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6日,华为在英国伦敦发布的最新产品P9颇受追捧,西方记者甚至将其称之为“iPhone杀手”。
这款搭载5.2寸屏,8核处理器,性能优越的电池、与德国徕卡合作设计的双摄像头、铝合金与玻璃机身,确实在硬件维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正是基于此,华为消费者BG首席执行官余承东敢放言,P9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台,华为要用4-5年时间超越苹果、三星。
实际上,余承东没有提小米,这个曾经让华为多次专题研讨的企业已不再是华为的对手,自2015年华为消费者BG半年报开始大幅调高销售预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一目标从160亿美元大幅调升至200亿美元。而彼时,小米正在不断调低年度销售预期。
研究小米的模式曾是华为重要课题,一家互联网型的企业迅速窜红并成为中国市场“头牌”确实让华为颇为尴尬,要知道,功能机时代,中华酷联才是四大品牌。
从为发烧而生、“专注极致口碑快”,到粉丝经济、期货价格,华为紧盯小米模式:转型。从2011年业务架构调整,三方面突破的“云管端”战略出台,业务被划分为运营商BG、企业业务BG和消费者BG,分别要实现云、网络传输和终端三个方面的突破。
转型中的华为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思索一个命题,要不要进入互联网行业?事实会说话,华为设立了互联网业务部,先后推出了SNS爱米网、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爱米LIVE、移动搜索等。但这些不仅与运营商业务冲突,而且离华为主业太远。
互联网业务部开始聚焦,提出了“华为特色的互联网”,在协同终端销售的基础上,天天播放器、天天动听等一批应用出笼。
效果并不理想。任正非觉察到了这种无序,“公司员工要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公司的投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需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
尽管不愿提起,与小米的竞争现实存在。华为为此将荣耀作为了独立的电商品牌,但却同时又对华为终端业务提出了要求:不要盲目将三星、苹果、小米作为目标,不要让互联网引起发烧,要以利润为中心。
几年彷徨与游离之后。任正非似乎看透了“小米模式”,也看清了更多的所谓“互联网模式”,他为此说下了如下的话: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是汽车,豆腐首先是豆腐……想把最好的手机在一个比较恰当的价格范围内做好,按这个原则,很多大品牌早就垮了,但现在垮掉的是小厂家。
至此,大船华为谨慎稳健向前推进,将自己的互联网业务推进战略变为+互联网,而非互联网+。
但如同长期观察小米之后的企业一样,乐视选择了调升品牌定位,华为也不例外,选择了消费者终端BG向高端突破的策略,在2014、2015年出现的第一批智能手机换机潮中,华为成功突围,于2015年坐上国产手机头牌的位置。
作为中国专利数最多的企业之一,华为在硬件、软件研发能力上异常突出,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上亦早于绝大多数企业,华为有自己的芯片等核心自研业务,在制造上更是有着硬件工艺与供应链的天然优势,这正是华为的基因,硬件创新能力强劲。
1987年创立的华为,逐渐成为了国际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在这个领域中,华为不断刷新技术迭代,它甚至担当中国通信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比与贸易见长的联想(1984年成立)而言,华为赢得了更多的掌声:1992年,联想销售额达17.67亿元,而华为销售不过1亿元;但时至2014年,华为业绩达465亿美元,联想业绩则为463亿美元,但华为的净利润为45亿美元,而联想净利润则只有8.29亿美元。
此前不久,华为公布了其2015年业绩预报,收入较上年增长35.3%,达3900亿元;而尽管尚未公布财报,联想去年第三季已录得巨亏,单季亏损7.14亿美元,为6年来首次亏损。
坚持技术与聚焦让华为走向辉煌,“力出一孔”也让华为感觉到传统企业运营模式依然成立。
但做好创新的同时,华为也许应该仔细研究一下乐视,因为,这家企业已经彻底走向了互联网+。也许,那儿能让华为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