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之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产品仍然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即产品的实物形态;另一种是产品的价值形态,其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由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国民货币购买力。由于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规模是可以变动的,因此,居民经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所形成的货币购买力也是可以变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货币作为衡量标准的国民收入总量的价值形态也是可变的。因此,笔者认为,衡量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更多地应该从实物形态来进行考察。
(一)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相对应的社会产品总量和结构规模的决定因素
实物产品作为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形态,就一国而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所对应的实物形态的数量、品种和结构主要受制于该国的生产能力,而决定该国生产能力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的丰富程度。一般而言,当一国拥有的矿产、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较为充沛时,其生产能力的扩大就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支撑;第二、一国从事生产所具备的生产条件,其主要包括一国的交通设施状况、动力支持情况。一般而言,当一国交通、动力等基础设施较完善时,其国内生产要素可以实现充分的流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一国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一国的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这些都有利于一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第三、一国劳动力规模的大小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劳动力作为生产的参与者,是决定一国生产规模大小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当一国劳动力规模较大且劳动者素质较高时,该国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就具备充分的劳动力支持;反之,一国生产发展就会受制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给约束;第四、技术因素。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技术因素对于一国生产能力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既主要表现为技术决定了一国一定时期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表现为技术决定了一定时期一国的生产效率[1]。此外,作为软件形态的技术对于决定生产能力高低的硬件设施-生产设备的制造也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就此而言,技术不仅是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软因素,也是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硬因素;第五、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生产设备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决定一国生产能力大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当一国使用的生产设备越高级时,该国生产能力就越大;第六、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作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国生产能力的高低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宏观管理而言,如何通过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最大限度地平滑经济运行周期,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中人、财、物科学的配置,建立国民经济行业、地域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对于提升一国生产能力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理论上而言,如果一国宏观管理能力强,则该国的生产能力就很强;反之,如果一国宏观管理能力较弱,则其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该国的生产能力。就微观而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生产的基本细胞,企业管理水平高低,对于企业生产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科学的生产流程设置以及人、财、物和产、供、销的配置和衔接,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反之,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一个企业的生产能力。
理论上而言,在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上述诸要素中,不同因素在一国生产中所处地位的差异,会导致一国生产产品的品种、结构差异。一般而言,在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一国经济发展模式下,该国生产的产品主要表现为初级原材料,从内部需求角度考虑,单纯地以初级原材料作为国民收入产品形态的国家,很难从实物形态上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满足本国国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经济实践中,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中东地区的原油等初级产品的出口等。在以劳动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下,一国生产的产品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表现形态的国民收入实物形式,一般而言,虽然其基本可以满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国民的生存需求,但是,却很难满足一国的发展需求,其最终也影响了一国居民生存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实践中,这种生产模式主要表现为农业和低端加工业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在以一技术、高端生产设备和管理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下,一国生产的产品代表全球最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往往具有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双重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这种生产模式下所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价值形式相对应的实物产品,不但可以满足一国居民的物质、文化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而且还能够满足一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在没有全球国际贸易分工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量、结构的决定因素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条件下,理论上而言,一些生产要素禀赋较好的国家,其必须通过科学的生产要素组合,一方面满足本国国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满足本国自身的发展需求。而一些生产要素禀赋不高的国家,则很难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来满足本国国民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和该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将成为一国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必然选择。整体来看,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实物满足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国生产要素禀赋的高低程度和技术、管理、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
(三)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量、结构的决定因素

理论上而言,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条件下,决定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国内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及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一国在一定时期能够从国外进口的产品数量。如前所述,决定一国国内可生产产品数量和结构的因素主要在于该国的生产能力,当然不同因素主导的生产模式,会对一国生产的产品数量、结构及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就进口而言,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口的产品数量和结构,主要取决于该国的出口能力,这种出口能力,一方面表现为该国当期的出口商品能力,以及该国由于前期商品出口而累积的外汇储备的高低。理论上而言,与封闭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通过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据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规则,各自生产体现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式,互通有无,国际贸易分工协作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各国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之后以物质、文化产品为表现形态的需求。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通过发展有效的国际分工合作,各国通过发展对外贸易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数量和品种结构。当然,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由此决定了各国在这种贸易条件下获得的可供本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增量以及这种增量的可持续性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一些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依托的国家通过出口资源的方式,虽然短期内可以增加可供本国分配的国民收入数量,但是,就长期而言,鉴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些国家通过出口不可再生资源的方式所取得的国民收入增量,也是不可持续的。而一些以劳动力为依托的国家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方式,虽然可以增加可供本国分配的国民收入数量,但是,这种贸易出口由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其一方面会导致通过密集型劳务出口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分配数量的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在劳动者素质不能快速提高和劳动成本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这种贸易模式将面临较强的国际反倾销制裁和其它不发达国家出口替代的威胁,由此导致这种发展模式下的国际贸易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分配数量(含结构)也具有较大的不可持续性和脆弱性。在由技术、管理和先进设备为主导的生产模式下,由于与这些生产要素相对应的生产产品具有较强的贸易不可替代性和技术的先进性特征,由此决定了这些国家通过出口贸易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分配增量,以此进一步提高本国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由于技术、管理和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是可再生的,同时这些要素组合所生产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由此决定了以技术、管理和先进设备为依托的出口贸易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分配数量,是可以持续的。鉴于一国所积累的外汇储备是该国前期出口产品和国外投资、投机资本进入的结果,因此,短期来看,虽然一国运用外汇储备可以增加本国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总量规模,但是就长期而言,在资本市场还没有实现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果一国运用外国投资和投机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进口商品,则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这些外部资金从被投资国或被投机国流出时,该国将面临较大的外汇偿还风险。有鉴如此,虽然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动用外汇储备进口商品,增加本国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数量,但是,就中长期而言,决定一国进口的可供国民收入分配产品数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本国出口商品的数量,而一国出口商品数量的决定因素,最终取决于该国的生产能力。从当前全球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来看,理论上而言,只有拥有国际货币发行权的美国,其进口产品的数量不是取决于本国的出口数量,而是通过发行美元的方式就可以解决。当然,若从深层次分析,信用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货币,一方面与美元的特殊历史定位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美国拥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密切相关。



[1]其主要表现在生产流程的进一步改进以及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