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理】万家庄村的社火真精彩


      龙舞神州百业兴,春临盛世万民欢。震天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

        2016年2月23日下午,途经秦州区汪川镇万家庄村,适值这里的村民们正在耍社火。

         锣鼓声声,鞭炮齐鸣,欢乐的气氛弥漫着整个村庄。村里的男女老幼齐聚在打麦场上,村里的妇女广场舞队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一红一黄两条巨龙和红黄色的雄狮在一边助兴,高达两米的高跷队更是吸引人眼球。

        这欢乐的场景、喜庆的气氛让人留连,热情淳朴好客的乡亲们看到我们盛情相邀,不得不让让我们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我们停车拿起了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欢乐祥和喜庆的场景——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

         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

         在中国西北,每年春节,各乡村群众自发组织各种社火活动。社火规模从几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锣鼓手,舞狮等等。群众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队伍,并赠予烟酒等礼物。社火经过之处,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气氛热烈。

        社火中最具表现力的是高台。每个高台均有一主题。常见的故事情节有三打白骨精,二郎救母等。多取材于秦腔故事。高台往往由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指挥建造。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也有汽车或拖拉机)上,使用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做出各种造型,如假山,树木,动物等,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儿童(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固定在高台上,少则1人,多者10余人,高可数丈。

         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起源于中国上古祭祀活动。中国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可见其延绵之久。

        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推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社火的种类,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 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有的同马故事相同,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