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支譜卷之首上
戴氏支譜目录
首上:戴氏三续支譜序...修齊(齐)撰。戴氏開源表。西昌勲(勋)源戴氏舊譜叙...朱熹撰。西昌勲源戴氏舊譜序...周敦頥撰。 西昌勲源戴氏舊譜序...楊士奇撰。戴氏通譜叙...段頴聰撰。原序...文天祥撰。原序...胡澹菴撰。戴氏序...戴高撰。戴氏序...鯤撰。西昌勲源祖派。戴氏族譜序...劉秉琳撰。支譜序...戴貢楠撰。戴氏創修譜序...汝亨撰。戴氏創修支譜序...蘭舫譔。譜引...貢楠譔。享堂序...貢楠譔。续修譜序...星舫譔。重修支譜序...合族敬譔。二续譜序...益齋(斋)譔。戴氏族譜序...胡敬齋撰。三修厯程概述...敦樂謹述。華公舊籍考。世系图...益齋製。村名一览表。創修支譜名目。第一次续修支譜名目。第二次续修支譜名目。第三次续修支譜名目。舊譜凡例。新刊譜凡例。新增凡例對族人的几点要求。家條例。家训祖田記。世派附短序。长塘支祠地形图。长塘支祠图。长塘壪图。畈上湾图。廖家灣图。孔家田图。戴禮家图。戴家榨图。佘戴家图。戴家冲图。本宗五服图。祭儀。卷之首下:胡太夫人五世節孝傳...张璟槃撰。廷国公傳...戴文炳撰。士傳公傳...崇哲撰。秉裕公傳...王光珣撰。華萬公傳...劉家謨撰。華顺公家傳...劉家謨撰。待贈文林郎戴公燦家傳(字注:原版燦字的右下为木字而非米字)...李廷萧撰。戴公向亭暨太孺人合傳...李廷萧撰。瑱公暨吴孺人合傳...戴崇哲撰。戴堂公傳...潘恭夀撰。心齋公傳...戴蘭舫撰。輝山公傳...項煦齋撰。映奎公傳...徐宗一撰。輝斗公暨夫人合傳...袁惟榖撰。輝萬公傳...李開第撰。藴山公傳...盧英僩譔,玉藍公傳...王太姜譔。正鐸公傳...戴崇笏譔。子五公傳...彭世榖譔。勲臣先生傳...毛五和撰。子嘉先生傳...洪良品撰。戴若仁公傳...张之鶴撰。若照公傳...周維堃(坤)撰。天德公賢橋梓合傳...周維堃撰。劉孺人傳...李廷萧撰。待誥孺人戴母李孺人家傳...劉海雲撰。戴李氏家傳...劉海䱯...(字注:原版䱯字的上部为敬字而非敄字)撰。李氏洪氏暨姪曰盛夫婦合傳...戴心齋撰。節婦劉孺人傳...潘康保撰。賢淑张氏傳...王葆修撰。植菴公傳...戴益齋撰。文煃公傳...胡祖寅撰。粹如公傳...胡祖寅撰。文海公暨劉孺人合傳...胡祖寅譔。補赞...戴益齋識。卷之一二:華公清祖世系..霄分惠彜澈三公支系。卷之三四:華公清祖世系..彪分佑公支系。卷之五六:華公清祖世系..輝分大房調公支系。卷之七八:輝分二房..騎裔世麗世张二公支系。卷之九十:輝分二房..騎裔世善世徑二公支系。卷之十一十二:輝分三房...强公支系。卷之十三十四:華公清祖世系..星分四川明澤昶爕和五公支系。长塘乾茂二公支系。戴家榨后公裔家福廣三公支系。孔家田時夀国雙四公支系。卷之十五十六:華公清祖世系..量分德敬光三公支系。
戴氏三續支譜序:人生於世孰無父母父母之於子孫推燥居湿鞠育教養夙興夜寐劬勞不息不吝耗费深谋遠虑創建業绩以厚其身其恩之深其德之大誰能超越於父母及至子孫輝煌騰達蕃衍昌盛若非父母何能及之是故父爲子之本祖爲父支本歴世歴代恩匕相繼本本相連以至于始祖莫非後世裔孫之本人之於本豈可能忘譬言雨暘變於前太虚之真體巍然不動歲月遷異於後祖先之根本永遠不能離諺語有言羊有跪乳之仁鴉有反哺之義畜禽亦有報本之天性人爲萬物之靈若不思本豈不䎵頪於畜禽昔之聖人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由是而言本固不可忘但先祖代遠年湮形不可睹息不可聞唯憑心腦默念匪獨不清亦難持久其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国有史家有譜爲今之孫豈可忽视此事史可紀誰是功臣聖主創建豊功偉績興國利民誰是貪吏暴君利覓蝇頭殃民祸國昭彰於后世正可效爲治國之綱反可爲傾國覆車之鍳譜能記錄世系正本清源親疏能分長晚可别綱紀不紊昭穆能明制定家誡族規揚善貶恶扶正斥非俾一族之衆不忘木本水源親血统之親上慈下敬兄友弟恭夫婦和顺修身齊家發揚光大光前裕後一族之衆加强團结齊心協力同奔四化脱贫致富國是一家一户组合而成家富國必强似此續譜之義豈非重大何可續之不急我族自民國戊子年公元一九四八年支譜二續以後已有四十五年之久子不知父名孫不知祖名之事實存在加之十年浩劫横掃四舊之風興起老譜燬燼所存无無几久而不續将来祖迹無稽前功盡棄當代裔孫難免引九原之恨招後人之怨爲此始祖的二十二世孫我樂叔等数人在几年以前于心惶匕不安自忖寕願牺牲個人一切利益不能忘祖昧宗遂樹尊祖敬宗之心興續譜之念但又思虑自己不學無文平身疏昧此事恐事難成如畫蛇添足况續譜之事必须人力財力兼備族間雖有人才輩出但因各勤各職公務在身無暇辦理此事费雖可籌又因各户之間經濟水平懸殊不一確有一部份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長期犹豫不决迟匕而不敢動幾年的思虑竟成畫餅直至一九九二年他想起了愚公移山的寓言九天覧月的壮語又自己勉勵自己世上无難事只怕有心人苟恒心毅力以爲事豈有不成之理雖刻鵠不成庻可类䳱由於以上言詞的激發矛塞顿開心靈有悟立即行動尋閲老譜借鍳前人终於将各房各分的来龍去脈瞭如指掌銘記於心可以説做到有問必答這時他似乎對續譜之事胸有成竹遂自费乘車到祖處的冲岔探討續宗譜的消息结果覺察該地宗親對尊祖敬宗之事毫無誠意興趣低沉地返囬八里镇急足會晤學華祖瑞營两叔晤言續宗失望堅意續支幸获两叔心匕相印鼓勵支持行動慷慨諾言助费他感到興高采烈欣然急切轉會福叔及懋咏两弟等人協商起步分頭聨系由樂叔親臨我支派與初叔倾谈来意由於初叔等人對此久懷仰慕因枝幹関系游移首暢這次互會如珠聨璧合立卽集會民兄職弟雄侄等十数人集議一堂博得在塲的同聲相應又幸逢居住在岐亭镇的坤叔解囊相助立竿见影有促於臘月八日的籌備會召開在會議中建立了續修機構推選瑞營两叔等七人爲監修正付主任樂初福三叔为正傅理事主任以均叔等四十余人爲協理續譜的席幕從此正式拉開
支族後裔地居不一星羅棋佈省内居住的有红安麻城襄樊等市縣省外有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南北岐途迢匕几千里面臨最大的難题是探訪舆歛费爲了收族敬宗不負前人所嘱不遣余憾該訪則訪絶不吝財惜力如對麻城望城崗的探訪曾反復有三次走遍望城上下踪迹渺茫是移地他遷是人煙覆歿隐情難测使族人惆悵萬分有待於下屆發迹詳查至於川地宗親曾委派雄義两侄担當遠訪重任他们雖有家事重匕却置之度外爲不負一脈相傳不畏艱辛險阻跋山涉水终於一帆風顺跨步入川舆宗親會晤在互會之際恍若桃園世外地遠情濃雙方欣喜如久旱甘霖骤降内心激動無法形容甚致有些婦嬬熱涙盈眶两地暌違一百幾十春秋一旦能以訪悉昌昶昌明昌和昌武等公之後裔蕃衍已達四百余人又能舆敦協少元孟儀敦禮諸位取得聨系提出補續的設想確蜀我族人喜神歡之大事在前几續之中因为道遠途歧滄桑世事音函阻塞以使川親失續先哲懮心惙匕遗憾萬分嘱訪列序此屆會提遠訪意见纷紜或發表引古喻今的言詞蜀道難上有六龍囬日之高標下有冲波逆折之囬川黄鶴猱猿難飛度今雖有車船之便有無通途之駕未可料之又因地處不明人湮多寡莫測倘逢蛇蝎作耗中道囊空進退維谷遠訪一舉之差誰當其責以致延擱数月一波三折徘徊不定後经樂初叔等人反覆捫心自問几經淚落誓言川親不訪死不瞑目無論遠訪是否成功必須作到仁至義盡寕願族人負我無令我負先人昔年祖處遺棄南支先哲痛心疾首遺文蛹目令人余憤難消今我不訪川之視我亦猶我之視昔
在歛费問題上舆歴屆情殊况異何以既無祖積爲中流砥柱又無註禮堂主的尊威唯一依賴于群策群力况我族人户籍多屬農村地薄家寒正處於徘徊脱貧之際歛聚之難可不言而喻爲此埰取平等兼贊助雙軌并行的形式取長補短多不封頂少不嫌輕集腋成裘的方法進行歛聚幸获族人一心一德開源節流争先恐後地捐贈歛聚的結果出乎人意料之外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時期政策和法律是根據國情國策不断進行改善一族的族規條例必須以國家政策爲凖繩不能因循守舊對於族規舊例宜用則用反之懸而不動遺爲後世之鍳戒在此續中對歴屆未入譜和入末譜等人以及撫異姓子孫承嗣招壻爲子輔養棄婴爲子等问題是本着有利於計劃生育政策又借以解脱人生缺祀後顧之懮在本譜凡例中作了適宜的改變并非乱宗之妄爲
在此續中不少年老輩尊的族長又有青年重德有志之士爲續譜捐款獻力有助大功告成難能一一提言故舉事列序以彰其尊祖敬宗的實際行動凡参加本屆的全體理事人員都是本着倾心竭力的精神不避嫌怨不憚勞瘁不計得失勤匕懇懇爲譜事而操勞但辨事能力文化水准較之前人有天壤之别異鳥焉成馬的謬誤在所難免望族人见諒屆於大功告竣之後全族族人觀其譜必然加深尊祖敬宗之心須将此心進而化爲力量以創未来的美好前景從實處增添譜續的光芒
稿繕既畢諸公屬予以序予感不勝愧瀚序属志士之爲顧余鴑駘下乘致力於問舍求田幼雖就塾幾秋之無畧識現已荒芜疏遠宛如博士買馿况年屆桑榆垂暮鲁縞難穿何堪應嘱又思尊祖之事固辞憚煩豈敢唯秉赤誠率爾直書以記勿忘
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一九九三年九月 日老暦癸酉年桂月日谷旦
二十三世裔孫修齊字治平敬撰
戴氏開源表:唐真觀十二年太宗命吏部尚書高士亷黄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誌编天下譜䐑厧諸古史考其真僞辨其昭穆等其甲乙褒進忠良貶退奸逆宜以今朝品秩定其髙下皇族爲尊外戚次之分爲九等毋拘舊門世禄而輕朕官爵以狥流俗之情可釐正訛謬舍名取實定姓分族頒行天下門下三品臣戴至德言聖德開宏舉萬世不傳之緒至德千載有幸承勅定天下之氏族品量士庶之貴賤宇宙一家四海一族臣謹按晉咸寜二年三月武帝詔曰朕以不德君靈天下務在含育生靈上承 昊天之命下述帝王之軌若不品量貴賤則蘭艾混同可普告九洲一百二十郡悉齎歴代以来各姓氏譜狀上投秘閣更爲四海士民定其譜牒咸共奏聞秘書丞戴尚義具先世譜系上聞其言曰戴本高辛氏之後帝嚳次妃有娀氏女簡狄祈于郊禖有元鳥之祥而生契舜使爲司徒敎民有功賜姓子氏封於商厯世十四而代桀有天下都於毫又十三世而生帝乙帝乙三子長啟次仲衍三受辛受辛以嫡立封啟以子爵於微國及紂無道周武王滅之立其子武庚於殷之故墟封其庶兄微子啟於宋其地在禹貢徐州泗濱西及豫州孟猪之野厥後武庚以殷畔成王殺武庚微子啟爲上公尹兹東夏统承先王修其禮樂作賔王家七世至戴公仁而爱民古諡以萬民所仰曰戴子武公司空生宣公初以王父諡爲氏遂以戴爲姓焉将薨舍其子舆夷而立其弟和是爲穆公穆公之後以穆爲氏繼世相承以主社稷寶公之後系爲戴氏迭爲卿大夫至盈之不勝距戴公已十有七世矣周之末年國爲齊滅而公猶居故國降自秦漢罷諸候置守令子孫宦遊南北散處四方臣八世祖憑仕漢爲侍中子恢刺潤州遂居焉臣之世族其旨如斯臣至德竊謂天下姓氏大率起自軒轅厯代以来自源及流本同一體溯流求源必歸於一臣之世族按秘閣戴尚義所進譜牒質諸古史若合符節世系流源昭然可考臣承漢信都太傅德之後世居魏郡斥邱他如居吳居楚或顯或微殆不可計咸能以清白著聞然欲稽其昭穆之詳實以典籍煨燼斷爛之餘傳記纂修不出一手未免訛謬欺冒謹陳梗概以
聞右知譜局事吏部尚書臣士亷黄門侍郎臣挺禮部侍郎臣德棻中書侍郎臣文本謹考戴氏實始於宋開源不二計代無差至德所言誠有所據本朝至德世系父胄仕至中書僕射至德亦授門下三品今臣按知戴之爲宗舊門世禄素號儒雅本朝名宦亦著忠清實爲丙姓可謂胄族者矣
西昌勲源戴氏譜舊叙:昔孔子作春秋始魯隱公漢遷史取以爲法序列傳首伯夷世家首吳泰伯凡以明讓也古之人以萬物爲一體其讓天下舆千乘之國不啻棄陬蹝然迨德色櫌鋤誶舆箕箒舆夫斗粟尺布之謡父母兄弟間至兹(字注:原譜版的兹字下面有灬个点)毫不以假借於是夀張江州同居合爨之事始衰然見稱於世比其後也情勢未易聨聚仁人君子思以效其力於族人如姑蘇之義莊玉山之義學乃復羣焉籍重於史策矣嗟乎世之盛也讓天下舆千乘之國於他人而不以爲異及其衰也惠施于宗族之間推予無幾世反見以爲希濶而艷談之蓋古今之俗不同如此然君子猶有取焉謂唐虞三代之風既邈江洲夀張之族不數數見有能不忘其所自出稱力而施使族之人或有所籍以振拔於禮義将隆古之道可以復見斯亦遷史效法孔氏之意也今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其義例雖原本歐蘇大抵祇在詳其所自出舆夫纂迹先業誇艷之詞满纸畧無關於名教豈非世道升隆之所係哉邇年作霖君官御史致仕舆余皆通家世好以族譜屬予綴言篇首蓋戴甲漢晉唐德聖二公傳憑良遵逵至胄唐任尚書右丞爲侍御史遷太僕射功埀史策 匡公光禄大夫自湖南徙臼下信實郷黄陂 恭爲楚王郡馬子姓蕃衍美彰盛傳南騰徙仁善勲源樂善施仁 公尚義禮讓文獻甲於郷邑以余所耳熟者後裔若作霖君輩班班賢明又能推廣 胄公匡公之意而作譜牒夫列傳首伯夷斯能以其風奮起於来世世家首吳泰伯斯能以其姓獨重於候邦今仁善名家鉅族無慮十數其珪组蟬聨寜不下於戴氏於德聖二公觀之自足以覘其德澤之遠而卜其後之彌昌有非他姓所可企及噫何盛哉今因 作霖君之請特本其關於體教者以風示其後而序以先之
峕
宋淳熙十五年公元一八八年戊申秘閣修撰
新安宋朱熹晦菴氏書
西昌勲源戴氏舊譜序:戴氏居西昌之勲源系本安上先世曰德曰聖爲註禮名賢襲封伯侯衍其後曰憑曰良曰遵曰逵皆顯有重名於世者至唐曰冑任尚書右丞聲播天下功著國史逮今 戴公諱匡字先覇授都指揮復加银青光禄大夫令子五人皆表表不凡長巽字秉鎮貲産俱盛好善樂施徙居邑之埠頭次顺字秉鑑徙居長州崇高復寄石羊㘬三恭字秉鈞爲楚王郡馬歿於陣子南騰南星南夀徙邑之仁善勲源四儉字秉權徙禾川之梅田五讓字秉衡徙禾川官溪之南邊各振鄉曲繩匕蟄匕雖異居散處而昭穆世系之詳無少紊者惟如歐蘇氏而作譜牒故也嗚呼譜牒之義明詳其支之所由分而親親之道立其関於人倫之重風化之大若此後世寖廢人昧厥初數傳後支分衍别本源益離至於路人喜不慶喪不弔者有之矣喜不慶喪不弔豈人情耶恩義之薄風俗之偷也兹戴氏以上俱載經史自 光覇公以下至於無窮誠知譜牒足重於以辨昭穆合恩義别親疏慶弔往來俾離者合之疏者親之皆有感於同出一本之義庶幾不至視族屬爲途人豈非關人倫風化之
重且大者因有望於戴氏賢子孫姑書此以爲序
時
北宋天禧二年一零一八年戊午菊月上浣歴知仕南康軍道 州營道周敦頥茂叔氏拜書
西昌勲源戴氏舊譜序:夫族之有譜非但紀世次而己蓋自吾之身等而上之爲父屬祖至於受氏之始自吾子孫推而下之至於百世不替自吾之父祖兄弟舆夫吾之兄弟至於緦麻袓免之親而至於無服上之而有所承下之而有所屬旁之而有所及絲牵繩引目千萬派而歸於一本使仁人君子於此處而考之惻燃動其尊祖敬宗之心而親親之念曰以益厚而不敢薄於族之人此族之譜由所作也吾邑勲源戴氏本於信實之黄陂蓋自僕德聖而衍憑良遵逵至胄任唐尚書右丞爲侍御遷右僕射烈功勲班著於國史衍 光覇諱匡仕宋銀青光禄大夫由湖南徙信實鄉黄陂子恭爲楚王郡馬生子南騰南星南夀又自黄陂徒豫章吉饒等州至 華公復返楚地卜居安邑之中和鄉而其仍居仁善之勲源者即今戴家坊世族矣衍
作霖君亦官侍御其後詩禮相承不乏賢明之士舆余皆斯文契厚乃以譜叙聘予使族之人覩斯譜咸恻然動其尊祖敬宗之心曰相親厚而不淪於澆薄則戴氏子姓之所爲譜未必無小補云余推其意而序之
時
皇明正统八年癸亥授光禄大夫兵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國史總裁同知經筵事
生杨士奇拜書
戴氏通譜叙:昔黄山谷舆會稽黄渥同出婺州不數傳失其譜乃以年齒别尊卑序長幼以是知譜之不可不重也程子有言曰管摄天下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莫先於明譜系而韓魏公云亦云謹譜系以重宗祖孝之大也吾友 戴子履謙曩舆吾以童子試俱受知於潘書原夫子乙酉科塲履謙寄僧舍中吾往過之得晤黄安戴子次勲仲開錫三三人詢之履謙云一居蘆河一居戴冲俱係同祖亦以山谷例爲叙次因屬叙於予溯三人之先 光覇公諱匡仕宋銀青光禄大夫初舆楚王馬殷善子恭字秉鈞爲楚王郡馬生南騰南星南夀因亂自湖南徙臼下信實鄉之黄陂後又自黄陂徙豫章吉饒等州至宋理宗朝有道南公傳華公世英公及文林朗思齊公者黄安支祖也先由吉之西昌還南楚其命名有吾道南矣之義亦不忘湖南一派也自 明以迄於今安土重遷文人蔚起如次勲仲開錫三輩踵相接焉漢川支祖仕迪公字由之明成化間始来楚西昌譜系至詳且悉雖兩地分徙後先不一而溯本窮源皆宋戴公繩匕相衍若德聖若憑良遵逵若叔倫若鎬若胄若匡均可於濓溪考亭諸名序覆騐也傳曰山之深者林必茂田之沃者必豊稼戴氏積厚流光自兹以往科名德業寜有量耶今履謙舆次勲仲開錫三纂修通譜以吾夙忝同學嘗備悉其家也遂謬重一言而吾亦義不獲辭云
係
賜進士第刑部主事年家眷同學弟段頴聰頓首拜譔 原叙:余嘗誦詩至周頌我将之篇先儒釋之有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之語是知祖者人之所出也知其所自出則親疏可明尊卑可辨否則卑踰尊疏踰戚鮮不失其偷序矣先哲憂之乃製爲族譜使觀者知夫术本水源之道自無二者之患然修譜非孝弟人不能任也蘇氏族譜有曰觀吾之譜則孝弟之心油然而生是則是傚爲其事而不徒慕其名而既其實者真所爲孝弟人矣西昌戴氏漢信都太傅之後也厯胄至德顯於唐至光覇仕宋授馬軍都指揮使由湖南徙白下子五其三曰恭字秉鈞爲湖南楚王郡馬三子長曰南騰次南星季南夀由黄陂分遷仁善鄉宗族益蕃舊譜殘而未續族之賢者憂之於是裒集存歿編次成帙将付之梓夫一族之眾之散恃有譜牒以聨屬而惇序之猶一國之事亟恃之有忠義以號召而扶持之也斯譜之成後之子姓觀之将歴指之言曰某吾之姓祖某吾之高曾祖也某吾之祖某吾之伯叔父也某吾之兄某吾之弟也孝弟之心生而凌犯之風杜其有禆於宗族詎曰瓜綿椒衍云爾哉文章不關世道雖工不錄龍池仰峯諸君子齒尊行朂能率族人以義事其長上者也余嘉其所爲我族之餘違重厥意而弁言于譜之首
峕
宋德祐元年公元一二七五年乙亥九月吉旦
江西提刑文天祥書
原叙:戴氏肇目微子之後由宋戴公别族爲諡厯代相沿傑才辈出如戴德戴聖删補禮記爲一代名儒戴憑講經奪席忠讜立朝東漢末議郎平仲爲西華令蝗不入境厯中山相治有異蹟晉之世安道破琴幽貞肥遯若思致命忠節冠時唐之舆胄以清直相太宗子至德高宗朝累官左僕射叔倫仕德宗任容管經畧蹟行事實備載譜史其後子孫遊宦家於安上戴鎬任吉州刺史子四長延昌爲虔州刺史討判有功加銀青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流寓於吉延祚國子博士延覇任汴洲判官延勝爲紹興刺史俱挈其家隨官散處光覇邁迹湖南獨能返吉州故地繩其祖武而無墜漢唐之緖秉鈞捐驅馬革效節本朝可謂戴氏之肖子無慙丙姓者矣後賢持其門户知必思所以姒續而振起之不徒斤匕於譜牒之世系不淆而已也
時
宋淳熙六年一一七九年嵗在已亥春月之
資政殿學士澹菴胡銓書
叙:譜之設何也明祖系接久遠隆恩義而著先德也古天子賜姓命氏统一百世而宗族以重後世門閥相高畔援者衆慕王員而宗指稽康而忘爲本世非笑至於彭城之氏不譜弘農瑯琊之族不譜太原則又零落宗人荒殘時代而不知水源之義蓋一則非其所自出而苟以宗之一則幽其所自出而寢以杳之其咎鈞焉予戴之得姓也自宋戴公始考姓譜以邑爲氏者三百三十吾戴其一舊有譜編自西昌蓋先是饒州府瓦屑壩世爲其土所居世系及德行道義詳著於周濂溪朱晦翁两先生之序迨蕃衍不一遷徙靡常支西昌而散見者如吾邑蘆河麻邑停川漢川之濚陽中州之戴家樓廟耳壪等處皆舆我祖華公爲諱 匡光覇公瓜瓞其他不知尤夥而枝蕚之連譜於饒州而廟於勲源今其地祀有九公祠云宋南渡兵戰㝷相居民作烈滅於流冦而酷盡於紅巾西昌北有土無民賊平詔徙完聚實其空我 華公大人率令分祖抵蘄黄分異擇地卜土居獅山之陽家焉獨概是時亂離紛擾千里而來凡先世著述一切文集家藏歴代宗派以光昭奕業爲後人庇裨者概不可得嗣是衍而爲二世有祖二公衍而爲三祖有萬四公四衍英英衍仲六衍而三玄興析爲三支綜之有十八世奕葉之蕃浩如煙海彚而集之亦足以見吾先世積累深遠而無涯矣前之哲人志期薈萃而欲上自西昌旁諸分派合爲一帙以盡吾族之大道遠音遥不果至後而難之者因惜焉故並 華公來舊誌未修舊聞未輯其諸疏遠亦愈有待今夫人之有祖如厯之有元數之黄鐘水之有崑崙源古人有著述亦推本先世故子長孟堅叙傳必以世系編其未今前人之去前人遠矣今日而去欲譜之前人抑又違矣長此因仍祖系紛久遠隔愈久愈遠其不至舉近者戚者亦荒渺難稽焉不止先大人距甲寅秋延族之賢明者風之以驟其事於是走其言 繁集之衆俾溥筆其統緖而後大合而復分之將分推所先冠所後以始遷爲始祖而其叙述卽止之焉昔蘇文公之譜其族系也初味道始眉山公作譜卽以味道始曰譜爲親作親盡者不及 今吾之首華公敢以餘爲親盡詳確彚 成編而受之梓今而後一展卷間而知四百載雖遠十八世雖遥同一流源也 祖宗無淚沒窮泉之恨子孫有淵源一本之思孝友在念雍睦成風將見人事而和天意孚萬世下爾昌爾熾有斷然者於是乎序
十四世孫高沐薰敬撰
序:粤稽余族乃宋戴公之苗裔也厯秦漢唐宋以迄於元子姓衆多散處寰宇而我 祖諱華公原籍江西饒州府樂平縣土名瓦屑覇十八眼板倉里時值楚地红巾作耗人烟稀少洪武定鼎有徙實填虛之旨我 祖奉旨偕 妣姚氏聿來兹土遂卜居獅山之陽維時剪荆棘除荒蕪雖不遑他有制作而族譜則本饒州之緖纘而成之歴代相傳甚悉後因譜起義亦嘗置有祭田不幸 明季流寇猖狂楚黄之墟入民塗炭室廬焚燬十餘世遞傳之譜盡爲灰燼而所置祭田亦因以漸廢噫無田則祀典缺無譜則世系消以一人身分而至於百千萬人久之宗派不明世系不清覿面相失幾等行路孝子仁人能無心痛乎於康熙四十年合族公議各捐貲建立祠宇前後陸續重置田祭三所永供祭費春秋祀典無虧亦庻幾哉不忘水源木本矣然余族子姓蕃衍星羅碁布而欲上自 華祖以乞今日俾死者尊而長者幼而卑者脈分明絡纒綿不絶非一二人之所能考稽而得也集族家廟共議厥事令各房查明但以華公以前世代綿長難以蓋考 華公以外散州異縣難以盡收况舊譜統於西昌譜派各有私序圖其所識非贅則遺故除曾叙私叙外而一以華公爲斷使後之人展卷讀之知上自緦麻隆殺至於無服至於無窮莫非華公之一體且以俟海丙之同出於戴公同原於西昌者各撿宗派以相會合庶四凟九河匯歸有望於以果前哲之志於不空焉今按自 華公以来名以紀之昭穆以位之相别以同異之愛敬之意洋溢于中孔子曰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匕則相敬同則相愛兹之叙述或不處于是亦緣于是所望者因譜以求名因名以定位因位以審同異因異以深愛敬因愛敬以興禮樂親遜風存仁讓著美庶不負斯編之意矣吾獨慨夫近世之士往爭頭角囂陵詬誶見於門庭少有輙恣睢逞其意甚至仇忿相爭以權力相傾軋自戕其類吁族而若此反不若無怨無德之途人猶相忘於嫌怨也已願後之子孫以予所慨者爲戒以予所望者爲勸敦本行講文學弘德器立功名節義以紹衣前業彪炳奕(䙫)瀷(字注:原譜版的瀷字左徧旁是衤旁)是譜之光也是予之志也統斯譜者其共勉之
十五世孫世鯤薰沐敬撰
西昌勲源祖派:光覇公諱匡授都指揮復加宋銀青光禄大夫子五長巽字秉鎮徙居邑之埠頭次顺秉鑑徙長州崇髙復寄石羊㘬三恭字秉鈞四儉字秉權徙禾川之梅田五讓字秉衡徙禾川官溪之南邊 秉鈞諱恭爲楚王郡馬子三南騰南星南夀 南騰同弟南星南夀自信實鄉黄陂徒豫章邑之仁善勲源傳華公世英復返楚北安邑遂爲戴冲蘆河始祖云云 世英公爲黄楊寨主保障一方環聚者十萬八千家皆倚賴焉後裔有譜另叙
戴氏族譜序:昔在弱寇舆戴君心齊訂杵臼交幾忘爾我戴氏爲邾城望族居復比鄰每文賦脱藳輙就正徃則講論連畫夜不少倦其尊慈視若往子姪採一芹代爲喜折一桂代爲喜情誼於辭色有不容已者每憶登其階則兄弟怡溢怡然升其堂則父子穆穆然出其門則一家舆一族雍雍然雖漢之陳太邱唐之张公藝其睦族不過如是也心齎一曰曾出宗譜見示展讀久之猶記前有朱胡文周楊五序但其中支分派别未腵深考云計到判袂廿年矣南魚北雁時達一書得悉故鄉烽火時驚心齋捐貲倡辦義團人皆恃以無恐者十餘年亂定後仍理舊業課子若姪若孫輩論道講藝依匕如前日事又以祖功宗德宜詳家乘採輯遺聞連年不輟蓋其孝慈之心近而傳之家遠而推之族者此物此志也昨接手諭以其族出自宋戴公代有傳人公覇公諱匡仕趙宋由白下徙信實鄉黄陂再徙仁善鄉之勲源至 華公當明初定鼎乃遷楚北卜居安邑獅山陽是爲始祖六傳至元清公即本支祖也公伯仲三人子七人轉徙安邑南鄉土名長塘迄今十餘世其間有遷居麻邑者有遷居光山者有遷居川省者用是旁搜舊典徧察殘碑尋源竟委支譜告成敢以序請夫先人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知之傳之仁人孝子之用心也戴氏之先經濟文章蔚爲華族非詳加編葺何以光前哲裕後昆况支派日遠徙居不一音問隔絶世系難寻如下拜汾陽者誤故鑿杜曲者忍强附隴西彭城者愚皆昭穆不明所致此青史所以貽(氵幾)嘰(字注:原譜版嘰字的左徧旁为氵点水)也則譜之所繫也大而遠哉心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其前舆族人同安樂共患難者備見於驅馳戎馬間族人韙之莫不壯老書生之膽之議之才雖田單傳鐡籠以脱宗人樊宏作營壘以保親屬無多讓焉此亦足以明亢宗之義而又搜羅前事彚編宗譜承承繼繼家範長留是以忠信之心行孝弟之事百年如一日者也非至性過人而能若是乎琳案牘勞形荒蕪曰甚何足導揚盛美愧考亭之於南軒多矣緣舆心齋交深莫逆義不容辭謹撮大端附諸卷未以誌景仰云爾時光緖乙亥秋現任天津道加三級紀籙五次劉秉琳崑圃氏頓首拜撰
支譜序:事有宜速而成者亦有宜綬而成者佘族之譜緩急兼宜蓋舉事必需乎人無人則主使誰頼舉事必需乎費無費則敷布維難余族中譜沿至今而未續無人歟無費歟抑熞吝者衆沮撓者從而肆其毒歟致使數百年之遠祖近宗未登於家乘甚至蔑彜倫亂宗祧種匕弊生殊堪痛恨今者聚議享堂山嗚谷應成事之局定於一朝 蓋九原飮恨之深隂爲之助始有此風雲作合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其宜急者固如此然而續譜所以收族收族所以敬宗一户一丁未曾收入則收非巨收卽族非巨族矣慨自南遷而後惟余祖 仁公後裔萃處一方未離桑梓外此類多遠徙或於蜀或於豫或於岡邑之雙城湖或於麻邑之宴家店風流雲散天各一方且派别支分不無異志若遽裁之而振匕之同族遂等諸悠匕之行路矣笑談满座一人向隅則坐者亦不安耳是以再三告誡囑諸子姪勿欲速勿憚煩亦思遠紹旁搜以盡乎收族敬宗之道而猥曰須臾難缓也今幸矣宜速者不敢缓協力同心争先恐後趨事者不告勞籌費者不告匱宜缓者不敢急人地雖殊情誼必至或紓徐以姑待或委曲以求全庶數十世之死没生存者如指上羅紋宛然在目幽以釋九原之恨明以聨一脈之歡後世孝子慈孫尙其蓍蔡奉之圭璧藏之世守勿替云爾
十八世孫讓生貢楠薰沐謹撰
戴氏創修譜序:家之有譜猶邑之有志也邑有志而土地風俗以詳家有譜而長幼尊卑以辧若是則譜之不能不修也而於我族則尤亟夫我族二百餘年家乘朱嘗一修粵自 始祖華公由江右遷黄六傳至玄機清高公支於是三分矣清公下遞霄公泰公兄弟有七泰公鼎公彪公散居於寨岔冲岔等地我支 祖輝公留居樓上湾惟霄公星公量公始南遷於方廟會畈上湾戴河家戴李家等處洎明季我九世祖諱仁公始卜居於長塘湾而舆諸公列土而處我三房遂以仁公爲支祖焉後有昧良舞弊者侵漁祖業拔我根株剪我枝葉两次續譜未曾收入痛甚恨甚嵗甲午余伯父心齋公作一序以寄先父藴山公叔父蘭公族祖茂玉族伯廣叔發兄慶諸公屬建祠修譜諸大事迨祠宇創建嵗歉之後繼以兵荒譜費不敷且又人丁散處是以延擱至辛未春又作譜引以示族人叔玉珍聲甫兄植菴幹臣崇國長樂弟士法士俊崇聖姪文謨皆同心協力採訪編緝不辭其勞惜聲甫叔譜未告竣夀算遽天而譜事幾成畫餅矣今春族人聚議竊以譜事煩剧伯父耄老精力難繼不堪運籌囑亨代理亨雖有志未逮且又聞見無多何敢遽膺重任倘或事有不濟上何以對先代下何以示來兹乎然事在本根兼以衆命奚以辭爲猶幸衆志成城各勤厥職法歐公五世之圗信者傳之疑者闕之訛者正之異者同之誌其村墟庶里居之不謬著其譜派庶名字之無訛至某人配某氏某墓葬某山釐然可考不集族而談庻幾祖派清而宗支不混親疏别而孝弟以申則支派蕃昌何至昭穆之莫序典型俱在不同杞宋之無徵也哉
光緖乙亥年八月上浣
十九世孫汝亨敬撰
戴氏創修支譜序:今必於代遠年湮之下竟委窮原焉瓜綿椒衍之餘分條析樓焉其舉盛也人或不欲財之耗其事公也人或未去心之私此本根所以難庇源流所以難清故前代有志之人欲創修而未之能也粤稽始祖由江西來楚北閲六世而脈絡分机公清公高公遂爲三分清公卽我支祖焉其子有七彪鼎泰公後裔即散於三思會之冲岔砦岔蘆下灣者霄星公二伯仲復遷於戴家河畈上壪等處從仁公者景輝公之孫也後量公而亦遷於此因名其湾曰戴家長塘繼繼繩匕振振蟄匕矣祖處两修家乘我支皆未載及僅存者惟景霄量公亦未詳其子孫妣氏此固採訪者之顿忘一本督修者之不念同源而使死者飮恨生者含冤俾世世子孫有數典忘祖之嘆彼何人斯若此之忍也夫族之有譜由國之有史邑之有誌國無史則紀綱不立邑無誌則風氣難知亦族無譜則本不可追源不可溯人雖蔓盛跡總萍浮則譜之関于族也豈淺鲜哉然修譜難創修則更難創修難創修于吾族則更難世代甚深親疏難别遷居不一詢訪難周而且難乎其人焉他非排阻百端我卽堅持一是人雖多而孰任仔肩而且難乎其費焉彼則樸愁不满此又磬訝其空費甚繁而殊堪掣肘况所難而猶不止此哉歳庾萃大父萃諸管事而謂之曰吾族南遷而後未修支譜歴數百年前人訛以傳訛後之人誤将再誤吾久有志創修其如一木難支何乃不意 族祖玉珍聲甫暨幹臣植菴介臣禮聖俊良法國美勤諸伯叔及兄弟謨畅泹等竟同有此志而未之言也於是聚宗祠議執事籌費用條立規各肩其任初無畏難思易之心中惟聲公甫更爲踴躍不懈夫何譜稿将成而公卽病(口埀)埀(字注:原譜版埀字的左徧旁有一口)危時囑其子姪曰吾譜未成吾志不满爾軰尚承心齋先生及吾等創修之志董成其事毋計其功吾死亦可以對宗祖他無所言而公遂逝矣加之遷汴者有人遷蜀者有人遠隔河山疏絶音問将欲效祖處修譜之爲而心皆不忍是以延俟至今又五六寒暑矣乙亥仲春大父出囊貲設簿酌復聚諸同志曰吾老矣譜如不成他日難見聲甫弟矣倘其畏難苟安廢前功於一旦則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吾不知爾軰讀聖賢書其所學究爲何事也而同志諸公遂復旁搜焉博採焉參詳舊藁編補新聞焉訛者正之同者易之疑者闕之畧者詳之作傳記以表淪己立家則以示儆戒數月間遠徙者亦釐訂草藁带梓而南遷一支始無缺畧不全之恨財于是乎耗譜於是乎成本於是乎庇源於是乎清而諸公創修之志亦於是乎遂上以釋先之人恨下不貽子孫之憂縱説星羅碁布何莫非西華遺宗豈知璧合珠聨亦是稱南邦望族哉
二十世裔孫文煜蘭舫敬叙
譜引:或有間於曰予醴泉無源芝草無根大丈夫亦貴自立奚必採本溯源勞匕如是也予曰否否此豪傑自命之語不可以例家乘之修夫水有源木有本物理皆然仁率祖義率親人情應爾况在我族尤關緊要慨自我華祖公當明太祖定鼎之始由豫章而播遷邾郡怚土三思亦越明季我支祖從仁公後先奔走轉徙而南星羅碁布散處於方廟之地焉族有狂徒昧良舞弊拔去其根柢两次續譜未曾收入惜哉明季而後二百餘年時代既殊支分派别予祖仁公而外類多失次昭穆不明近世先哲有志未遽總因黄河遠上未易尋源遂至延擱以迄於今也予以父書徒讀猶抱數典忘祖之愆每念及此愧甚恨甚尙幸竹林蘭砌各懷仁孝之思或徧訪於殘碑或旁搜於舊典庶幾淵源有自不類水上之萍雖然趨事亦貴多人與工不容缺費爰糾合族共訂同心勿有初而鮮終勿因仍以了事勿循私而背規條勿吝費而忘根本幽以慰九泉支靈明以全一本之愛收族敬宗在此一举不然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誠恐噬臍無及矣
十八世裔孫讓生貢楠撰
享堂序:君子将營宫室宗廟爲先而愚者不知一經富有或峻宇以壯觀或曲檻以恣樂而於敬宗收族之地度外置之抑知祖廟之設上以妥先靈下以聨子姓昭穆於是乎明親疏於是乎别凟宗盟亂宗祧之禁亦於是乎嚴故君子兢匕於創造之始不敢姑置爲緩圖予族南遷而後未立支祠幽無所爲憑依明無所爲規束彜倫攸斁種匕弊生每念及此痛甚恨甚歳甲午敎讀於麻邑青黎之館適伊族有事於祠譜不逾年而二欵告成予竊慕之而猶慮其孤掌難鸣也遂成一引一部遺送于家囑弟藴山邀約同人共成其事而族之中欣然樂從乙未歳荒暫停其事族叔啟翁既没伊分轉生退志致使畈上一支群昭群穆宫牆外望惜哉予分長塘始終弗懈亦越己亥弟藴山復倡其首堂弟藍族兄廣族弟發族侄慶十數人共襄其事按丁糧視貲本下至簰夫技藝集腋成裘噫此一役也踴躍争先和衷濟美不私其力不吝其財懇匕懃懃班班足羡逥而記之猶在目中督功者若而人籌費者若而人捐祠基捐酒食捐器用者若而人其大者更有慷慨樂輪出於正項之外或墊欵于搆材之始或助費于奠定之初或補捐於十數年之後多寡雖殊仁孝則一後先雖别愛敬則同書之譜牒一以誌趨事之勞一以旌敬獻之勇後有肖子尚當目睹心儀使之以自勸
十八世裔孫讓生貢楠撰
續修譜序:族之有譜猶邑之有誌國之有史也國無史則紀綱莫立邑無誌則風俗難知亦族無譜則親疏不辧昭穆易淆也粤稽我始祖 華公原籍江西聿來湖北卜居於安邑三思曾之下脚湾至六傳而玄機玄清玄高公出焉清公卽我支祖也其子有七景泰霄彪輝鼎星量彪鼎泰三公原居祖處霄星量三公南遷於戴家河一再又傳於畈上壪遷由畈上壪再遷戴李家長塘灣其後從仁公景輝公之孫也由樓上湾南遷於長塘灣由是子姓昌大地密人稠非譜有以聨之其何以敦一本之愛乎甚矣譜之不可不修修之不可不續續之尤不可不急也夫吾族支譜 貢楠公創修於前清同治庚午歲時年老氣虚示汝亨公代理越六寒暑至光緖乙亥春而告竣先代有誌諸老索本求源吾不知幾費躊躇矣屈指而計将近五十載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歳在上章涒灘之季秋我族同志諸公文運文煃文炳文煦文信文蔚文炬學經學誨學堂等入祠商議召集族人各傾私槖盡屬熱心聚腋成裘吾等之幸斯亦合族之幸也然人丁蕃衍散處不一舉其近始居於戴家河而外有移畈上灣戴李家長塘湾廖家灣孔家田戴家冲廖家榨大姑畈輝先壪萧家塝七里坪麻邑之戴家榨石頭窠玉環壪宋埠陸家畈英山畈等處舉其遠有遷於川省之雲陽縣長灘河汴省之固始縣冷水澗惟川省一支因道遠音稀此次未曾收入愧甚恧甚後有作者其愼諸前之人竭創埀之智力立萬年不拔之根株後之人善繼述之心思示百世相傳之統緒將見星羅棋布不同杞宋之無徴而椒衍瓜綿始信淵源之有自矣是爲序
民國十年歳次重光作噩春月 良旦
合族薰沐敬譔
重修支譜序:今夫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者如歴之有元數之有黄鐘水之有崑崙源也然代遠則支紛支紛則人繁人繁則情渙非有譜以聨之將見卑踰尊疏踰戚而懷木本水源之念者鮮矣昔蘇氏有云吾父之子實爲吾昆數傳之後不知何人此固世俗之常然若是則譜之不能不修也然修而不續久之則愈遠愈紛而欲辨其世系名分仍有不可得也雖有譜如無譜等何也不見夫黄山谷舆會稽黄渥同出婺州不數傳而失其譜乃以年齒别尊卑叙長幼詎非疏於續修滋之弊耶甚矣譜之關於族也大不特宜修而且宜續耳稽我始祖 華公原籍由湖南至白下徙西昌信實鄉黄陂後徙仁善鄉之勲源固宋銀青光祿大夫諱光覇公十五世孫也洪武定鼎 華祖奉偕旨妣姚氏遷楚北安邑卜居獅山之陽爲始祖詳其先世出自宋戴公由周而漢而晉而唐宋元明清代有偉人簪纓蟬聨科第接踵禮樂傳家國史著績並可於周濂溪朱紫陽楊士奇文天祥胡澹菴諸名序覆騐也且有戴氏開源表以及西昌勲源老譜可據也惜老譜遭明末兵燹多爲灰燼六傳至玄清公伯仲三人玄機玄髙分爲三分清公其子有七景彪鼎泰公散居寨岔冲岔樓下灣星公霄公遷於戴家河畈上灣戴禮家等處我祖輝公留居樓上灣量公南遷長塘至九世祖 從仁公亦遷長塘灣爲三房支祖也舊譜詳悉恨祖處幾次修譜私心用事昧良舞弊不念宗支竟使南遷一支未家乘由是我伯祖 貢楠公痛恨出貲設酌萃各房而謂之曰吾族南遷二百餘年未立支祠未修支譜幽無所爲憑依明無以申孝敬爾等漠焉不加憂戚於心耶遂作建祠序舆譜引付諸公再三告誡董成其事囑予叔汝亨代理尤幸諸公同有此志踴躍遵命協力同心未幾而祠建不數年而譜亦告竣上以釋先人之恨下不貽子孫之憂約後三十年一續迨光緖三十年叔父汝亨倡續未果病终宣統二年予弟蓮舫約衆議續不幸亦逝而續譜幾成畫餅矣民國初予舆户長房長等有事享堂言及支譜修於光緖元年讫今四十有几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過此以往恐瓜綿椒衍者愈紛星羅棋布者愈遠鮮不至族視族如秦越矣均均云此事宜急但慮徙居不一採訪難周遷居近地舆麻邑汴省光山者易考遷於湖南四川者難稽雲山遠隔音間難通將效祖處之續修心皆不忍於是寄信舆二處囑各溯本尋源書其世派釐訂草稿带梓頼書寄數行杳無回答是以延俟又幾寒暑矣今幸文炳至洪倡其首錄其藁收其費歸梓而各處草藁亦齊均喜事諧而續修從此决矣惟川始终不見一字久俟恐譜創於昔廢於今篾於後上何以對先祖下何以示後昆不得已將川一支錄其既往懸共將來待後再續遂聚享堂同聲相應同議文炳舆予督修協修者文煦文蔚文信文運學經籌費者文炬學良學尭學均學誨學明學愷等于是各勤厥識協力籌辦毋畏難毋計功毋循私而背規毋吝費而忘本旁搜博採编補新聞信者傳疑者闕訛者正異者同其規模家法條例序傳仍遵老譜所載不易庶幾淵源有自印証了然不可數免典忘祖之恥哉且尊卑之分卽此著長幼之序卽此明村墟坵墓卽此辨支派名分卽此清信哉蘇氏所謂觀吾之譜孝弟之心油然而生也奈予老病按實直書願統斯譜者當鄭重之愛敬之毋忝厥生毋負厥祖毋倚權餙智而自戕骨月毋越禮犯分而不念本源以啟以承斯註禮之家聲勿替談經之世澤長綿是譜之光也是予之望也吾宗族其共朂諸
華祖二十世孫文煃星舫氏薰沐敬叙
續修譜序:乙酉秋余從事八年抗戰島夷率服後歸任保警大队書記職歲䦨請假旋里度歲覩村郭如舊風景似昔心竊喜之惟父老物故碩彦凋謝族中青年子弟及婦孺諸皆尊卑莫辨長幼無分日事呌囂詬誶一本若仇敵等骨月爲路人宗族綱紀之隳一至如此余慨然心動思欲有以振整之而振整之道惟有提倡敎育移其風氣選立族長振其紀綱續修譜牒别其尊而已但余生不逢辰頻遭坷坎流離轉徙飄泊天涯者廿有余年以至家道中落且不善事生産啼饑號寒日所不免顧何能及此也然余又思身爲戴氏子孫既知族間當前利鈍而若袖手作壁上觀匪獨無以對我祖我宗抑亦有負厥生矣且天下無難事亦無易事要在爲舆不爲耳果恒心毅力以赴如愚公之移山終有達成之一日基此係决然辭退縣職居里行余之志丙戌冬至祠祀選立族長推定經管丁亥正初募資設立從仁學校惟續譜一端衡諸吾族財力人力實有不逮未敢遽倡恐事不成徒貽人以笑柄也是年余舘於劉氏之青藜小學清明日接讀祖處第五次宗譜續修會議記錄丙决議余爲南遷支負責人余以南遷支舆 祖處在前清嘉道間爲意氣関係斷絶聨繫我先輩厯引爲憾今幸得此枝本相榮珠聨壁合之會明可聨一脈之歡幽可釋九原之憾縱萬難亦當嚮應也於是乎余於避暑之餘集族一堂以此義相暁幸各明於大義咸願勉竭以藏(字注:原譜版藏字的下部是貝字非臣字)其事僉謂支譜續修年限已屆亟應續修且先輩創造煞費苦心未可一旦遽形磨滅當决以支先宗次並推余督其事堂兄副之澤兄等四十入協理之各不避嫌怨不憚勞瘁閱八月支譜梓竣蓋族長之選立也宗紀振而族人知所儆漸能遷善去悪學校之創設也教育普而族人知所尙漸能去其澆薄之風趨於醇厚之習族譜之修也昭穆辨疏戚明而族人之所本漸能親其親長其長而余於我戴氏振整之志亦畧遂矣今而後至如何日進於善而不已而個人而家而族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顺俾註禮家聲談經世澤發揚光大而不墜者是余之所望於吾族人之自修也兹值支譜告成之日余不學無文摛藻揚詞非所能事僅撮其經過大畧弁諸譜首以誌不忘云爾
時在
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季春月 中浣
二十一世孫註禮堂主益齋謹譔
戴氏族譜序:混沌未闢以前無所謂天地宇宙自周子演渾天儀始知無極生太極太拯(字注:原譜版拯字的左旁爲木字旁非扌手旁)生两儀而四象而八卦而萬物人亦在中焉間嘗思之人舆人之間往往昧於一己之私致不相讓而相戕由是卑踰尊者有之疏踰戚者亦有之聖人有憂之所以明刑闢敎以忠孝綱維天下之風俗以宗法闡揚同族之倫理使社會長相讓之風同姓篤相親之義詎不懿歟夫姓氏两字代表一族之名辭耳吾國商周以前未聞以姓著世謂五帝三王皆出皇帝之後皇帝廿五子得姓者十四自後則因生賜姓胙土命氏貴者存氏賤者存名史記謂天子賜姓命氏姓以統系百姓使不相别氏者所以别子孫所自出通志謂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别三代而下姓氏合一雖厯世久遠而仁人孝子鮮有不思其所自出云摯友戴君益齋氣節士也民國丁亥以島夷率服之後世風偷簿上視下如草芥下視上如寇讎用是本親親仁民之旨舆其宗長老修訂戴氏譜牒氏本贯西昌之勲源至明有曰華公者始遷於邾六傳至清公昆季三人子七人轉徙邑南之長塘灣其間留居獅山下及分遷岡麻川豫者實不可以一二數清光绪乙亥歲有曰貢楠公者肇修支譜民國十年文炳文煃文煦諸君子續修之及是三次修纂族有德行志節凡可以振聾覺瞶立懦起頑舆夫修齊敦睦之義皆著於篇後之子若孫觀之有不油然而生孝悌之心也夫吾族舆戴氏墟煙相接撃析相聞而两姓之譜先後鋟版予舆益齋又各主其事喜德之不孤也故樂而爲之言至其長幼之序昭穆之别源流之遠枝葉之蕃德澤之深簪紱(注字:原譜版紱字的右旁是叐卽:糸叐字)之盛朱晦菴胡澹菴周茂叔文文山楊士奇諸先哲序以先之毋俟夫綴綴也
時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季春月 中浣
世愚弟胡祖寅敬齋氏頓首拜譔
按舊譜周濂溪朱紫陽諸序係西昌勲源戴氏舊譜叙其自予上世以来蓋已守之不廢矣所以然者西昌信實鄉之黄陂仁善鄉之勲源吾華公厯世舊籍也至饒郡之樂平縣瓦屑壩則不過華公僑寓成蹟耳后人不察乃以为世隸於饒而不知叙之可考者曰信實曰仁善俱屬西昌吾華公之舆蘆河漢川祖又自西昌分徙西昌匪他今吉屬之泰和也附誌於此以免遺誤後世
三續厯程概述:寓形宇内(丙)之人虚延歲月之心不可有遠大之抱負不可無於國於族之公益事業當有所思如能弘揚祖國民族之精華亦可顯示人生之抱負昔年我族貢楠聲甫汝亨先輩諸公勤筆苦思艱辛厯盡創立支祠支譜使我族失修两百余年難考之先祖昭穆能明支幹源流不亂並規定後來三十年爲一屆繼而又有文炳文煃益齋澤甫四公踵行一二两屆續修以使諸公的光輝形象永遠在後世子孫心意中閃耀其光輝所以能閃耀是他們的勞思和抱負有益於後世子孫 我族於民國戊子年二續至今已逾屆期一十五載幾乎有两代存歿族人未入家乘長此以往如無人問津祖迹中途失考忘祖亂派之情况不堪設想如是我不自量孤陋寡聞唯倚赤胆誠心力行三續之事幸得族間在序中已署名之諸位叔臺族兄族弟賢侄賢孫大力相助已取得大功告成之期待雖可謂一帆風顺也難廽避某些逆耳之言又有囬岩深谷的阻徑出现如正當進入繕稿期间家遭不幸我有偶失鸞孤之變愁孫失照之煩思緖萬千竟在心頭湧現給三續意志带來干撓但又深慮譜稿未成梓期未定萬萬不可中道停車辜負族人之望强力压抑曲肠波動重振精神將譜事進行終畢爲繼踵前人之路不忘厯程曲折于竣梓之期致言概述
公元一九九三年九月古厯癸酉桂月 吉旦
二十二世孫本屆畅修敦樂謹述
華祖子姓蕃衍南遷各分所在村名一覧表:
霄分:
畈上壪 四十七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七七丈山,始遷祖 月靖、月輝,遷出點 戴家河 核对人 啟泰。
戴禮家 一百三十七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東公路旁,始遷祖 端瑾,遷出點 畈上壪,核对人 敦健。
輝先灣 三十一人,隸屬湖北麻城市岐亭鎮大路邊上,始遷祖 世校,遷出點 戴禮家,核对人 敦輝。
童戴陳家山 二十一人,隸屬湖北麻城鐡門六角畈,始遷祖 崇標,遷出點 畈上壪,核对人 敦臣。
老栗林 十六人,隸屬湖北麻城黄土崗西七里路,始遷祖 昌感,遷出點 戴禮家,核对人 敦賢。
望城崗 隸屬湖北麻城市望城崗,始遷祖 克驅,遷出點 畈上壪 ,三次採訪查無下落。
洪江 隸屬湖南洪江市川岩,始遷祖 學榮,遷出點 畈上壪,核对人 憲章。
彪分:
佘戴家 七十八人,隸屬湖北麻城鐡門獨山東三里,始遷祖 天佑,遷出點 红安廟嘴樓上湾,核对人 大貴。
蘇戴家 三十人,隸屬湖北麻城鐡門毛大,始遷祖 天佑,遷出點 红安廟嘴樓上湾,核对人 啟源。
輝分:
長塘湾 六百一十七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五里,始遷祖 月明,遷出點 红安廟嘴樓上湾,核对人 敦福。
廖家灣 七十三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七丈山,始遷祖 昌規、昌遂,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興華。
襄樊市 十九人,隸屬湖北省,始遷祖 學本,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敦頥。
官壋 十七人,隸屬湖北省安湘縣官壋鎮,始遷祖 學芝,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平安。
戴家冲 三十七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盧家大山附近,始遷祖 昌維、昌澤,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敦維。
王家崗 九人,隸屬湖北麻城市岐亭鎮袁家附近,始遷祖 敦純、敦約,遷出點 廖家灣 ,核对人 連珊。
孔家田 一百六十二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河西,始遷祖 昌軌、克忭,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修德。
大河畈 三十二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大橋東,始遷祖 從敏,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明安。
陳東家 二十二人,隸屬河南固始縣陸灘鄉青峰村,始遷祖 崇錫,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敦明。
文化街 九人,隸屬河南省光山縣城關鎮,始遷祖 崇泰,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敦信。
星分:
長塘灣 二十六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始遷祖 月興,遷出點 戴家河,核对人 修懋。
孔家田 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始遷祖 克懷,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無人。
戴家榨 二百二十九人, 隸屬湖北麻城市岐亭鎮西细楓樹,始遷祖 昌家、昌福、昌廣,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敦初、修齊、啟雄。
玉環灣 十二人, 隸屬湖北麻城市岐亭鎮五棵樹上,始遷祖 崇發、崇貴,遷出點 戴家榨,核对人 修麒。
石頭窠 六人, 隸屬湖北麻城市岐亭鎮馬頭山附近,始遷祖 政義公,遷出點 戴家榨,核对人 敦才。
長河灘 四百五十人,隸屬四川雲陽縣故鄰鎮九村庄,始遷祖 昌和、昌武、昌昶、昌明,遷出點 長塘湾,核对人 少元、敦禮、德明、敦國。
量分:
長塘灣 五十二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始遷祖 月朋公,遷出點 戴家河,核对人 敦樂。
石門樓 五十五人,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東南公路邊,始遷祖 政光公,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修仁。
廖家灣 隸屬湖北红安縣八里鎮南七丈山,始遷祖 敦民,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清德。
麻城市 十七人, 隸屬湖北麻城市冷家巷,始遷祖 學信,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敦普。
鄖西縣 隸屬湖北鄖西上津鎮,始遷祖 敦堂,遷出點 長塘灣 ,核对人 敦堂。
總住址三十處,總人數 一千七百七十九人,四省、五市、六縣、七鎮、四鄉。
戴氏支譜創修名目:
督修: 貢楠
協修: 正鐸 崇哲 崇訓 崇笏 文謨 玉珍 崇禮 崇勝 文炳 崇勤 文畅 瑞山 士俊 士法 文澜 崇謀 崇國 長樂 崇潤 崇明 臣良 臣義 臣玉 崇賢 學富 耀遠 在富 正文 正鈞 志大 太成 映彩 宏發 長合 金容 光文 崇䕃 崇科 崇棠
第一次續修名目:
正督修:文炳
副督修:文煃
協修:文煦 文蔚 文運 文信 文炬 文光 學經 學均 學誨 學尭 學堂 學愷 學良 學光 學明 學品 學純 學志 學堃 文敬 文爕 文理 坤和 文炳
第二次續修名目:
正督修:益齋
副督修:學堂
監修:澤甫
協修:文林 文鈺 文春 文俊 子茂 君煊 學銀 學熿 學席 學䕃 彤青 敦仁 敦瀛 敦郎 敦箎 益卿 學仕 敦文 敦組 敦淇 學蘭 立成 敦榮 澤民 敦謨 學經 學品 學主 焱斌 敦華 榮階 敦典 學先 學慶 敦鍊
第三次續修名目:(責任分工)
主任理事:敦樂 負責量分長塘湾,付主任理事:敦初 負責星分戴家榨,敦福 負責輝分長塘湾;顧問主任:敦瑞 負責霄分戴禮家,顧問付主任:敦基 敦義 負責輝分長塘湾;監修主任: 敦營 負責輝分八里鎮,監修付主任:敦坤 負責星分岐亭鎮,學華 敦銘 修紳 負責輝分長塘湾;主編缉:敦樂 負責量分,付編缉:學寜 負責輝分長塘湾,敦初 負責戴家榨,敦福負責輝分長塘湾,編缉:修齊 負責星分戴家榨;財經主管:修陞 負責輝分長塘湾,會計:修發 修仁 負責量分長塘湾,財助:敦昌 修譜 負責輝分,修新 負責輝分廖家灣,啟太 負責霄分畈上湾,敦健 敦輝 負責戴禮家,敦朗 修才 負責彪分佘戴家,啟雄 負責星分戴家榨,修琪 負責輝分孔家田;事務:敦鐸 敦焕 修昌 負責長塘湾 ;常務理事:戴長塘:學華 敦銘 修陞 學芬 敦坤 修含 敦鈞 敦鐸 敦昌 敦樂 戴義 修紳 敦福 修發 敦基 修懋 敦貴 修啟,大河畈:敦營 ,戴禮家:敦瑞,戴家榨:敦初 修明 修職 修齊,佘戴家:啟富;協修理事:長塘壪:學寜 敦焕 敦發 敦昌 敦國 敦煒 修理,孔家田:修琪 修貴 修德,畈上壪:修國 啟太,石門樓:修仁,童戴:敦臣,佘戴家:敦朗 大貴,戴家冲:戴維 修譜,大河畈:修才,廖家灣:修新 修勝,戴家榨:敦應 啟文 啟雄,輝先灣:敦輝,戴禮家:敦洲 敦健,玉環湾:修麒。
戴氏三修捐款(人民币)名目:岐亭:敦坤 一千元,漢口:敦明 一千元,八里:敦營 五百元,大河畈:敦輝 三百元,敦銘 五十元,長塘灣:敦基 二百元,敦堂 二百元,學芳 一百元,敦貴 一百元,敦樂 一百元,敦鈞 一百元,長塘:學華 二百元,敦福 一百五十元,修福 一百三十元,學卓 一百二十五元,敦品 一百元,敦鐸 一百元,敦珊 一百元,敦銳 一百元,敦焕 一百元,修鹏 一百元,修成 一百元,修紳 一百元,修懋 一百元,修陞 一百元,修征 一百元,修綿 一百元,修華 一百元,修繁 一百元,敦發 五十元,敦玉 五十元,修斌 五十元,敦和 四十五元,修航 四十五元,敦桃 四十元,修富 四十元,敦申 三十元,敦義 三十元,修生 一十元,啟平 一十元,修文 二元,戴家榨:敦初 二百元,修永 一百元,友安 一百元,修貴 一百元,修焕 一百元,修峰 一百元,啟斌 一百元,啟發 一百元,啟峰 一百元,啟文 一百元,啟忠 一百元,啟雄一百元,啟鹏 一百元,啟福 一百元,啟红 一百元,敦品 一百元,修堂 一百元,下戴:啟環 一百元,上戴:啟茂 一百元, 戴禮家:敦瑞 二百元,敦智 二百元,修琪 一百四十元,敦權 一百元,敦忠 一百元,敦明 一百元,修强 一百元,童戴:敦臣 二百元,佘戴:啟富 二百元,敦朗 一百元,大貴 一百元,啟能 一百元,孔家田:敦晏 一百五十元,學吉 一百元,學有 一百元,麻城:國祥 一百五十元,國正 一百五十元,畈上灣:修國 一百二十元,敦信 一百元,輝先灣:敦輝 一百元,石門樓:修仁 一百元,玉環湾:修麒 一百元,廖家湾:修榮 五十元,
舊譜凡例:
一 譜因派衍两朝宗支蕃衍名目混淆且又居不一縣縣不一地地不一村今收各支稿集腋成裘知萬派不外一源也
一 譜系由霄公弟兄下遞至今上而髙曾祖父下而身子孫曾釐然可考雖年湮代遠可尋異派之由誌之亦以知發祥之有自也
一 唐虞皆皇帝嗣孫人或上宗皇帝遠祖大儒而欲竟委窮原此中不能無謬兹特僅依支派法歐公五世之圖信則傳疑則闕此狄清不祖狄梁公之意乎
一 譜載宋朱公暨諸名士序實爲江右原抄本無舆遷黄之裔今收大儒題贈 載譜首非敢僞託名作增光家乘竊以黄河水遠天上而來記之以不忘本耳
一 夫婦人倫之本毋得混淆凡有紊亂綱常玷辱宗祖以前者男女名目概不入譜以正户綱後有蹈故輙者照家法議處决不狥情
一 收養異姓子以及立外甥亂宗祧不獨他支日後蕃昌勢凌我族卽此昭穆混淆有何體统違者重責
一 立嗣先儘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更及族間律有立親立賢立愛之條要必由昭穆相當先及親中之賢親中之愛則可違者不准
一 書字爲派以命明太祖始有此制後人師之以聨子姓而辨尊卑正恐昭穆易淆耳今列排名字様依世定名切不可妄排名字致犯祖諱違者重罰至考試生童或不按派取名發達後必著原名於官名之下
一 族有功名顯達品學兼優功業見重當時准立傳贊以誌其永垂不朽也卽有生平忠厚復有懿行可傳無論男婦亦立贊傳以發其潛德之光也
一 旌表原非易事凡婦人青年守節白首不渝者無論有子無子旌表舆否據實立傳所以昭其志節也亦有生前不便立傳姑誌其貞潔以侍將来之旌表焉耳
中華民國 三十七年 歲次戊子 春月
益齋敬錄
二續凡例:
一 老譜以世爲經以人爲緯仿歐蘇二家五世爲系之法取五服之義本譜仍依式刊之
一 各分子姓蕃衍所在村名及其遷祖並各支開始十代世系坸列圖表分别説明俾後世子孫知水源木本之有自矣
一 婚配仍採用老譜書法惟妣配娶字様内多颠倒想係當時校付之誤本譜於崇字派以上書妣以下姑論存殁書配訂婚未娶者書聘此非指前人之訛蓋以劃一俾便展覧也
一 老譜於弟兄不分伯仲以有嗣傳者排前不傳者列後本譜姑論傳舆不傳一律按伯仲叔季次序排列庶鷺序無差鴈行之不亂也
一 異姓亂宗爲吾族規律所不許瑞雲立劉姓外甥學訓文光立盧姓外甥學祥均厯五十餘載奉祀無虧刻己生子抱孫劉盧两姓均不准其歸宗此次續譜族衆憐彼失宗一再邀請收入附譜畈上壪敦敏立殷姓外甥修堂亦收入附譜俱載譜末嗣後不准爲例如違者重懲
一 高奎義子两次經前輩收入義譜現其後學詩等不但奉祀無虧且熱心愛族大有螟蛉化蜾之義此次續譜於原義譜之義字改爲末字義子之義字攷爲養字以示體愛
一 景彪公一支劇宗譜載以南遷但南遷各分均無其裔丁亥夏支譜開始採訪時有岡 麻邊境之佘戴家人居厯二十一代無譜僅有類似墨譜之裔簿其可劇者惟一世天佑墓一碑木本水源無法探溯如是䖍請神乩据判示謂該處舆麻邑中驛戴家山均係我彪公後裔戴家山亦僅有裔簿代數如佘戴家相若以其時以其地舆我南遷各支相較似在可信可疑之間除戴家山俟續宗譜時再爲詳考收錄外茲將佘戴家收入支譜爲景彪公支下另判一卷至彪公之妣某有子幾始遷地均闕之以待後之考證
一 星 分遷四川雲陽後裔自創修支譜時崇笏公躬蒞該處採訪带稿囬祠付梓譜成後亦發數卷第一次續修時曾寄数函年餘杳無回音以故懸之待以後續此次本應派人前往採訪奈時值抗日勝利後國共水火交通梗阻無法前往萬不獲已亦如第一次懸之以待後續心實慚恧後之續修者務必派人前往採訪俾本枝無缺也
一 本譜一切均照老譜凡例行之凡有畧異之處卽於凡例上書明之此皆守先人之成規不敢翻新出自臆斷也
一 本譜開始辦理謄繕编校時正國共水火之際人皆惶恐不安草率輯錄掛漏殊多其盡善盡美是有望於後之續修者
益齋謹識
家規條例:
一 大逆不孝者 祠堂前處死
一 烝(字注:原譜版烝字的灬点水上面没有一横)淫有禽獸行爲者被人首出祠堂前處死
一 大盗劫擄及謀叛者倘倖逃國法 祠堂前處死
一 爲竊盗者祠堂外責再不許入祀三犯處死其父兄容隱者一體治罪
一 越禮犯分歐辱尊長者祠堂内責再犯不許入祠
一 爭竸不投鳴户長房長再三處分遽行挖告倒敗家規者祠堂外責
一 户房不劇理直言狥情受賄者定行革除併罰
一 争鬭致受傷者祠堂内照長幼是非輕重責罰
一 恃尊長凌卑幼者罰修祠堂刁難者責其子僕
一 盗伐公山私山樹木者祠堂責罰樹木存祖再犯送官治罪不許入祀捉獲私縱者罪加一等
一 侵蝕 祖銀 祖榖私自肥囊入己者除清算外罰修祠堂
一 本宗子姓舆異姓爭竸不厚本支反爲設謀作証者祠堂内責罰
一 孤寡不能矜恤反行欺嚼者祖堂内責
一 背後山燕子山王圖園以及老爺祖蛇山數處祖墳無論前後左右不凖開塟其餘公私墳山雖能葬不凖騎龍塞墓如有强葬盗葬者祠堂重責重處
一 異姓不許亂宗家規明示奈高奎義子已經前輩收入義譜今仍收錄以後戒勿效尤恐異姓多亂宗違者重責
一 因人間隙從中離間骨肉播弄是非隂使毒害致宗族鄉党不睦者祠堂責罰
一 不務生理好嫖好賭破蕩家産者祖堂内責
一 子弟在外酗酒打仗放肆招尤有干國紀有玷先人者捆責
聚賭抽頭窝藏匪頪引誘族間子弟以及男女同塲者祠堂重責再犯送官䆒罪不許入祀
凡責數酌事之輕重自五板以至四十板止凡罰數酌事之輕重自一两以至十两右列家規二十條公議定例凡我族人一體遵之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 歲次戊子 春月
益齋敬錄
家訓:
易曰父父子子兄匕弟匕夫夫婦婦而家道正聖人之教約而賅矣爲如分以相箴庻顧名而知警至於敦倫之外持躬涉世又各有其宜焉遵斯訓也寡過矣乎
父訓:
庭幃之内父也如天天於萬物無不覆焉凡爲吾子毋黨毋偏慈非溺愛教以身先務成其美罔顺其愆秀者就塾樸者耕田縱之游手豈曰能賢穚輕警惰父道斯全
子訓:
人少則慕天性未漓比其長也百誘奪之妻子念重貨財自私生我鞠我云胡不思昏定晨省孝當及時會賢養志朿晳補詩循陔有缺椎牛己遲茫茫大暮風木徒悲
兄訓:
惟兄舆弟同父相親凡民矢德蓋匪無因既緣私累汨其性眞復田纔口積怨生瞋忝爲家督須篤彜倫豈有手足而若塗人鬩墻是鍳友愛同申弟卽不悌母我不仁
弟訓:
弗恭厥兄是爲傲弟從兄之人庸敬勿替漢室二方嘉名相濟隋代三田克永其世兄或不情柔謙臼勵勿以小嫌而生乖戾論美怡怡詩存棠棣讓枣推黎最哉後裔
夫訓:
男位乎外爲妻子綱婦有長舌夫也不良晏安動静容止必莊寄以中饋勞以蠶桑罔因煽處曲意包荒久而生玩氣且不揚自古佳耦豈盡姬姜型于有素閫範自藏
婦訓:
無非無儀以相夫子孝事舅姑和同娣姒罔壅厚貲而薄宗里罔厭糟糠而存温恥富戒守財貧惟克己夫有淑行殫心佐理夫有凉德婉言勸止内助德人家聲曰起
持躬訓:
士勸於學農勤於耕各安厥分去僞存誠愼爾出話非法莫行寜掘無巧寜讓庻争達人知命君子懷刑錯履無咎心泰身榮逞其凶德辱親敗名清議可畏先民是程
渉世訓:
户庭以外斯人吾徒修好去惡敬老恤孤消其牙角憫其蠢愚至於宗族厥誼更殊本源須念急難相扶罔趨富貴而失亷隅罔矜榮顯而侮褐夫温恭謙退其庶幾乎
凡屬本届以上序傳凡例由本届續修理事會敬錄
中華人民共和国公元一九九三年九月下旬
古厯癸酉年桂月吉旦
三續新增凡例:
一 以老譜爲經以人爲緯仿歐蘇二家五世爲系之法取五服之義本譜依式照刊
二 各分子姓蕃衍所在地名村名及由何村遷出列於圖表以利木本水源詳明於子孫後世
三 妣配聘仍採用老譜書法上届是由崇字派以上書妣崇字派以下書配本届以例推移由文字派以上書妣文字派以下無論存殁均書配已訂婚未娶書聘以便書冩統一
四 爲適應時代要求體現男女平等的意義又力求准確無誤改變厯來對女性只書姓不書名的書法本届對女性一律書姓名个别有名未用仍書姓氏
五 兄弟之間顺序書冩方法仍按兄先弟後論不傳舆不傳以免錯綜復雜魚目混珠
六 爲適應時宜以政策爲准則又有利於計劃生育對厯來視爲亂宗不准入譜的几條移花接木途徑如撫異姓子孫承嗣招壻爲子輔養棄婴爲子本届一視同仁收入譜内
七 在厯届列登傅譜末譜者現已時遠年長且又奉祀無虧熱心愛族大有螟蛉化蜾之義本届取消傅末二字後無正傅末之區分
八 凡老譜所載族規家訓是否適時適用按原載保持一字不動宜用則用否則以遺後世讓子孫視爲鍳戒
九 爲了收族敬宗力爭地遠亦無失續給洪江支系連續十次寄涵一音末復内因叵測幾度派員赴訪又無人知其地識其人担當遠訪犯難以致本屆内含美中之不足深感内疚又加梓期緊迫無奈遺待下屆伺機訪察
十 有個别異姓外甥雜居我族境内舆族人已建立深情厚誼視該族如孤鴈離群有向我族要求入續的誠意我族視情接納
十一 位於麻城中驛的戴家山據上届遺文所載是屬我彪公後裔曾多次進行採訪詳悉該處確有一部份人抱有愛族歸宗之心如朝紹廷秀以傳等人曾來我處追根溯源准備聨宗入續但另有部份人思想認識不深鍳于二心難一仍使束之高閣
十二 三續理事人員對川東支派歸宗入續莫非夢寐以求不惜人力財力遠途跋涉入川訪悉該地人丁興旺並有川地雲陽縣南岸長灘河故陵鎮德明紹元敦禮敦明等人凖備取草入續後因路遠途岐聨系犯難又因該地宗親多數離家外出以致錄稿籌費束手無策不能如願入續爲此深感惋惜特贈譜一卷以作將來木本水源之依據
本届續修譜理事會公議對全族後裔的几点要求:
在社會主義新形勢下一族之間續修家譜是爲了全族子孫後裔承前啟後家和人睦繁榮昌盛發揚光大特議訂如下幾條要求望族人自覺躬行
一 父母對於子女媳: 精心培育教養 循循善誘其行 教以品德端正 勿使性格驕横
二 子女媳對於父母: 遵顺嚴慈敎訓 排除忤逆言行 贍養年高盡力 無忘深厚親恩
三 兄 對 弟: 年長必有先見 須念手足之情 勿居年長凌幼 財利處理公平
四 弟 對 兄: 兄是同株枝葉 非比一般親人
相待當思恭敬 避免䦧墻之争
五 夫 對 妻: 夫妻平等地位 雙方相愛相親
白頭和睦相處 嚴禁侵犯人身
六 妻 對 夫 : 内助持家任重 觀注丈夫寒温
永遠相共患難 見異思遷勿行
時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九三年九月廿一號
舊厯癸酉年 桂月 吉旦 三續理事會製
祖田記:祖田之設所以明祀典也或豪强恃勢籍佔公田貪鄙成風侵渔基址以至祀事湮而宗祊壊矣今特記之譜首俾某田之坐落何處計數之多寡以明某山之段落有定某地之界址定以詳斯世世子孫守之勿替已爾景星景輝景量三公祀田坵畝斗數 金家堂後一坵一斗又舆戴家榨祀田連界一坵五升金家堂南冲一坵九升荒坵崗一連二坵共八升園埂在内確舊岔一坵二升後蕩一連二坵二斗四升廖堰西岸一連三坵共一斗廖堰西岸玉興田下一坵八升屋基岔田一坵三升草塘頭一坵一升大小共十四坵共計八斗正又壪東首濠田二坵北抵上塘下墈南抵新塘西抵合興圜墙東抵成美重喜田下墈西首濠田一坵東抵大塘西抵憲記田河地溝爲界南以全記田爲界北以城墙爲界 又席典無嗣捐南岔田一坵五升嗣東岔内地一塊永作香燈之費
祠堂前路東崇禮所賣棉地三塊山坡在内東抵崇德地北抵崇憲地西南抵路又路西崇謙所賣地二塊上一塊東抵人行路西抵輝潤地南抵隆昌地北抵崇福地下一塊東抵輝潤地墈西抵崇德田南抵金姓墳山路北抵隆昌地爲界又祠西棉地三塊一塊西抵文啟地南抵崇祿地又二塊北抵崇哲地西齊長應地又祠東岔内棉地二塊餘山在内又長福所賣學屋崗地二塊西齊成美地北齊合興地南齊廖人墳
祠堂坐山東半頂上齊分水下齊山脚北綿至劉姓面山頂上以分水爲界中間以人行路茂玉地長盛地劉姓地黑石包西爲界确臼漥墳山後山窳東至劉姓山分水爲界南脚下至田上至頂以分水爲界西舆祠後坐山相合以茂玉長盛劉姓地爲界苦蕎岔山一段南抵邱姓山埋石爲界北抵元法劉姓地分水爲界東岔下以劉金二姓地爲界老爺祖山一段西南東三方均以山脚齊田爲界北照甘冲塘埂一線過東爲界大塘角山一段北齊人行路東抵山脚抵田南抵金姓棉地埂北至頂上抵金姓地爲界荒地在内長眉山匕一段頂上以分水爲界北抵文和地東抵崇全崇範臣厚地山脚爲界南齊劉全和山爲界獵塲岔在内龜嘴山一段南抵士禮地抵西抵人行路北抵百顺憲記龜頸田東抵永憲記百顺地爲界狗兒山匕一段四圍山脚爲界景輝公支下私山四叚坐落東邊细窳山一段東齊文煃山南齊分水北抵山底西抵崇仁崇光山爲界東邊稻塲上山一段北抵士進山祖上田埂南抵劉全和山上至頂下以合舆稻塲上墈爲界桐子漥朝東山一段南抵騎龍寺山西以山頂分水爲界東抵山脚又北東齊乘騂公私山爲界七丈山朝北鑱頭形山一段西抵崇山私山東抵公全二家山爲界下抵隆昌袁姓山上斜至頂分水爲界景輝景量二公山一段壪後坐山上至頂以分水爲界下齊山脚西以城墙脚内石埂抵隆昌私荒稻塲爲界西北以人行路爲界由東至南齊墳爲界又下原抵合興曰利屋華貌(字注:原譜版非貌字是由後面所字组成卽:女爫←才美 字)園一線直至過峽處爲界疊被侵占黙賣勢難收復只以墳前人行路至過峽處爲界又過峽處南以長慶園墙長合田墈爲界西北以土埂爲界東抵狗兒山荒坵崗山脚東半歸量公得業西半歸輝公得業後因祀費維艱連輝公私山四段議暫入公栽蓄一以培風水一以漘財源矣灣西北門内稻塲一連二个原係公基
光緖乙亥年以後添置水田:文駒所賣土名長坡山岔内棉田一連二坵共計八升上抵憲記地爲界下抵文海田爲界又文魁所賣土名小冲路邊田一連二坵共計八升上抵新盛祥田爲界下抵星舫田爲界又文海文正所賣土名新背塘塘下正冲計一連二坵共計五升又臣良所賣土名曾家冲塘下第二坵田一坵計五升又文熺所賣细漥南塝田一坵計四升北舆學純田連界又學美所賣祠後路西山一段下抵山脚東舆老祖山爲界北抵劉姓地爲界南抵公全爲界
光緖乙亥年以後添置水田棉地:文彩所賣棉地土名祠堂門首南抵學美地爲界祠堂東首岔一連三塊共計四塊又廖家榨文金所賣荒地三塊土名獨屋南首上抵學純地爲界下抵學森田爲界北抵賣主公山爲界南抵三房祖山爲界又量分學金學勲兄弟捐出灣之東首稻塲私塘一口因在過峽要處聽憑祖上填塞以培合族之風水
世系定派:
竊思命名之初必定以系使之昭然可考乃或命名多謬少長無分不亦深可怪乎然此皆代遠之咎亦散䖏之獘耳兹特標世系於後俾人人各自遵守雖千萬之下燦然可觀庻昭穆以明長幼有序也
景福月端宗 洪光明世昌 克政崇文學 敦修啟大賢
忠君思國士 守禮裕家傳 進益惟觀敏 時行自樂天
焕成新卜兆 輝際楚同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