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第四季度以后,不少行业最好的企业都开始亏损,如钢铁行业中最好的企业开始亏损。大宗商品价格升降不一。但中国经济是否开始触底,需要时间验证。
当经济下行、效益不好时大规模去产能,肯定将导致更多的产业工人和打工农民改换门庭、另谋出路,但去哪里谋到养家糊口稳定收入?这些人的收入必将大幅下减也会是不争的事实。
据中国经济网调查资料,截止2015年底,我国楼市房产库存量为140.9亿平方米,十年也不一定会消化完。但各地高房价依旧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愿空置,绝不降价。这样一直僵持下去的后果,无疑是银行收不回贷款,房产商得不到利益,需房者望房兴叹。
年前钢材等建材价格有所回落,农村很多人都在筹划在本地投资建设,但钢材等价格不降还升,抑制了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去产能,不如降低物价,降低房价。譬如钢铁、水泥、铝合金、玻璃、建材等大幅降价后,从城里返回农村的农民工,就会利用自己的宅基地、承包地投资建房、办企业、办农场、改造农村环境,去生产更符合城里人需要的各类商品等。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大幅降价后会带来抢房潮,那点存量房根本不够抢。当广袤的农村兴起建房、修路等投资热潮;当更多城镇卖不动又不降价的楼房大幅降价将被疯抢一空后,后续所需要的钢铁、水泥、铝合金、玻璃、装饰材料等的量是巨大的。看起来的“过剩产能”,实际是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是这些东西的价格太贵,民众手里有钱也不愿投资了消费了。
历年来都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实际情况是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成为阻碍消费增长的巨大阻力。
就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20%低收入组人均收入5221元,而20%高收入人均收入为54544元,高是低的10.45倍。
城市、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00—2014年,中国城市20%的高收入和城市20%的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由3.6倍扩大到5.5倍,十几年间扩大了1.9倍;同期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人群和20%的低收入人群间的收入差也从6.47倍扩大到8.65倍,十几年间扩大了2.18倍。城镇中有的养老金上万元。而农村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的养老金仅有几十元。
实际是国民收入制度不合理导致。一方面导致公共投资主体、生产投资主体拿钱太多增长太快,挤压了消费空间;另一方面消费主体之间又出现了有钱的人不消费,没钱的人想消费而没钱消费。
目前20%的低收入每月只有430多块钱,消费不起。还有20%的中低收入平均每月不到一千块钱。这两个群体加一块是5.5亿人,这5.5亿人需要传统消费的,而不是新兴消费。
4月10日,“2016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从供给角度就是要看效益,主要看两个指标:一是PPI开始回升。当去产能这个信号发出来之后,实际上对市场会有一个预期,前一段时间大宗商品的回升可能和去产能有关系。自去年第四季度以后,不少行业最好的企业都开始亏损,如钢铁行业中最好的企业开始亏损,这说明行业可能已经到底部。所以,大宗商品价格的最低点很可能已经过去了;另外一个指标是工业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并保持适度增长。”刘世锦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大的趋势还是负增长”。
刘世锦 资料图
“中国经济是否开始触底,需要多次验证,未来几个月是第一次验证,第二个低点如果不是更低,很可能构造一个新的平台。” 刘世锦称。“当前要强调供给侧改革,触底成功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去产能,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必须在一两年内见效。供给侧改革真正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提升信心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开始面对问题、准备改革。” 刘世锦称。
附录: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副院长马晓河,在“2016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发言实录:
马晓河 资料图
我对当前经济判断是经济增长好转信号不明显。经济增长连续23个季度从高位下行,目前经济增长好转信号不明显,多数指标表现偏弱,通缩风险压力缓解迹象不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在下行通道。
(体现在)几个指标,第一,GDP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现在是下行的。第二,工业增长。第三,PMI是当前经济回升的一个迹象,2009年9月份以来中国的PMI上了好几次都下来了,只有一个月的上行来证明要上,论据不足。再看价格,工业品购进和出厂价格,收窄幅度变小,但是是在很大的区间向上回升的,在深水期潜伏着。货币供给有所改善,货币发行量M2和贷款有所增加,但是货币没有到实体经济。因此,当前经济增长没有明确的好转信号。
为什么经济增长下降呢?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既有周期性,又有结构性,也有体制性,周期、结构、体制搅在一块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降。
从周期上看,中国已经是中上等收入国家,中上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不下滑,为什么?总量变大,结构成熟。我算过一个账,去年我们增加的GDP是4.03万亿,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当于2000年的六点几,我们现在6.9,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44%。第二,结构成熟了。办一个水泥厂跟办一个发动机厂哪个容易哪个难?办一个钢铁厂跟一个大型集成电路厂哪个难哪个容易?
从需求看,中国的需求结构出现了问题。
第一,我们的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一方面存在着公共投资主体、生产投资主体拿钱太多,增长太快,公共投资用于生产投资的资源太多,挤压了消费空间,增长太慢不利于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主体之间出现了有钱的人不消费,没钱的人想消费。目前20%的低收入每月只有430多块钱,想消费却消费不了。还有20%的中低收入平均每月不到一千块钱。这两个群体加一块是5.5亿人,这5.5亿人需要传统消费的,而不是新兴消费。谁给他钱消费?这是很多人忽视的问题。
现在有人说中国的消费是上升的,从2006年以来投资消费在下行,消费业在跟着下行,投资下得快,消费下得慢。另外一个群体是40%的中高收入群体,但是他们不想消费。因为供给结构有问题,没有优质产品、安全食品,只好到国外消费,国外消费也不能把财富消费完,就存起来。供给结构限制了中高端的消费结构转换。
第二,社会保障体制由于水平低,不完善,广覆盖,造成了很多人不敢消费。老百姓确实有点钱,他们想消费,但在屁股后面的保障制度不足以保障其消费。比如中低收入阶层,人的一生要干四件大事儿,第一买房子建房子,第二婚娶,第三孩子教育,第四养老看病。我们哪一项能保障中低收入阶层大踏步消费,实现中国梦,实现不了。有好多人不愿意消费,不敢消费。
第三,经济下降,去产能影响就业,还有互联网+、智能化也影响就业,现在不要以为新兴产业增长不对就业带来影响,比如互联网+,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了传统商贸流通业才获得了发展,现在到微信上看,许多传统商贸业没有就业,倒闭了。连北京的大商场都关闭了,什么原因?现代新兴消费行业对传统行业的替代,替代不是增长,有一部分是增长,有一部分是替代。今年的居民收入有可能不会像以往那么高。所以,消费是缺乏一个持续增长的动力。
我们过去历年来政府都在强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但是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消费阶层在分化,城市20%的高收入和城市20%的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由过去2000年的3.6扩大到5.5倍,扩大了1.9倍;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和20%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也是在扩大。2015年,20%的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差距扩大到10.45倍。高收入人群边际储备高,我们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结果是有利于储蓄,不利于消费。
要比财富结构,不能比本身,消费和储蓄要比,一个家庭财富总收入等于总消费+总储蓄,一个国家也一样,不能纵向比印度快,比美国快,得跟储蓄比,储蓄等于投资,投资等于产能。中国从消费市场看有严重的结构问题。
从供给看,中国的供给也出现了问题,供给结构上传统增长动力在衰退,新兴增长动力还在孕育,新旧动力不接续。为什么?在模仿式创新和高储蓄的条件下我们从上到下的体制有利于我们把资本高度进入到中低端产业,造成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当国内需求不足,国外出口下降的时候出现了严重过剩。当前中国的市场出清不了,可以缓解库存,但出清不了,我们产能在中低端是两种力量造成的,第一种力量是市场,第二种力量是由各级地方政府在竞争条件下大办园区,大办中低端产业造成的过剩。所以,靠市场是比较难的。所以,我支持政府去产能。
另一方面,中高端,特别是高端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进入不足,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模仿式,我们要搞自主创新,我们缺乏好多条件,引领高端产业,引领制造业发展进入不足。国有企业很强大,但是国有企业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力量不够,进入不足。我们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里外商、港商占的投资比重比国有企业还高。
我连续追踪了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高端产业,特别是这些产业还出现了向外转移的现象,因为成本高,创新环境、环境污染导致好多向外转移,这对我们是一个高端的下压效应。从房地产看,一二线销售向好是市场出清的结果,只要市场继续出清,要想增加投资比较难。会增加一定投资,但是要想大幅度像过去那样不可能,特别当前中国房地产出现一个结构性问题,一二线城市就业前景好,但是我们在一二线转移人口落户条件限制太多,恰恰中国的转移人口里60%在大中城市就业,我们在这方面限制比较多,特大城市严格控制人,大城市要合理确定落户条件,中小城市完全放开,放开他不去,不放开的他想去去不了。所以,改革要不加快推进房地产要想健康发展也难。
所以,我的结论是什么?中国的经济问题是两个层次的结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失衡的原因是供给过剩,供大于需求。第二个层次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有问题,问题在哪个方面呢?问题在第一,需求结构里高端产品,中高收入群体消费是没有供给支撑,中低端产品没有收入支撑。
从供给看,中低端产品资本过剩,在短期内难以出清,在长期又是新兴产业供给不足。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是两个端的问题,需求端是两端,供给端也是两端,也有制度问题。
我的信心是中国经济还有发展前途。第一,消费空间很大。一定要瞄准消费,中国的消费如果人均消费的水平增长高,像发达国家的一半,我们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宽广的,消费的前景就是传统消费一定要瞄准中低收入阶层,让中低收入阶层有能力消费。第二,瞄准中高收入阶层,让中高收入阶层有新兴消费,愿意消费中国的产品,中高端两个。从供给看,我觉得供给里要淘汰过剩产能的同时一定要抓好新兴产能。中国经济增长有希望,但是目前看不出回升的迹象,有可能下半年出现弱企,如果不改革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会出现非常高的增长。
我的建议供给侧和需求侧要同时发力,李克强总理也讲过要同时发力,供给改革目的是需求,需求要依赖供给,供给侧改革要两手抓。
第一要改革,一定要抓改革,同时在产业上做好减法的同时一定要做加法,赶快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新旧动力的接续。需求侧也是两手抓,调整投资结构,投资结构为什么要调整呢?要把投资结构调整转向民生有利于促进消费的方面。需求侧和供给侧有一个相同点,需求侧里有个投资,消费侧供给侧也有投资,这两个投资从表面看是一样的,但是结构不一样,我们要调整这些将来能增加潜在增长力的投资结构,我们过去的投资结构对现在的增长力比较有用,对未来没用。所以,我的建议是这样。
第二,抓新兴产业,中国互联网+是一大行动,中国制造2025是非常好的,关键要落地,文件再好落不了地没用,要落地。怎么落地?改革。
第三条建议就是解放思想。解放,解放,再解放,一定要解放。70年代末到80年代出现了世界上三各位人,撒切尔、里根、邓小平。中国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改革好多都是供给侧,但是我们总结一下80年代、90年代改革,邓小平四个字“石头”、“猫”、“鱼”、“鸡”,即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三个有利于、四项基本原则,围绕两个群体,解决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穷人中低收入群体有业就,有饭吃,农民把地包出来有饭吃,工人搞计件,精英阶层有上升通道了,恢复高考,解决了背后几亿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向伟人学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再解放思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