包括被誉称宋元南戏活化石东方古典音乐明珠古代戏曲艺术瑰宝的闽南语系梨园戏、高甲戏、南音(中国四大古乐之一)和木偶戏等闽南戏曲,以及剪纸、纸画、漆雕、漆器等民间美术、工艺美术,还有融合释、道二教之法事活动为一体的法事戏,已成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泉州的很多民间艺术已被列入非物遗产,比如泉州花灯、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杨氏锡雕、泉州竹编等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戏、南音、梨园戏、泉州花灯、海交史文物等活动。

    随着文艺展示的现代化,闽南特色文化也在用一种更为时尚,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加以展现。比如,《泉州漫游记》微动画电影,用新时代比较受欢迎的动漫和微电影向结合的方式,反映出泉州闽南文化生活和文艺创作的情况。

厚重的文化底蕴为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泉州政府和民间团体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些文化资源举办各种活动,充分整合这些文化财富,发挥创意思维,从而推动泉州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发展。

    2、新兴文化业态的井喷

经济转型新常态下,泉州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促进虚拟经济由虚变实、新经济业态由小变大、实体经济根植泉州。泉州这座过去中国制造的大工厂,正逐渐变身为中国创造的实验室。

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再加上外部环境,如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促生了新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态。泉州文化底蕴深厚,第二产业发达,且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成立了“功夫动漫”、“视通网络”、“子燕轻工”、“世嘉美影”和其他专业从事动漫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公司,并通过与附近的大学进行合作,设计制作出具有泉州特色的动画作品,目前其影响力已经扩大到到全国。

    3、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存众多, 拥有如开元寺、天后宫、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清净寺等古建筑和宗教胜迹是优秀旅游城市。山清水秀,民俗独特,古民居及楼宇等遍布古城。地处泉州城北的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惠安崇武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旅游价值较高。此外,在泉州城市发展和旧城改造过程中,遗留了大量旧厂房、旧建筑,如涂门街、东街、打锡街、南俊路、庄府巷、新门街、北门街、城南片区等,老城建筑特色鲜明,具有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这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资源。

    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的一大趋势,泉州旅游业的大发展离不开挖掘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泉州依托自身古老名城的优势和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全面整合特色旅游资源,塑造“名城文化游”品牌。以“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为主轴,围绕古城谒祖朝圣游、古城创意游、古城街巷游、古城文化体验游4大板块,将2495米长街周边的52个景点串珠成链、链接成片,整合成7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泉州还建立了海西多元文化旅游中心和闽南文化生态展示区,向世人展示体验多元文化融合的闽南特色。

    4、工业制造业的创意提升

    泉州企业界和文化界人士都有一个共识,即实体产业才是文创力量发展的土壤。实体产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意提升产品附加值。只有帮助实体产业创新升级,文创产业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南安的石材陶瓷、水暖厨卫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企业通过植入创意设计,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延伸提升传统产业链,促进产品往高端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以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带动产业提升和城市转型。

    在石材产业提升上,一方面,企业创新性地将石材、雕刻及东西方文化相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另一方面,南安众多石材企业着力打造集石材应用展示、石材工艺展厅、艺术品交易、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石材创意高端体验馆,延伸产业链。比如,英良“五号仓库”、东升“玉祥天下”石材体验馆、东星“玉艺珍石•奢石大板馆”等体验馆,在展示石材创意、激发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直观、形象地宣传品牌理念,率先走上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成为南安卫浴企业的新亮点。比如,九牧U系列养生花洒,“回”字形中国符号在卫浴的合理利用,不仅是东方时尚跨界运用,也是运用中医的神秘养生理念,倡导一种洁净、养生的淋浴生活态度。在加大产品的创意设计外,南安水暖卫浴的部分企业正逐步走向创意营销。比如,辉煌水暖集团斥资3000万元,打造业内首部3D动漫广告大片《卫浴也疯狂》。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泉州的文化企业也是紧密对接实体产业。比如泉州功夫动漫开创了原创动漫对接实体产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一种立体式动漫营销,为实体企业的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创造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再比如,嘟嘟伦动漫设计公司的“明星+产品+卡通形象”的捆绑模式明星真人动漫化及其代言品牌动漫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企业,也是一种对接实体产业的发展思路。

    泉州制造业转型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提升生产力。工业设计是将创新创意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品牌影响力的核心引擎。

泉州市已经形成以工业设计为主的研发设计创意产业。泉州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企业生产服务的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以石狮闽派服装设计,晋江鞋业、印刷包装设计,惠安石雕、木雕设计,安溪茶文化、藤铁工艺设计,德化陶瓷设计等为代表的特色创意产业,其中有以印刷和文化用品创意为主的艾 派集团,以太阳能利用为主的文创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以树脂工艺为创意载 体的海日星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以陶瓷工艺创意为载体的德化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中心和德化儒苑礼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发展势态良好。

    5、文化创意园区的创建

    泉州迅速发展的经济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有力支撑。形成了以政府推动为主导,以闽南文化为基础,泉台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闽南文化创意园区。2014年泉州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

安溪南翼新城,把原来的石材生产基地改造成一座一期占地400亩、名为弘桥智谷的电商产业基地,整合产业链,提供金融扶持、电商O2O、人才培训、电商运营、产品分销、仓储物流等多种服务。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领SHOW天地将旧厂房改造为蜂巢式众创空间,成立5年来已汇聚300多家小微创业企业,拥有年轻创客近6000名,2014年产值超过10亿元。

融入互联网+”,中兴海丝路、一品嘉供应链等垂直电商平台面向全国、覆盖全产业链,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德化陶瓷电商园、丰泽广告创意园等项目,正成为更多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栖息地。晋江、南安、德化、安溪四个县(市)入围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市)。

    6、世界闽南文化节的打造

闽南文化节是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的节日。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2010227日在泉州隆重开幕,由泉州市政府、台盟中央、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台湾成功大学、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闽南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至今。2013年,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在泉州举办,以“弘扬闽南文化,增进合作交流”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闽南文化节有来自36个海内外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来到泉州参与此次盛会。闽南文化节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第二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闽南文化论坛、台湾特色庙会、石狮蚶江海上对渡文化节等活动,并展示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展出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示开放而多元的闽南文化。

    五、闽南人的家国情怀托起了民族复兴的新希望

    1、宗族文化的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本位和乡土色彩,在闽南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闽南人因为远离中原,就特别注重保存历代流传的文化信息,特别害怕被边缘化。闽南文化中的重乡崇祖,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意识,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闽台地区,在东南亚,在海外,闽南人都十分强调认宗认谱,结社建馆;通过修族谱、建祠堂、 注堂号”(如颍川、西河、陇西、太原)来凝聚家族血缘关系,记忆祖地,追溯历史,建立浓厚的乡土观念。

    2、乡亲文化的弘扬

    闽南人注重乡情乡谊,不管在哪里只要是同说闽南话都能把故乡人的亲切感建立起来。这种乡亲文化不仅体现在海内外商会组织的建设,同时也在大学生群体和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闽南人群体的联谊组织体现出来。比如2006年发起的北京高校南安同学会,把在北京就读的78所高校的南安籍学子组织联络起来,以弘扬乡亲文化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活动,延续至今并不断创新。以及后来组建的北京泉州青年联合会,更是扩大了联谊范围,把在校生与在京工作的泉籍青年紧密团结起来,互帮互助,体现了闽南人的凝聚力和家乡人的亲和力。

    3、公益文化的传播

    闽南人崇尚优秀的传统价值取向,既务实求利,又真诚回馈社会。从信仰上,闽南人推崇关羽之义,称之为帝爷公。在现实中,闽南人急公好义,四处皆然。有数不清的海内外经商者积极回报乡梓,助学 兴教、筑路修桥,投资经济建设、改变家乡面貌。

    泉州商人以商会为平台,开展公益活动。商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会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光彩事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

    近年来,泉州先后组织多个文化团赴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南非、巴西和港澳台等六大洲的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以文会友活动比较活跃,并以文化公益的方式,连年承办国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且已形成特色的品牌,如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海丝文化节、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等等。

 

(作者:洪振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长,高级经济师,清华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