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汉阴“三月三”古会


题记:又到“三月三”,让人怀念起陕南汉阴昔日“三月三”古会。笔者早在20多年前就多次撰文推介,并呼吁恢复汉阴“三月三”古会原本特色。可惜,汉阴“三月三”逐渐式微,被油菜花节代替,快要消失。这是汉阴人的悲哀。如今,汉阴有油菜花节,汉中也有油菜花节,汉阴无法与汉中类比,但汉阴“三月三”会在陕南是独有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应大打这张旅游名片。为了让汉阴“三月三”古会起死回生,老朽再次介绍传统的汉阴“三月三”古会。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早在周代就有“上巳节春游”的记载。陕南汉阴的“三月三”,既是传统庙会、商品交易会,又是民俗文化节,更是古老旅游节,经久不衰,与广西的“三月三”对歌节、云南的“三月三”赶街节相呼应,为西北地区独有,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也是独树一帜。
据笔者考证,最早的汉阴“三月三”古会,原本是城东北龙冈吕祖祠(又名纯阳祖师殿)春游庙会。吕祖祠,始建于明代泰昌至天启年间(16201627)为纪念八仙之首吕洞宾而修。汉阴“三月三”古会的兴起,在明末崇祯年间(16281635),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后来,龙冈下建起了水云寺(又名白衣庙),将吕祖祠春游庙会伸延至水云寺。庙会又与物资交流、休闲娱乐活动相结合,发展成了近代样子。“三月三”古会,从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十五日结束,历时半个月。分两阶段进行,初一至初七在龙冈上的纯阳祖师殿前举办,初八至十五则在龙冈下的水云寺前举行,三月初三为正会,香客、游人最众。人流量少则几万,多达一二十万。
 “三月三”古会期间,隆重的是寺庙祭祀和善男信女烧拜香活动。纯阳祖师殿、水云寺分别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长达七八天,烧拜香的人像麦加朝觐一般连绵几里路,锣鼓喧天,唢呐阵阵,三铳齐鸣,热闹非凡,是少有的景观。烧拜香的约定俗成是:善男信女身挎装有香蜡黄表的黄色布袋,头围黄布条,手端小板凳,将燃香插入小板凳之上,或手擎点燃的大棒捶香,一出家门便心中念念有词,三步一拜,七步一叩,汇入朝拜人流,一直走到庙宇去祈祷。有的家族、社会团体、街道、村庄还组织善男信女列队,在铿锵的锣鼓声、悦耳有节奏的唢呐声、阵阵的山铳声中,一路浩浩荡荡,集体去烧拜香,吸引着左邻右县、外州外省的香客游客前来驻足观看。
“三月三”古会旧时还称“骡马会”和“农器之会”,有碑载“数百里农人集此”。后来,发展成了各种商品的交易盛会。期间,不仅县内外农人参加交易,川、楚、陕、豫等省的客商也云集汉阴,洽谈贸易。外地客商将工业品带来汉阴的同时,又使汉阴的桐油、漆、麻、耳、、中药材、雨伞销往汉口、河南,棉花销往四川,茶叶、蚕丝销往西安及西北各地,那时的汉阴成了陕南东南部仅次于安康的米粮和山货土特产集散地。
“三月三”古会除了祭祀和工农业产品交易,主要是群众性的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请汉剧戏班唱大戏是必不可缺的,陕南各地汉剧的名角都会聚集汉阴献艺。白天在会场上看戏的是人山人海,晚上城隍庙戏园子里是场场爆满。二棚子戏、八岔戏、皮影戏、龙灯、狮子、社火(芯子)、高跷队的演出独特,富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风情。杂技、杂耍、斗牛、斗鸡、斗蟋蟀更吸引了不少人。传说中的蚕花姑娘也在会场中出现,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手里打着当地产的时髦纸伞,怀里揣着蚕种,在会场内外送种传情,小伙子们嬉戏追逐,是会场内外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小学校组织的游行演出、提灯会,社会贤达主办的放河灯活动,又成了汉阴的一大看点。
汉阴百里月河川道的人,月北浅丘的人,南北二山的人,历来有逛“三月三”会的习惯,昔日行动不便的老人、抱有奶娃的妇女,也要坐着滑杆或独轮车来赶会。城里和城附近的大部分人家,来客不断,得像过喜事一样设席摆宴。一般年份,清明节都在“三月三”会期间,在外地的汉阴籍人士,多乐意在这个时候回到家乡,一是扫墓,二是逛会。左邻右县的人,也蜂拥而至赶来汉阴逛“三月三”会。大量游客的纷至踏来,使汉阴旅店、酒肆、茶馆爆满,成为了陕南这一时期最热闹的地方。
如今,汉阴有油菜花节,汉中也有油菜花节,汉阴无法与汉中类比,但汉阴“三月三”会在陕南是独有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应大打这张旅游名片。