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未来变为现实的人,谱写种业辉煌


把未来变为现实的人,他谱写种业辉煌

――历史绝不能忘记,被埋没的真金朱玉国

   预测未来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不只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的名言,却一直是在新疆基层农业良种繁育与种子管理岗位上以平民心态工作的朱玉国的座右铭。

    1990年他刚工作就面临新疆“三大作物”(冬小麦、棉花、玉米)品种频繁更换。那时引来接替唐山6898的冬小麦品种冀麦26种子中发现有黑穗病他及时给提出了拌药防治建议,几经周折最终用抗病的新冬20替代了后来的冀麦31;在棉花品种更换时,引种内地品种经常出现烂种缺苗,从1993年留双株到1997年获得当时棉花单产最高产,但被认为是补救措施,在此基础上上升为高密度植棉模式,后来它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9年率先在新疆繁殖成功中棉所35,为中棉所品种在新疆各地的文泛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先后提出棉花苗蕾期枯黄萎病、蚜虫防治措施,为解决新疆蚜虫20年大暴发提供了可行措施与方案,该年8月前往麦盖提县考察的农业部副部长在棉田现场询问他蚜虫防治成功经验;2006-2009年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在棉花灌水技术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需找依据,解决了新疆棉花盐碱地高产植棉、灌水方面的等方面技术问题。

自他工作起,新疆的粮食生产上就被“吨粮田”建设捆住了手脚;自治区、地区、县年年依据“吨粮田”相关肢术措施安排生产,许多田块甚至达不到“吨粮田”标准;为此朱玉国同志依据作物高产、超高产理论,在冬小麦原种生产中变理论为实践,通过3个年度冬小麦原种生产中主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的实践,在2008-2009年的冬小麦原种生产中一户条田冬小麦单产达637.5千克/亩,创造了麦盖提县、喀什地仍至新疆冬小麦高产;通过比较与分析撰写出了《晚播冬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为新疆粮食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在他2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存在一个困惑是为什么引种的异地早熟、高产、抗病、优质品种种植后性状发生改变,种植后出现的田间质量责任问题不追究供种方、引种决策者责任而仅追究繁种承担人的责任?苦苦的思索中,他发现现在的种子质量标准内容是上一年的田检指标与发芽箱指标,不能约束下年种植后的田间生长情况;而在种子质量理论上无任何可寻依据,只有在理论上突破了才能促进种子检验指标、质量标准等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种子法规、质量理论等多是参照国外的东西,对种子企业的“投机”成份无法界定;为此,2010930日他在中国作物学会中国种子科学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提出了目前“种子品质”理论不完善须增加“生长品质”为新内容的论点,后来撰文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品质”理论新内容“生长品质”的概念与一些内涵。

朱玉国同志长期在农业与种子生产第一线工作,他用平民般的心态,日复一日的在少数民族乡村为农民服务,渴了喝口渠水、俄了啃口干馕,实践着他的追求;他是最先把未来变成现实的人,被称为“第一个吃番茄的人”,这表现在曾因他迟到的创新与技术成功而停滞不前;他以无畏的胆量与勇气,纠正着新疆农业生产曾经存在的失误,避免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科研经费。艰辛的付出获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2001年在良繁区库尔玛乡蹲点时,该乡获得增产1/3的好成绩,增产3.6万担(亩均1担),当年增加社会效益2000余万元。

新疆棉田蚜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暴发,二十多年来一直是棉花生产大敌;每年的6月全疆蚜虫大暴发,从自治区、地区、县层层派工作队下乡村防蚜,但效果极差;朱玉国同志在蚜虫防治误区上的的突破与走出,增产达50~100%甚至以上,使时光不再停滞不前,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产生的社会效益在亿元、甚至几十亿元以上。自1998年来,他在国内外期刊与行业论文集上发表、收录科技论文近50篇次;2012年经新疆科技厅科技情报所检索,一些高产典型、技术措施、理论观点为此前国内末见报道,取得了实践、技术、学术的三丰收,以一名科员的身份表现出了与专家势比肩、院士势比高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