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新引擎在轰鸣


兩會聚焦

中國經濟新引擎在轟鳴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報》2016年03月04日 01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翼 楊君

    “十三五”開局﹐中國經濟的多項核心數據釋放積極信號﹐結構轉型加速﹑就業形勢良好﹑創新創業蔚然成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

  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增長之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經濟新引擎在轟鳴﹐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

  “新經濟”破繭而出

  今年兩會期間﹐首次有一輛新能源客車加入服務大會的用車隊伍﹐引發關注。這並非偶然﹐它傳遞了“新經濟”的信號。今年2月24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以新能源汽車破題詳解“新經濟”。

  河北鵬遠企業集團董事長朱立秋代表對新經濟的推動作用感觸頗深。近年來﹐他所在的企業將銷售額的10%投入到產品創新研發中﹐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大功率LED技術的重大突破。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使“互聯網+”成為引領時代的新概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委員認為﹐傳統制造業領域積極擁抱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推進智能製造來實現轉型昇級﹔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這些活力因子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互聯網+雙創+中國製造2025﹐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互聯網+”農業也在各地開花結果。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代表指出﹐“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為養殖戶提供即時的技術服務﹐運用互聯網技術掌握的數據指導養殖發展。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發佈的信息表明﹐未來我國將提昇政策的“邊際效益”﹐讓政策向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傾斜﹐大力發展“新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核心在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今年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月4日﹐國務院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在近年來淘汰落後鋼鐵產能的基礎上﹐從今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至1.5億噸。

  河北是去產能任務較重的省份之一﹐河北省國資委主任王昌代表告訴記者﹐要按照先易後難的原則﹐對長期無實際業務的“僵尸企業”堅決關停退出。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就是要調動長期決定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通過改革將其充分釋放出來。”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代表表示。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經濟學家辜勝阻代表認為﹐供給側改革不僅能增強微觀經濟活力﹐而且能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對供給昇級的倍增效應﹐為中國經濟轉型尋找一種新的動能﹐帶動新就業和消費結構昇級。

  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上海社科院王戰代表認為﹐創新並不局限於技術與產品﹐還包括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在這方面﹐中國企業跟上了這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步伐。雖然很多的原始創新沒有在中國﹐但是在新技術的應用與業態方面﹐中國企業領先於世界。

  “經過多年的科技投入﹐我國已積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將這些創新成果轉化成產品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廊坊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河北省委副主委王學求代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CEO雷軍代表希望能通過兩會推動《公司法》修訂﹐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更完善的創新創業土壤﹐改善創業環境﹐助力新經濟轉型。

  中國正在迎來創新創業的新時代﹐這將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本報北京3月3日電 本報记者 张翼 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