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春节(2016年),去二姨家拜年,二姨家是个大家庭,二姨夫兄弟四个至今没有分家(据不完全统计有20人左右)。
近几年,家庭连遭变故(二姨夫腿受伤、四弟媳妇乳腺癌、三弟媳妇胃癌),如果一个家庭老是倒霉,在农村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求神拜佛。
于是,找来了当地基督教的负责人(一男一女)来进行祷告。我对祷告的内容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的。但是,祷告后,神婆居然拿出了手机用微信和下一家需要祷告的人家进行联系,瞬间我就惊呆了。
“这个神婆很时尚呀”我低声对二姨说。
“她一个字也不认识,还可以背诵祷告文”二姨一本正经的回答。
“主要是还会玩手机”我笑着说道。
事后,主人家自然少不了也招待一顿饭。一个饭桌吃饭时,我解到,他们教会与教会之间的联系都基本上靠微信群(靠语音交流),在这个群里,教会负责人可不就是权威嘛,这俨然就是一个可以让底层民众发声的自媒体呀。
不可否认互联网确实改变我们生活很多,于是不管是书籍、报刊、还是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少不了这样一句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其实我一直在想互联网技术普及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难道仅仅是CNNIC每次公布的网民数量的增加。
数据是有量化的功能,可是有太多的东西是无法量化的,比如男女之间的感情可以很好的量化出来吗?
所以,我认为网民的增加只是一个方面。
直到大三上学期,我在中国mooc上选修了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的《网络素养》公开课才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神婆使用微信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互联网技术普及具体体现三个方面:
第一,门槛更低,技术门槛降低,打破了社会阶层的约束。
第二,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快速、和广泛。
第三,渠道自主,自媒体支持公民的自我表达。
你看,神婆的故事可不就是最真实的案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